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麻瑞亭治验集
处方:茯苓11克 粉丹皮11克 炒杏仁11克 延胡索11克 白蔻仁5克 粉甘草7克 上肉桂4克 法半夏11克 乌贼骨11克 炙米壳4克 炒杭芍11克广橘红11克 广郁金11克 广木香2克   5剂,水煎温服。处方:茯苓11克 建泽泻11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11克 上肉桂4克 广橘红11克 炒杏仁11克 法半夏11克 广郁金11克 延胡索11克 乌贼骨11克 广木香4克 缩砂仁7克 炙米壳4克 煨生姜5克   5剂,水煎温服.   3月28日复诊:药后痛减轻。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平人中气健旺,肺胃右降,在上之气,清肃敛降而化水,肝脾左升,在下之水,温暖升发而化气,气能化水,水能化气,所以臌胀弗作。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源,血统摄于肝脾,气藏纳于肺肾。
对于胃窦炎病人,由于胆汁返流而致破坏胃的粘膜屏障,常使胃窦炎迁延难愈,如能使胃之通降功能恢复正常,则胃窦炎即不难恢复。因此虽见脾胃气虚而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之类以益气健脾,也须配以陈皮、半夏、木香之属以理气和胃,虽见胃阴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亦当佐以川楝子、绿萼梅、佛手等药以疏肝醒胃。中医学认为肺胃之间关系密切,肺为胃之子,胃阴不足,母病及子,致令肺燥干咳。
寒热并用治慢性胃炎(下)寒热并用治慢性胃炎(下)案3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治以疏肝和胃,辛开苦降,佐以化湿。2005年6月23日五诊:胃脘疼痛消失,胃胀亦轻,咽部仍有不舒,另诉精神郁闷,纳可,食少,少腹不适,舌质红,舌苔白厚,脉缓。此案与前两则案例均有所不同,梅国强认为此患者有湿热之象,患者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不和,则胃脘疼痛,牵引胁腹;
处方:云茯苓9克 粉丹皮9克 炒杏仁9克延胡索9克 白蔻仁5克 粉甘草6克上肉桂3克 法半夏9克 乌贼骨9克炙米壳3克 炒杭芍9克广橘红9克广郁金9克 广木香2克 5剂,水煎温服。诊断:浅表性胃窦炎、胃窦息肉。处方: 云茯苓9克 建泽泻9克 炒杭芍12克 粉丹皮9克 上肉桂4克 广橘红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广郁金9克 延胡索9克 乌贼骨9克 广木香3克 缩砂仁6克 炙米壳3克 煨生姜5克 5剂,水煎温服. 3月28日复诊:药后痛减轻。
麻瑞亭治验集2咳嗽 咳嗽,多因伤风失于表解,久而伤肺,肺失肃降,其气上逆,或因过食生冷盐卤,嗜好烟酒,内伤脾胃,中气不运,肺无降路,浊阴上逆,或因房劳伤肾,肾不纳气所致。草果仁,和胃顺气。胃为化气之源,故胃燥则肺不从脾家化气而为湿,反由胃家化气而为燥,致使肺胃燥热,其气不清。平人中气健旺,肺胃右降,在上之气,清肃敛降而化水,肝脾左升,在下之水,温暖升发而化气,气能化水,水能化气,所以臌胀弗作。
麻瑞亭治验集4心悸痹痛(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心悸痹痛(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系因风寒湿邪侵袭,内合于肝脾肾,致使脾湿肾寒,肝木郁陷,胆胃气逆,心阳浮动,宗气不固所致。原方去炒蒲黄、草果仁、白茅根、北沙参,增云茯苓为9克、建泽泻为9克、炒杭芍为9克、粉丹皮为6克、广橘红为 9克、炒杏仁为9克、炒杜仲为9克、苏泽兰为15克,加生蒲黄9克、缩砂仁4克、炙米壳2克、夏枯草9克、法半夏6克,10剂,水煎湿服。
麻瑞亭去敛肺止咳之五 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 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 清降浊之剂。平人中气健旺,肺胃右降,在上之气,清肃敛降而化水,肝脾左升,在下之水,温暖升发而化气,气能化水,水能化气,所以臌胀弗作。辨证:中气不运,脾湿肝郁,胆胃上逆,肺失通调,水湿不行。
日志4.痰饮咳嗽 痰饮咳嗽,因脾湿胃滞,肺气不降,化生痰涎,阻塞清道,痰阻气逆所致。痰阻气遭,咳嗽吐痰,是病痰饮咳嗽。脾家湿旺,痰涎淫被,瘀阻清遭,而致肺叶胀满,故症见痰多色白一腔粘难出,胸盈气憋。痰色黄而粘稠,咳唾难出者,加炒葶苈子6-9克,利气摧痰以止咳。肺气肿,病起于久病体虚,巾气不运,脾家湿旺,而致痰涎淫生,阻塞于末端支气管,故以痰多咳唾不利,喘咳气憋,胸盈息短为特征,甚则因缺氧而见口唇青紫。
【方药】茯苓11克 粉甘草7克 黄芩炭11克 生杭芍12克 粉丹皮11克 广橘缸12克 全瓜蒌12克 法半夏11克 广郁金11克 天门冬11克 蜀漆4克 朱砂粉4克(分两次冲服)   水煎温服。黄芩炭、生杭芍、粉丹皮,平胆疏肝;【方药】茯苓11克 粉甘草7克 炒杭芍11克 粉丹皮11克 制首乌11克 广橘红11克 炒杏仁11克 法半夏11克 广郁金11克 生龙骨12克 牡蛎粉12克 炒干姜7克 草果仁5克 石菖蒲12克 朱砂粉1.5克  (晚上睡前一次服)   水煎温服。
