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一次让你惊叹的华夏文明——那些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天圆地方”

如果我把字幕去掉,还能认出这两位是伏羲和女娲的同志也必然是人中龙凤。加上这段充满爱情、喜剧、家庭、伦理、玄幻、建筑科学元素的剧情之后,故事的主线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然而这都不重要。真正吸引我们目光的是他们手里极其重要的两个器具符号——矩尺和圆规。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何以规矩,何以方圆,是我们今天这部书所要探讨的核心。

撰文:陈燮然

编辑:陈燮然

本文主要观点来自王南老师新近专著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



在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今天封面的原图:



我们可以发现拿掉杜撰之后的原图依然有着神奇诡谲的画风。这幅汉代的武梁祠画像石里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拓片在许多学术著作里均有出现,影响深远,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着画中隐含的天机。伏羲,人文之父;女娲,众灵之母,阴阳交合,道生玄牝之门,万物始之。这体现了中国道家朴素哲学的世界观。当然,作为一种基本宇宙观的表达,“伏羲女娲交尾图”也并不罕见,在历朝历代的文物典籍中均有出现。

唐 伏羲女娲像页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所藏


由此展开的内容宏大庞杂。更有人认为伏羲女娲图耦合了人类的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人们难以想象的,拥有伟大医学成就的上古文明。(脑洞君请先收下小编的膝盖)

阴阳交尾,孕育生命(P.S.好像毫无违和感)


言归正传。我们把目光从这对“华夏顶级CP'的下半身移回上半身。


王南老师在演讲中曾经这么说过:


“女娲手里拿着一把圆规,伏羲手里拿着一把矩尺。他们是在干吗呢?他们在规天矩地创设万物,他们简直就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师。我们都听说过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进一步证明了她的建筑师的身份。”


而在阿斯塔娜古墓出土的另一幅图像里,这对兄妹(没错,既是夫妻,也是兄妹)互相搂着对方的脖子,伏羲手里握着矩尺,女娲手里持着圆规,互相用食指指向对方;他们的另外两只手中拿着算筹和准绳(或叫墨绳)——这些都是古代用来度量与测算用的基本工具。二人身体胯部共用同一个裙摆,裙摆甚至有点像中国传统屋檐造型。相较于武梁祠石刻像来说,这幅作品更是把中国传统匠人营造之法与先天宇宙观的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阿斯塔娜古墓中的伏羲女娲像,画面中出现多种象征匠人营造的符号


在上古时期是否已经出现了尺规这样的成熟工具尚不可考,但从大量文献中可以追溯出“规矩方圆”的宇宙观对中国传统营造影响之久远。时至今日,“天圆地方”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在认知华夏文明时的一个“文化常识”。众多的舶来建筑为了体现在地文脉,总会和“天圆地方”打点交道。尽管其中不乏大量牵强附会的痕迹。


那么除了“形状”(很多甚至构不成“形态”)上“天地方圆”的表象呈现,中国古代经典中所述的“万物周事而圆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规矩设焉”是否还有更深层的阐释?是否有极尽理性的数理规律?是否有如西方“黄金比例”或“斐波那契数列”一般的万物法则?“圆”“方”只是各表其意,还是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交合呼应?


答案是肯定的。


经过一代代建筑史学人的不懈努力,终在王南先生一辈有所萌新,更上层楼。经考证,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深谙“圆方之法”,营国造屋均遵循“圆方之数”,其中蕴含的比例图式精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


个中奥妙,您能参悟几分?




图中之数理,圆方之天机

王南老师已经将其多年所得辑录成书

为我们打开了另一幅关于“天圆地方”的千年画卷


高清海报送上,自需可存



“ 从黄金比例谈起


黄金比例”和“天圆地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词语。但是这两个概念在建筑营造上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理解的“天圆地方”真的准确么?


崇尚数字和真理的西方文明对于事物“比例”的追求十分执着,各造型艺术都要遵循“黄金比例”。而黄金比例在建筑上的应用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

那么问题来了。正如前文所说,在中国的传统营造中,我们的匠师们有没有对比例的追求或者约束呢?我们的传统建筑的立面和平面究竟是因何而定?


其实答案就摆在眼前,只不过多年来我们一直未能与之“滴血认亲”。对朋友们来说,宋代《营造法式》这部古籍一定都不陌生,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朋友们来讲,那更是奉为经典巨著。恰恰就是《营造法式》的第一张插图,就给了我们答案。就是这张“圆方方圆图”。



这张图说明了什么呢?王南老师给出了直接的回答:


说出来也简单,其实就是1:√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它外接圆的直径,或者它对角线的比是1:√2。如果我们把上面这张图的这个正方形也画下来,就可以发现这张图里面小正方形的边长与大正方形的边长也是1:√2。有的人可能会问,中国古代匠人知道√2这件事吗?√2可是一个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无理数这件事情以后就特别痛苦,世界上怎么能有无理数呢,很多数学家就疯了。

中国古代匠人不操心,中国古代匠人用一个简单整数比来对付它:匠人有一句口诀叫方五斜七。什么意思呢?正方形边长如果是5,对角线约等于7。我们知道√2约等于1.414对不对,7除以5等于1.4——很接近了嘛。

《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给了一个141:100,这下好多了,1.41,更接近了。这是中国匠人的智慧。


那这个规律在实际建筑中是如何运用的呢?我们以王南老师书中一个著名的例子来说明:



上面这个建筑是我国的国宝级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如果以佛光寺大殿的总高为边长做一个正方形,再以它的对角线做一个弧线,刚好是它总宽的一半。大家看出来了吗?我们还可以对称地做这半边。再做一个正方形,以对角线做一个弧线,就把这半边也铺满了。


