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午包粽子


我自幼长在陇西北山,其实不知粽子为何物。

那时过端午节,多时煮点甜醅,炸点油饼,或者搅点凉粉,就感觉很丰盛了。如果有旱韭炒腊肉粉条吃,那就算是奢侈了。

先说吃腊肉。晒好的腊肉挂在厨房梁柱的最高处,因为常年烟熏火燎,椽檩和柱子都熏得漆黑漆黑的,腊肉的颜色,可想而知了。因为常年烟熏,腊肉也有了一点熏肉的味道。腊肉取下来,洗净了,切片,放在大铁锅里炒。肥的金黄透明,瘦的黑红色,很有嚼劲。旱韭鲜嫩,粉条透明,在铁锅里炒出来,实在是一年里最好吃的东西了。其味道并不亚于后来我在陇西城里吃的“陇西腊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那时的猪肉,是正宗的土猪肉。

再说吃甜醅。端午节前几天,祖母将一个很大的黑陶盆洗净了,放在院子里太阳下晒干。然后打开仓房,从麻包里挖出一簸箕莜麦,不断地用手搓,搓了又簸,簸了又搓,将莜麦搓得干净闪亮。放在大锅里煮熟了,捞到案板上晾凉,拌入酒曲,装到大陶盆里,拌盖好盆盖,放到热炕上,用被子蒙住。三天后,揭开盆盖,一股酒香味直冲鼻孔,这甜醅就可以吃了。祖父说,甜醅不可多吃,小心吃醉了!可是端午节祖母煮的甜醅确实香啊,我有点不信,有一次吃了一大碗,果然头晕了一下午。说穿了,甜醅这东西就是解馋的,不是可以吃饱的!同样,炒腊肉也不可多吃,猪油太多,太油腻,只能少夹几口。

来到城里,人家将甜醅叫“醪糟”,将腊肉叫“火腿”,这令我有些疑惑。尤其是,一到端午节,城里到处卖一种又长又宽的草叶子,打听了下,才知道叫“粽叶”,后来查了词典才明白是“箬叶”,就是张志和《渔歌子》里所写的“青箬笠,绿蓑衣”的“箬”,本是江南人编斗笠的。后来,因为包粽子,箬叶成了食材,销量非常可观。

那么,陇西城里人端午节包粽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以前有没有这个习俗呢?查乾隆《陇西县志》和《巩昌府志校注》,并未发现清朝以前陇西人有包粽子的习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陇西城里上学,记得当时陇西城里最普遍的小吃是“高高油圈”(至今还很畅销,软面中间卷了葱花和香豆粉,在滚烫的胡麻油中炸成了大约两公分高的油圈,非常好吃),对粽子毫无印象。于是我就想,其实粽子和其他小吃一样,都是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才重视起来的。端午节卖粽子、粽叶,包粽子,就像门上插柳枝、堂前挂艾草,都是太平盛世人们祈求吉祥如意的。尤其是今年,端午过后就是高考,有学校将粽子挂在教室门上让高三学生用头顶,以为是“高中(粽)”,讨个吉祥而已。

如今,一到端午,粽子为王。醪糟、荞粉、烧鸡粉等小吃都要让位于粽子,大街小巷尽是卖粽子、粽叶的。仿佛在端午,不吃点粽子,就像没过节似的。但卖的粽子五花八门,超市里的粽子看上去包装精美,吃起来却并不适合口味,有些甚至过期变味了。菜市场买的粽子全部由糯米做成,不免有些单调。于是,每年的端午节前,只有自己采购粽叶、糯米、干果、猪肉,自己包粽子了。第一次包的时候不知其法,未包紧,煮在锅里,甚至成了糯米汤。看了一个手机视频,才逐渐包得有了点样子。如今,将糯米、干果泡一夜,猪肉剁馅拌入调料,包的肉粽,自我感觉比外面买的好吃多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就将糯米泡胀,裹在一种叫“箬”的叶子里,五花大绑,下入沸水中煮两个钟头,煮的软糯,然后剥去外皮,吃里面散发着草香的三棱体。这个过程,特有仪式感。其实真正的味道就在“包”和“煮”之间,吃倒是其次。


倏忽之间,端午节过了。来年端午,又少不包粽子这件事,想起来,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成都腊肉豌豆粽子的做法,
几百万客家人收藏的小吃——砸粽(炸粽)
腊肉粽子的做法
桂林街头那些十元搞定的美食小吃
广西崇左小吃---小粽子与凉棕
实拍:南方人独特的过节小吃,一餐吃不完一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