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巩昌府学校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陇西县附郭〉

巩昌府儒学 在府治南,旧在城西南隅,明隆庆元年,守道刘伯燮改建,城中以古万寿寺相易为之,万历乙巳,守道周懋相改迁在城南街东,向天启元年,守道王鸣玉因原址改南向,相沿两代,日久渐颓。皇清康熙壬戌,知县纪元率属捐俸修葺,启圣祠在殿左,名宦祠在庙戟门左,乡贤祠在右,文昌祠在庙右,魁星阁在庙东。

             清代巩昌府文庙(今巩昌中学院内)

陇西县儒学 在庙西与府儒学仝建。

崇义书院 在东郭内。

社学 凡二处,一在城隍庙东,一在儒学东外州县。

                  古代社学遗址

安定县儒学 旧在街西,与县治相对,后改其门于中城,原有仓庙在县治西,启圣祠在文庙东。

会宁县儒学 旧在县治南,明洪武初,知县郭斌所规画嗣后,刘缙踵成之,弘治十三年,改迁北草场,嘉靖四十年,又迁于城东,四十二年以形家言弗利,四迁而复旧址。文庙在西南,启圣祠在庙东,名宦乡贤祠在左右。

通渭县儒学 在县治西,东邻县西,接民杨氏居,北尽城墙,南向街,明洪武初年,主簿徐复观创建,成化十九年,知县赵信重修,年久倾圮,万历四十三年,知县刘世纶整修,补葺一新。文庙在县正街,启圣祠在庙东,名宦乡贤二祠在泮池左右。

社学 凡二,一在县南街,一在县前仓。

漳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旧址也,明成化间知县李之本重修。文庙在东,启圣祠在庙东,名宦乡贤祠在左右。

宁远县儒学 在县治东北南向。文庙在县治东

伏羌县儒学 旧在城西南隅,元至正二十七年建,明弘治年间,知县周书改建,万历中文庙改建,渭北学仍旧,启圣祠在庙前,名宦乡贤二祠在庙东西。

社学 四街各一所。

西和县儒学 在县治西北,明洪武七年,知县杨英建,嘉靖辛卯,署印判官樊安仁大加修葺,堂亭更新,庙在县治西北,启圣祠在庙东,名宦乡贤二祠在庙左右。

社学 在县治北。

成县儒学 在县东南七十步,明洪武七年,知县鲍子信改建,县治西三十步,后知县张等重修,庙在县治东,启圣祠在庙左。

社学 在街东。

秦安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西向。文庙在县治西,康熙二年,知县乔已千奉旨重修。

社学 各街俱有。

清水县儒学 旧在西郭,宋绍兴间建,明洪武初知县刘德迁于县治北,嘉靖间迁安国寺。文庙在县治东,启圣祠在庙左,名宦乡贤二祠在戟门左右。

社学 有二,一在东门外,一在西关。

礼县儒学 在城东凤凰山下,启圣祠在文庙东,名宦乡贤二祠俱在北郭内。

阶州儒学 在土城西门后,凡三徙不利,明万历四十年,边备张以谦改复其旧,捐俸劝役士人德之,建祠其左,启圣祠在文庙左,名宦乡贤二祠在泮池左右。

书院 在州前。

社学 在州西。

文县儒学 在旧城,元末废,明正统五年,千户杨英建,弘治中千户高节知县李阳改建于县东。文庙在县治东,启圣祠在庙东,名宦乡贤二祠废。

秦州儒学 在州西南隅,元大德六年建,明洪武四年,知州杨忠重修。文庙在西南,启圣祠在东,名宦乡贤祠在戟门外。

书院 在州治西。

徽州儒学 在东街钟楼山之麓,知州金坚创建,明成化七年,知州孙蕃成,嘉靖三年知州白松相继修葺。文庙在东,启圣祠在庙东,名宦乡贤祠在左右。

徽山书院 在北街钟楼山麓,明嘉靖十三年,学院刘良乡胡守中相继增修。

社学 四街各一所。

两当县儒学 旧在县治东,明洪武年间主簿廖森建,正德十年知县高腾改建于县治西,旧驿故址。

文庙在东,启圣祠在后,名宦乡贤二祠,在二门外。

社学 创建北街东。

岷州卫儒学 旧在西营城,明洪武七年马华创建,弘治三年,副使张泰改建城中卫北。文庙在卫治东,启圣祠在庙后,名宦乡贤二祠在泮池左右。

洮州卫儒学 在卫治西,明永乐十七年,镇守都司李达创建,成化十三年,镇守徐升增修。文庙在卫治东,启圣祠在庙殿后,名宦乡贤二祠在戟门东西。

社学 在副府西。

靖远卫儒学 在北街。文庙在卫治东南。

社学 在副府西。

西固所儒学 所在未详。

社学 在所治东北,明万历元年守备师范创建。

名词解释:

儒学  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

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粤秀书院是康熙四十九年清廷御批的官办学院,为清代四大书院之首。

社学   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凡近乡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yi)业,入学者得免差役。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

文庙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启圣祠   奉祀孔子之父叔梁纥的祠宇。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依大学士张璁等人建议,认为典重本原,仅祀孔子则不能推本其所自出,因而追封其父为启圣公,颁令京省及地方学校,特建启圣祠,春秋祭祀。以颜、曾、思、孟“四圣”之父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祀,以周敦颐、二程、朱熹、蔡沈之父周辅成、程珦、朱松及蔡元定等从祀。清初承明制,各地学宫或书院亦有建者。至雍正间改称崇圣祠,一名崇圣宫。

                           启圣祠

名宦祠   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着有德业之官员,逝后由当地士民举荐,经本省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审核批准,将其牌位入祀于所在州县名宦祠。旧时,该州县官员,则于春、秋两季带领士绅祭祀。

乡贤祠     是祭祀当地德行卓著人的祠堂。明代自嘉靖、万历开始,乡贤祠逐渐迁移到文庙,有的地方文庙就是学宫,有的地方把学宫建在文庙内或文庙旁,更能突出乡贤祠的教化功能。为官一方的乡贤主要通过推广礼教、宣扬道德规范、旌德扬善、惩恶规过以及管理者的身教等形式教化本乡百姓,引导百姓施善避恶,净化当地社会风俗。以言传身教为主体的教谕、训导通过向士人传授儒家经书、程朱理学等途径以及自身的表率作用和乡贤祠的直观接触,教化士人。

                      乡贤祠

魁星阁   又名魁星楼,是为儒士学子心目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而建的。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着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

              陇西仁寿山魁星阁

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古时候,各地都有魁星楼,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魁星楼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风格和地方文化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泮池    古时学校前的水池。

                            泮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吸引力法则:你是什么人,早就命中注定
千万不要和太穷的人走得太近
治愈焦虑最好的方式:提升认知,稳定情绪,强制储蓄
水深无声,人稳不言;心如澜海,可纳百川
人到中年才明白:小胜靠勤,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句句经典)
真正厉害的人:不内耗,不拖延,常读书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