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源计划 | 万科松山湖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集合宿舍 | 2017年9期

视频出品:《建筑学报》杂志社   北京夏德岛科技


 

  万科松山湖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集合宿舍



设计单位/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建筑师/ 何健翔 蒋滢

地点/ 广东东莞

设计/ 2013-2017 年/ 竣工/ 2017 年


业主/ 万科集团

设计团队/ 董京宇、陈晓霖、Thomas Odorico、邓敏聪、何文康、梁子龙、杨宁宇


基地面积9600

建筑面积/ 4195

结构形式装配式框架一剪力墙体系


摄影张超


北立面全景

西北侧外景

南侧外景

北侧外景

户外剧场与架空空间

架空出挑平台

架空出挑平台

顶层餐厅外景

首层健身室外景

▲ 总平面

▲ 一层平面

▲ 夹层平面

▲四层平面


▲ 顶层平面


▲ 剖面


▲ 轴测


“集体宿舍”作为计划经济年代广泛建造的一种建筑类型,其背后的精神核心——“集体主义”曾经支撑近代中国的发展前行。过往的“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消除个体意识的前提下,个体被按照政治和经济的需要集结成各层级“集体”,游离于这种“集体”之外的个体几乎不能存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在历经广泛且急速的市场化、城市化之后逐渐呈现碎片化和个体化,社会氛围从单一转向多元,往昔的集体情怀面临全面消解。剧烈城市化和居住商品化催生了数量巨大的“集合型”单元住宅的同时,却未能输出任何真正个体聚居的社会空间思考,反倒加剧了社会的碎片化与流动性。因此建筑师在本项目中的首要议题是如何在此背景下重塑一种不同于过往的集合方式的新型的“集体主义”——在充分尊重个体意识和想象的前提下重建个体的集合和分享,新的“集体主义”将是一种生动、自然,非强制的,并为某种空间和建造的理想而产生的聚集。


本项目的建造地点是万科集团在东莞松山湖的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项目的另一重要议题是建筑技术,建筑师在设计伊始便被要求在项目中集成产业化研究基地众多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试验。其中最核心的建造技术应用是万科已研发多年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此基础上的应用技术探索包括该体系与预制式阳台、大跨度架空和大悬挑等多种不同结构空间类型的连接,环保高效的建造方式过程以及绿色生态建造科技也是本项目技术应用尝试的重点。项目最终实施的结构选型采用创新的装配式框架-剪力墙体系,首层以上楼层的柱子与剪力墙均采用预制方式建造。建筑的南立面外墙采用预制PC板外挂形式实现,并与外挂预制装配式PC及钢结构阳台高精度连接安装。北立面及东立面间接外墙、室内隔墙、管井均采用ALC蒸压轻质混凝土条板墙,快速拼接安装,取消砖及砌块作业。在实验项目技术层面的目标同时,建筑师尝试在标准化、模块化的建造体系中为住户引入更多元化的公共空间和自然空间体验。建筑充分回应项目所处的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在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筑的被动节能同时,让交通、公共交往空间与户外自然风景连接。


项目选址位于产业化研究基地的东南角、东西长96m、南北进深90m的矩形用地上,与之为邻的是另一种带集体色彩的居住形态——由原先农耕村落发展而成的村镇聚落。设计任务是为研究基地提供一个可容纳155位包括员工和来访专家的集合居住建筑,并配套运动健身中心、餐厅、会客空间以及其他相应的生活设施。宿舍沿南向一线展开,安静地居于整个基地的一侧,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实现宿舍的自然通风和对流,同时在建筑北侧最大限度地预留了未来发展用地。建筑高5层,东西长89.2m,南北进深仅9.1m。宿舍居住单元的尺寸被装配体系限定在3.6m×7.2m×2.95m的最经济的标准空间模块中,房间的室内布局有3种不同类型:单人间、双人间和4人间。整个建筑所包含的55个标准居住单元被整合在一个3层建筑体量中,此建筑体被称为“居”。“居”体量的北立面为串联宿舍单间的外走廊,南立面则是悬挂每个单间外墙的预制式私人阳台。建筑师在“居”体量的每层不同位置植入一个楼层的公共空间——小型餐厨和客厅外加架空出挑平台,如巨型抽屉般凌驾于地面的景观之上,并抽离于居住单元之外。其余的非居住性公共空间被整合到首层的木质饰面基座和从基座往上延伸到顶层、被称为“山”的建筑体量。“山”并非仅仅寓意,“山”体的西侧面直接就是与立面垂直绿化并置的可以攀爬的一道攀岩墙。首层在靠近建筑西侧处断开,形成一个28m跨度的架空空间。空间靠主入口处是一座由预制混凝土砌体堆叠而成的小山,使架空空间成为一个阴凉的户外小剧场。户外剧场的东侧是图书阅览室和运动健身中心。“山”和“居”之间还有一层相对安静的架空休憩空间。所有这些公共和半公共空间被户外垂直和水平交通串联起来,使这个4195建筑成为一个微型的集合立体社区。

<文/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正文完。原文刊载于《建筑学报》2017年9期,总第588期,如转载须在篇首注明作者及出处。更多详图细节请见纸刊。)


购买纸刊,请前往建筑学报官方淘宝 jianzhuxuebao.taobao.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深圳市宝安区上星学校
大师做10 | 有限场地,无限设计——大元帅府小学西校区
极简 · 越少越高级
深圳南山建“双塔”地标——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新楼设计方案
德国 沃尔夫斯堡费诺科学中心 phaeno science centre by Zaha Hadid 扎哈...
建筑学丨信息时代下的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建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