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仅有司母戊鼎,商代青铜器铸造水平相当惊人 | 夏商史话连载31
每天一篇中国史,本篇系经典中国通史之《夏商史话》连载31,欢迎收看。

手工业是商代社会生产很重要的部门。从出土的各种手工制品来看,已是一个分工较细的独立生产部门。有各种专业的手工工匠,生产各种产品。丝麻的纺织还使用简单的机械,这些产品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都很高,如青铜器、玉器、骨角器、丝织品都非常精美。尤其是器类繁多、花纹绚丽的青铜器,反映了商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说到商代的青铜器,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个闻名世界的司母戊方鼎,它是商王朝后期王室的青铜祭器。这是一个腹部呈长方形,上有两耳、下有四只圆柱形的鼎足。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字,因此称为“司母戊鼎”。因体形呈长方形,又称为“司母戊方鼎”。这个带耳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的商代重器,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司母戊方鼎的结构复杂,鼎体饰以饕餮纹,耳上铸有两虎相向张口吞食一人头的形象,耳、身、足是分别铸成后再合成一个整体。它也是目前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青铜的冶炼和制造如果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青铜器开始算起,到商代晚期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器的铸造在商代是一个最先进的生产部门,它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水平达到相当惊人的高度。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这种合金的颜色呈青灰色,铸造出来的器物就称作青铜器。商代铸造青铜器就是根据器物的用途来配方冶炼的。如一般的器物含铅量就少(铅、锡作用相同),贵重礼器、兵器和某些实用的工具含锡量就多一些。

商代冶炼青铜的设备,从发现的遗物来看,前期是用坩埚,在郑州南关外铸造铜遗址中出土有陶质的“大口尊”,内外都涂有草拌泥,内壁粘有铜渣,说明它是熔铜用的坩埚。

在殷墟铸铜遗址中发现了一种像古代武将戴的头盔一样的坩埚,考古工作者称它为“将军盔”。这也是熔铜用的,其底部有一个长柄,使用起来比大口尊的坩埚方便。尤其是要浇铸像司母戊鼎这样的巨型大器,只能用“将军盔”这样的坩埚。在安阳苗圃北地殷墟的铸铜遗址中,也发现了熔炉的残壁,炉内壁一面有溶渣,表面粘有木炭和铜渣。

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是用陶范浇铸,作一器物前,先要用泥制成模子,烘干,这叫做陶范。将熔化的铜液浇入范中成形。一件较大的器物要用两块、三块或更多的陶范分铸后再合起来浇铸成形。

1959至1960年在安阳苗圃北地殷墟铸铜遗址中出土的陶范,达3800多块。像司母戊鼎这样的巨型器,有学者计算了一下,铸造时要使用几十块大小不同形制的陶范,几十个坩埚,从溶铜到浇铸合成,至少也要二三百个工匠才能完成。

目前在东起山东,西至陕西、甘肃,南自湖南、江西,北到辽宁,都出土过商代的青铜器。估计历年出土的仅礼器一项就有几千件,加上车马器、工具就有上万件。

这些青铜器物,有中央王朝生产的,也有各地诸侯、方国生产的。按照当时的制度,大型重器只能由中央王朝生产。如司母戊大方鼎和1976年在殷墟五号墓(又叫妇好墓)出土、腹内壁有“司母辛”三字的两个大方鼎,一个通高85.5厘米、117.5公斤;另一个通高80.1厘米、重128公斤。

1974年在郑州杜岭街出土的两个大方鼎,一个通高100厘米,重82.25公斤;一个通高78厘米,重64.25公斤,都只能由中央王朝生产。地方诸侯、方国生产的比较小。如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中,已出土的150多件青铜器,没有发现大型重器,河北藁城台西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也没有大型重器。

商代的青铜器可分为:1.生产工具。有农业用的锄、铲、䦆,数量很少,其中有的是作为随葬的明器(又作冥器,专门用作随葬的),也有是实用的。手工业生产工具有斧、锛、斤、凿、钻、刀、削、锯、锥等。

2.武器。有戈、矛、钺、镞、剑、戟等。

3.礼器和生活用品。礼器包括宗庙中的祭器,会盟时使用的礼器,陪嫁、赏赐和随葬的各种器具。因为礼器有许多都是实用的,所以和生活用器基本上是一样的,有的只是大小不同。

4.乐器。有铙、鼓。

5.车马器。装饰在车和驾车马头上的各种青铜器。

在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中,有许多都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都是属于稀世之宝。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尊(盛酒器),这是一件方形尊,四角各铸一只半伸头的羊,造型生动逼真,别具匠心,堪称绝品。又如牛头纹方鼎、鹿头纹方鼎、象尊、鸟兽觥等等,都是稀世之宝。在许多青铜器上都饰以瑰丽多彩的花纹,常见的有饕餮纹、夔龙纹、蟠龙纹、云雷纹和蝉形纹等。

商代的青铜器上有铭文的不多,一般的只有一二个字,而且多是氏族徽号(族徽)或先祖、先妣的庙号。目前发现商王朝末期青铜器上铭文字数增多,不过最长的也只有40多个字。字虽少,但能说明重要的历史问题。

在商代的青铜器中,还发现有重要的兵器“铁刃铜钺”,这就是说青铜钺的刃是用铁锻打嵌铸的。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中期遗址中出土一件,1977年在北京市平谷县商代中期墓葬中又发现一件。经鉴定,认为钺刃部的铁是用陨铁(陨星的一种,俗称天然铁)锻成的。证明商代已知道使用铁。也说明我国由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商代不但认识黄金的贵重,而且将它作为装饰品。1935年对殷墟进行了第十一次发掘,在侯家庄西北岗的商代皇陵区,发掘号为1001和1004号墓中,都发现了金叶和金装饰器。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2年开始,先后在郑州商城、安阳大司空村和山西德林遮峪、河北藁城台西的商代遗址中都发现有黄金制品。

尤其是1977年8月,在北京市昌平县刘家河村商代中期墓葬中,发现了五件金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有一对很大的金臂钏、一只金耳环、一块金箔残片。经鉴定,含金量为85%,其余的含有较多的银和微量的铜。经研究认为是熔炼后制作的。说明商代中期就已掌握了冶炼黄金的技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铜时代的铸造技术
安阳殷墟发现神秘“将军盔”,经过专家破解,它竟是干这个的
史话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铜贝”是如何诞生的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品-7 商周时期青铜冶炼和制造技术【上】
青铜业:三代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青铜文化”,到底是西来还是东去?一些专家的双重标准,玩的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