【治则】 健脾租中,平胆疏肝,清降肺胃,通络止痛。【方药】 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黄芩炭11克 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广橘红11克 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辛荑花11克 双钩藤12克牡蛎粉15克炒干姜4克 水煎温服。双钩藤,通络止痛;处方: 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黄芩炭11克 炒杭芍11克全当归11克广橘红11克 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辛黄花11克 双钩藤12克牡蛎粉12克北沙参12克 草蔻仁11克泽兰叶20克三七粉1. 5克(分两次冲服) 3剂,水煎温服。
舌苔白腻,舌质偏紫。处方:茯苓11克粉丹皮7克炒杏仁11克草蔻仁4克粉甘草7克全当归7克法半夏7克柏叶炭7克炒杭芍7克广橘红7克棕榈炭11克炮姜炭5克小蓟炭5个(为引)广郁金、广橘红、炒杏仁、法半夏、北沙参,清肺理气,和胃降逆;处方:茯苓11克粉甘草7克黄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全当归11克广橘红11克炒杏仁11克法半夏11克辛黄花11克双钩藤12克牡蛎粉12克北沙参12克草蔻仁11克泽兰叶20克三七粉1.5克(分两次冲服)3剂,水煎温服。
恣情纵欲,思虑过度,伤及心肝、脾、肾,致使脾肾俱虚,木郁风动,疏泄太过,相火逆升,刑逼肺金,肺金不敛,君相二火,不能密藏,致使肾寒,精关不固,而病遗精。肾寒滑精,脉现细濡,稍弦,关尺大,舌苔白薄者,加炒小茴香6~9g,骨碎补12g,暖肾强腰,固本止遗,或加金樱子15~20g,补肾涩精。遗精首伤肾阴,然精液流溢,肾之温气亦随之亡失,所以继伤肾阳,久则肾之阴阳俱虚,而以肾阳虚为主,上焦虚热,中下虚寒。
诊断:月经量多、月经先期。处方: 云茯苓9克建泽泻9克炒杭芍12克制首乌20克粉丹皮9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棕榈炭12克牡蛎粉12克制香附3克炙米壳3克刘寄奴9克炮干姜4克三七粉3克(分两次冲服) 6剂,水煎温服。处方: 云茯芩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炒杜仲12克法半夏9克炒芡实12克牡坜粉15克北沙参12克草蔻仁4克苏泽兰20克补骨脂9克5剂,水煎温服。
由于劳伤中气,或因饮食不节,或因郁怒伤肝,或因外感寒湿的邪,损伤脾胃,肝脾郁陷,致使水谷水分,同趋二肠,摧注而下,是病泻泄。发热,下利轻,呕吐重,脉现细濡、稍弦数、关寸较大,舌苔白腻,径用“黄芩半夏生姜汤”加味(炒黄芩11克、法半夏11克、鲜生姜11克、炒杭芍11克、粉甘草7克、粳米11克),平胆和胃,降逆止呕以治的。若肝郁化热生风,脾肾仍属湿寒,叫做厥阴下瘌,用“乌梅汤”,温燥水土、润肝息风以治的。
自拟方治疗脾虚湿阻肝郁型脾胃病。一治脾:脾胃表里相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顺,脾气生精气才可布散,胃气降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才能维持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散和代谢废物的排泄。二治肝: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脾胃的升降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药用陈皮10g、杏仁10g,陈皮为肺脾二经之气分药,可行气理气,治肺兼行气,治肝燥湿治脾;
【方解】茯苓、焦白术,健脾和胃;处方:茯苓11克 全当归11克 瓜蒌仁11克 苏泽兰30克 煨生姜11克 炒白术11克 粉丹皮11克 法半夏11克 半枝莲11 克昆布15克 炒杭芍11克 广橘红11克 广郁金11克 草果仁11克 广木香7克   5剂,水煎温服。处方: 茯苓11克 焦白术12克 炒杭芍11克 粉丹皮11克 上肉桂7克 广橘红11克 炒杏仁11克 法半夏11克 广郁金11克 天台乌11克 石菖蒲11克 淡吴萸7克 煨生姜11克 荜茇4克 草蔻仁7克   3剂,水煎温服。
而位居中土的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很密切,一旦脾胃出现病证,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如何巧妙辨治脾胃病刻不容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和,叶天士根据脏腑学说提出了“养胃阴”之说,而王旭高将脾胃病的理论予以总结。由于每种脾胃病都有自己的特点,故治疗应先辨病,后辨证,但辨病后的辨证施治,其指导理论仍与肝胆脾胃四者相关,并没有离开王旭高总结的范围。辨证为胆热乘胃,治宜泄胆和胃。
证属湿邪内郁、肝脾不调,治宜调和肝脾、清解郁热,用四逆散加黄芪15g、生苡仁30g、土茯苓30g。按:《金匮要略?产后病篇》云:“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乃肝胃失和,气滞血瘀,取芍药和血,枳实行血中之气。以四逆散使肝脾调和,升降相因,则郁热可解,心脾功能自复,津液满润自如,便秘即除。按:慢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与肝脾有关,本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极易耗伤正气及影响情志,致肝脾不和。