换句话说,如果总高是1,总宽是两个√2,它的正立面是两√2矩形。


我们再来看佛光寺大殿的平面。它的平面是一个“”字形,在这个”字形当中,最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个核心空间,这里是供佛像的空间。这个形状跟刚才一样,又是两个√2矩形组成。换句话说这个空间的形状和正立面是一个相似形。



还没完,我们来到佛光寺的核心,它的剖面图,这时候我们已经能看到大殿里供奉的所有佛像了。


如果我们以中间这个最最重要的佛像的高度为边长做一个正方形,然后用圆方方圆图做它的外接圆。这时候外接圆的直径等于什么呢?等于它中央这个开间的宽度。换句话说,如果佛像高是1,中央这个开间的宽度√2。建筑是为这个佛像量身定做的,而且它们之间符合√2比例。

 

我们看一下计算机精确做图的结果,这大概就是佛光寺大殿当时设计的理念。


如果以这个黄色的正方形也就是佛像的高为1,那么中央开间的宽度√2。这个建筑的高度是4,然后它的宽是4√2。

 

就像帕提农神庙一样,佛光寺身上从整体到局部甚至到它的塑像,都在反复地使用方圆之间的比例。很可惜帕提农神庙里的神像已经不在了,不知道西方人有没有做到这一步的控制。


如果跟大家细细分享中国古建筑里运用方圆做图的话,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如果我们把西方的杰作和中国的杰作放在一起的时候,就非常清楚了:所谓的黄金分割是西方建筑美的密码,它造成了帕提农神庙一种永恒的和谐;中国古人则用天圆地方的这种观念来建造出佛光寺大殿这样的建筑,同样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可以说帕提农神庙和佛光寺大殿是中西建筑史上美的代言人,它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自己文化“营造的密码”。


“ 关于王南



王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2001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任讲师,讲授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专业课,2016年至今任北京市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胡同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北京城市规划设计及北京古建筑研究。曾出版“十二五”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国古建筑丛书》中的《北京古建筑》,深得好评。


2018年王南老师登上了一席的讲台,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提前为了分享了《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这部作品中的一些精彩内容。


“ 学界反响


《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 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群与单体建筑之构图比例研究》(文字版、图版)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一经出版即被很多媒体称为年度最重要的科研成果;被张锦秋院士誉为“可与近年来出版有关古代空间文化、有关古代人居环境等新作并驾齐驱,均为新世纪开拓之作”。被袁牧先生赞为“此项研究成果意义重大,我个人认为属于中国科技史的重要发现,而不局限于建筑史。” 



为什么说这项研究成果是“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工程设计营造密码”呢?袁牧先生这样解释:


王南先生这一研究成果的独特贡献,则在于首先深耕了几乎全部公开数据,做了最大程度和深度的分析,过去虽然很多学者指出了很多具体的案例比例特征,但很少有人完整系统的整理所有案例,这大概是因为这个工作除了艰苦,更让人觉得“不可能这么巧啊”,如果不是因为信念的执著,一般人根本不会相信有这种可能性和必要性的。

综合此项研究的广泛性、分析深度、数据精度、内在逻辑合理性、一手文献发掘,确定是结论高度可信的。其学术意义也是极为重大的,解决了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核心比例方法问题,对整个工程技术史的意义都很大。除了技术上的成果,我也能从其中感受到,中华文化本身的悠久传承的力量。工程技术上的高度成就和精准比例并不罕见,但一个民族能在两千年甚至更久的历史中,在没有文字书籍辅助的基础上,仅仅依靠口诀、师徒、行会的传承,就能将工程技术设计建造方法以极高的精度、巨大的规模、惊人的统一性,始终不断的传承下来,直到清末都不走样,这不仅仅是智慧和技术的高超,更是组织性和凝聚力的无比强大,正是这种智慧、技术和组织性、凝聚力的共同作用,才有今天中国的强大。


 精彩内容先睹为快


全书在形式上分为“文字版” 和 “图版” 两册: “文字版” 的主体部分即对四百余个实例的文字分析与数据计算,“图版” 则是与之相对应的以实测图作为底图的几何作图分析一一将二者对照阅读、 相互参看, 可以对本书讨论的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之构图比例问题同时获得直观印象与理性把握, 颇似中国古人所谓的“左图右史”。



全书为16开大小,内页材质、设计与封面相呼应


张锦秋先生、王贵祥先生为本书作序


部分内页展示


文字版内页

图版内页



装帧精美,底蕴深厚,私藏首选,馈赠佳品


整套图书设计精美,制作考究。绢黄米白配色体现出材质自然而细腻的肌理效果,又暗合了古旧图纸的年代韵味,在质朴中体现端庄大气与国风大美。




华美肌理,双击图片可看大图






王南老师在一席演讲的末尾谦虚地说:“我想如果真的穿越回去,这些伟大的古代前辈一定会拍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小朋友啊,你还挺敢想的喔。不过还是有很多很多密码你没有破译出来,还好你还年轻,你可以继续努力。”希望有更多像王南老师一样的优秀学者,能够为我们揭开更多华夏文明的朦胧面纱,让我们在文化自信之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设计BOOK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开中西方建筑之美的密码:黄金分割比和方五斜七
《营造法式》隐藏千年的美学密码
民族建筑史话 | 中国古建的美学密码:方圆比例
建筑学报 | 王军 | 梁思成“中国建筑型范论” 探义 | 2018年9期
女娲和伏羲的规与矩
中国古代建筑的规矩方圆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