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一语出自《素问·热论》,该篇着重探讨了发热的机理、治疗及后期的养护,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这个伤寒,笔者认为即“伤于寒”,而非《难经》所述之广义伤寒。此处之热病,为病热,泛指所有发热的疾病,原文中“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亦为互释,是古文常见的一种行文表达。后世将发热分为外感内伤,下文先从外感发热的角度作一讨论。

一、 温度的物质基础是阳气


譬如万物生长靠太阳,四季的寒凉温热,一天之中的气温变化,皆源于太阳的运动,源于阴阳的消长盈衰。寒凉温热是相对的温度感觉,但气温于四季,却是相对恒定的。譬如春应温,夏应热,秋应凉,冬应寒。人亦应之。

“阳气者,若天与日”,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广西中医药大学唐农校长在其《论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与扶阳学派核心思想的贯通》中重申了人体的本体结构乃内阳外阴。在这个结构下,才会实现“阳者,卫外为固,阴者,藏精起亟”这样的生命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有了阳气的流布、温煦,人就有了一定的温度。

《灵枢·决气》篇解释了气的功能,原文为:“何谓气?岐伯日: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其中熏肤的本意是一种香草,延伸为烧灼。那么意味着有温度的变化。熏背后的物质基础是气

随着阳气的衰减,比如阳虚的女性或老年人,手脚是冰凉的,而阳气亡失,比如死亡,人体完全失去了阳气的温煦,呈现出冰冷的状态,甚至要低于环境温度。

有了温度计后,人体的温度就有了客观的反映。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正常体温应维持在36~37度之间,体温也存在生理性的周期变化。最典型的是在女性月经周期,如月经前半期体温稍低,后半期体温稍高。

有一本书《病从寒中来》,由日本医学博士石原结实先生所著。文中对温度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其中就发现人体理想的体温是在“36.5~36.8℃”之间。而36.5℃是一个分水岭。他认为,如果低于这个温度,身体就容易出现不适。体温每下降1℃,免疫力至少下降30%;而如果正常体温能够达到36.5℃以上,人体的免疫力就会增强5~6倍。

二、 外感发热的机理


那么,关于外感发热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发热是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当腋温超过37.3度即为发热。

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那么,体温为什么会超过正常呢?中医经典认为皆由伤寒导致,即《素问·热论》开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如前所述,人之所以能够维持正常的体温,源于阳气能够发挥正常的作用。而阳气要能发挥正常作用,其背后所需要的物质支持是。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文中论及后天生命的基本秩序有赖于味形气精的循环转化,精化为气,气为用,精为体,藉由气的周流,完成推动、温煦、卫外、气化的功能。故扶阳学派有言:阳气贵在流通。“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

一旦这个流布受阻,阻而日久,会出现受阻局部的热象。在六淫之中,能阻碍阳气流布最强之邪,当属寒。所以,当寒邪侵袭人体,先犯卫表,从六经而言,为太阳。所以,《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已发热或未发热,均取决于人体阳气的多寡。外感发热是正邪相争的一种反映。

在寒邪入侵初期,最先侵犯的是太阳,表现为太阳病,具体症状有:头项强痛,恶寒,发热,脉浮或浮紧,呕逆,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无汗,喘,腰痛。

这一系列症状所反映的是寒邪入侵后,人体调动阳气的卫外功能以抵御外邪,正邪交争而有发热,表现出脉浮或紧。而温煦功能相对不足而显恶寒。又因寒邪的束缚收引特点而表现出太阳地界如头,项,腰,脊的疼痛。

此时表为寒所束,而阳气向外向上抵御的趋势使得人体出现呕逆。肺合皮毛,皮毛受邪,会内迫其所合,故而出现肺部的症状——喘。一般情况下,恶寒程度与寒邪程度成正比,寒邪愈盛,恶寒愈甚,甚至没有汗出。

从《伤寒论》麻黄汤条文可见一斑,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或“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所感的寒越重,寒束缚得越紧,呕逆、喘以及疼痛的表现愈剧烈。

同样,伤寒所导致的发热程度也会因人而异。人伤于寒都会表现为发热,但是热度却会因为人体精气的强弱而有不同。精气越旺盛,发热会越高;精气越虚衰,发热会表现为中低热,甚至体温并不会升高。而正邪旗鼓相当时,则会出现僵持,如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精亏的人,就会为两感埋下伏笔。

除了上述典型表现外,还因为阳气束缚后,气化功能受阻,常会出现津液代谢障碍的表现,如形成水饮、水湿,或者痰浊,典型代表如小青龙汤证。

三、 发热的传变及治则


如《伤寒论》所载,六经皆有发热。而伤于寒所致的传变规律,则如《热论》所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故胸邪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基于病机本质的同一,以“可汗”为统一治则。

如太阳病篇的桂枝汤麻黄汤条文,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然则《伤寒论》有言少阳不可发汗,此处之“发汗”与“可汗”在作汗的手段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用发散的法使汗出,后者却未必是使用发散方法