清代李冠仙《知医必辨·肝气》云:“人之五脏,惟肝易动而难静。其他脏有病,不过自病,抑或延及别脏,乃病久而生克失常所致。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脏。”肝和中焦脾胃有密切关系,生理上,脾的运化、胃的和降均需肝疏泄功能的帮助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肝胃不和系肝气太过,致胃气失和,气机升而不降所致,临床常见胃脘胀或痛,连及两胁,泛恶欲呕等,治当疏肝和胃,常以《伤寒论》四逆散加减化裁,药选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
此类病中,虽有些并不与脾胃直接有关,如“清气在下,则生?泄”的泄泻,“脾不统血”而出现便血、崩漏,“脾不下荫”而出现的便秘,“脾不化湿”而出现水肿、痰饮,因“湿热阻滞”而出现的黄疸、痿证,脾胃郁热而出现的口疮、口臭,以及脾不健运而导致的虚劳等疾病均可通过治疗脾胃而收效。脾胃一有所伤,容易造成脾虚胃弱之热,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脾胃本病的症状及与脾胃相关脏腑的病理改变,所以需要时时顾及脾胃。
由于肝气对于中焦气机的重要生理和病理影响,加之中焦气滞多导致肝失调达,但见中焦气滞,无论有无明显肝失疏泄之表现,皆可酌加疏肝解郁之品,以疏肝气,畅中气。慢性胃炎病初多在气分,病久则入血分,见气滞不行,瘀血内停,胃脘疼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如锥如刺,按则痛甚。脾胃虚弱大致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和脾虚湿阻三类,分别予以健脾益气、温中健脾、健脾化湿,选用四君子汤、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加减化裁。
总之,急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脾胃亏虚,寒邪客胃、肝气犯胃、饮食及毒物伤胃、湿热中阻,致邪滞胃络或胃虚失养所致,上述病因可单独为患,或合并出现,但总而言之是一种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亏虚为病之本,寒邪湿热、食积毒损气滞为病之标,其病理过程是以正虚为基础,因虚致实,感邪之后,邪毒伤正,或木旺克土,耗伤正气,成虚实夹杂之势,若病情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胃炎,更呈缠绵难愈之复杂病势。
胃镜下病变部位与周围正常黏膜有明显的分界,病变部黏膜皱襞呈不规则的凹凸不平,失去正常黏膜的光泽而有异常发红或褪色等色泽变化,且常有污秽的渗出物或出血点,病变区聚集的黏膜可骤然变细或不规则的增粗,甚或突然中断,其边缘黏膜常有结节状不整齐的颗粒。“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只有肝气和顺,气枢常运,脾升胃降,共成“中焦如沤”。
76 慢性胃炎 76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临床可见脘腹不适、疼痛、食后饱胀、嗳气、恶心等,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根据病理学诊断特点目前临床上多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76.3.2 其他疗法 76.3.2.1 中成药: 肝胃不和证可选用逍遥丸等疏肝和胃类中成药;脾胃气虚证可选用香砂养胃丸等益气健脾类中成药;脾胃虚寒证可选用理中丸等温补脾胃类中成药。
张镜人用参苓白术散的独到经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上海 200080)张亚声 ?陈怀红 周萍整理。摘要: ?参苓白术散是中医常用培补脾胃经典方,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张镜人教授活用该方具有 独到的经验 , 常用于治疗咳嗽 、 慢性肝炎 、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关键词 : 参苓白术散 ;张镜人 ;老中医经验。按: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 脾虚聚湿生 痰, 痰生于脾而贮于肺 , 肺虚常受痰湿内扰, 清肃失 令, 咳嗽难已。
千古奇方——半夏泻心汤(二)【适应症】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1、加吴茱萸: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肝火犯胃之嘈杂),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3、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瑞亭--下气汤--内科病调治之法(一)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83)劳伤解:精神;右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汤
麻瑞亭医案
黄元御的“下气汤”,看麻瑞亭怎么化裁通治百病!
麻瑞亭治验集2
下气汤解析高上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