比如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小柴胡汤历来称之为和解之法的代表,然则却也能使汗出而解除病症。由此可见,寒邪束缚三阳经络的,均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鼓舞阳气,使汗出而解。

如未能在三阳阶段解除寒邪的,进入三阴后,情况就比较棘手了,如《热论》指出“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而死矣。”所以,太阳,既是邪之入口,亦是邪之出路,在太阳阶段就能切断邪入的路径,就不会导致变生各种疑难重症了。太阳病条文几乎占了《伤寒论》的一半,可见是相当重视治理太阳问题的,可谓“善治者治皮毛”。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这样的提法,临床上不可拘泥于这样的对应。

《伤寒论》本身也是如此,如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冥,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发病已经8、9天了,但病仍在太阳。而临床上我们看到的也是这样,甚至发热已经数月了,太阳证仍在,并未因为时间的变化而一定会发生传变。

四、关于两感


《热论》指出:“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说明如果发生两感于寒的情形,出现死症的概率就比较高了。

那么临床上最常见的两感,是太少两感,亦即《伤寒论》所讲的伤寒直中少阴。如条文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又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仲景先生将这一类型列入少阴病范畴,是从发病的根本来分类的。后世医家归结为太少两感。那么,两感发生的原理是什么?根本是因为底虚了,精亏了,其所化生的气亦不足。

如太少两感,精的亏损导致了气的不足,卫外功能虚弱,导致一受寒邪即从太阳长驱直入,波及少阴。也正因为里虚,脉像上显现为沉。按常理,脉沉者,一般不会表现为发热,而此处有发热,说明精气还不至于太亏耗,尚有余力转圜,但是力量不足,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症状表现,与太阳病的桂枝汤麻黄汤证相比,并不强烈。

因此,临床上这一类型的发热并不高。大多数表现为中低发热,或清涕如流水,病人的状态比较烦满,如《热论》所述“头痛口干而烦满”。而类似麻黄汤证的身体疼痛,腰痛,骨节疼痛并不一定有。

这个时候的处理不能使用桂枝麻黄类汤单纯解表了,必须要大刀阔斧,助阳解表。一方面要用附子的力量启发精气,另一方面要借细辛,搜逐海底的寒邪,再用麻黄开腠理,使寒邪一鼓作气而出。如若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处理,会导致病情的僵持,甚至因为寒邪的束缚,使人体内在的生命秩序的转化受到阻碍,如演变为大逆之证,会导致病死率很高。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临床上有些老年慢病患者,受了寒后容易转为重症,然后不治。

另外一种情况,“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这条文里信息描述极少,但是有一个关键的地方,二三日无证。还有一个毋庸置疑的前提:少阴病。这是两条很重要的线索,一般邪气侵袭,作为人体防卫的阳气必然要及时有反应,从而身体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来。

可是这里竟然没有症状,表现出来是暂时的和平。那么另一条线索提示少阴病了,病在少阴。说明这个时候的阳气是不足的,或者作为君主之官的心君可能是麻木的,没有发出伐敌的号令。

那么,这个判断除了脉象之外,就很需要医师的问诊功夫了。如果感了寒,也需要及时处理。否则二三日之后,不排除会出现发热。但是在力量上,就不需要像麻黄附子细辛这么峻猛了。

五、关于热病的饮食调摄


这在发热疾病的治疗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摄是否得当,关乎整个热病治疗的结局。调摄得当,则治疗收尾干脆利落,否则会落下病根,缠绵难愈。

《热论》将这种情形称为“遗”,那么遗的发生是缘由什么呢?“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病热稍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这里指出了热病治疗遗留后患主要是“热盛而强食,食肉,多食”这三种原因。而《伤寒论》在桂枝汤的将息法中,也作了特别要求:禁食生冷,粘滑,臭恶,肉面。

我们从热病的病因和病机来看,热的原因乃寒邪侵袭,正邪交争而发热,因此在治疗当中,应调遣一切能够帮助身体驱除寒邪的力量和办法,而所有阻碍阳气驱除外邪的因素都应该尽量避免。

饮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作汗的基础,如《素问·评热论》所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乃生于精”。意味着在伤寒情形下,人体正气与寒邪交战,一般会以汗出的方式驱邪外出,如《伤寒论》桂枝汤将息法要求啜热稀粥,然而饮食之所以能够转化和作用,也是因为精气的支撑,这个时候尽量不能拖精气的后腿。这个时期的饮食宜清淡,宜少。

小结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寒邪就仿佛那只蝴蝶,人体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体表受寒,就足以牵连和引发体内的各种变化,其后果严重与否取决于精气的盛衰。善治者治皮毛是真实不虚啊。


图片:Unsplash

排版:卷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感热病验案三则(太阳与阳明方证辨析)
伤寒杂病论研读(29)
浅谈《伤寒论》表阳证(太阳病)与表阴证(少阴病)的关系
每日学伤寒,第六十天,第60条!
伤寒论
卷二106,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中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