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学杂记之二·敬义夹持
这两天在做手工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之前没厘清的理学工夫论的相关思路,还没来得及翻原典找更多材料,先把一点想法记下来吧。

理学兴起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尤其对士大夫而言,其政治面向当然十分重要,或许更是还原当时情境的重要因素;与佛道两家争夺思想方面的话语权或控制权,也是重要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理学的个人面向仍然是其中自然的出发点,或者本源性的动力之一。如果没有对世俗争名夺利价值的不满,进而产生个人内在实现的强烈需求,或许政治争斗及话语权争夺也失去了依托或曰工具,这几个因素或许是交互生成壮大,而以我的角度来看,其中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欲望这一点不分古今,而理学家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则是我个人最感兴趣的部分。

一般习惯把理学分为本体论和工夫论,前者涉及宇宙生成万物由来等内容;后者则讲求如何“变化气质”,成为理想型人格。最初的缘起,应是对社会上只追求功名利禄不满,或者自身在科举官场方面并不得意,又或者本身对钱权为首的价值观比较反感,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寻求其他证明自身价值的途径。这时候,选取超出一般生活目的的追求,尤其通过自身可控的方式,也是顺理成章。比如说“道”、“理”,包括之前信奉佛道二家,也大概有这个影响在。从变化气质的角度说来,后世人看来有两分捷径,所谓“尊德性”、“道问学”,一强调从本心出发,万物皆备于我,存心养心;一强调讲求万物之理,理一分殊,从而理会“理”之所在。而这一区别,向朱陆之前再探索,即所谓“敬”“义”之别,主敬存诚,讲的是涵养功夫,用明道的话来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即专注一心不往他求,我的理解就是就事做事,没有超越事物本身的其他念头,不想着功名荣辱也没有恐惧担心。“义”,也就是“集义”,要知道所行之事如何才能符合道义,强调是学这一方面,不学则无以明义。用手工来打比方,敬就是一心在所做的手工上,不想着做好后如何如何,做的差了如何如何;义就是要学习缝纫、做包、刺绣的各类基本方法,免得无处下手。钱穆说“敬义夹持”这条途径在明道那里还不十分清晰,到了伊川这里才明朗起来,但也就隐含了宋学的内在矛盾,是以集中精力不务外求的做手工为先呢,还是以学习缝纫方法为先,之后分裂为朱陆异同门户相争,源头有自。

在早中期的钱穆看来,阳明是解决了这一矛盾的。他的致良知,出发点是本心,“良知”的准则由心决定而不依靠外物,而“致”“良知”的过程,则是通过知行合一来达到,既然知行合一,学者要求就要求“真知”,“真知”又非自己试过才得,那心与外物、内与外就自然打成一片了。所以阳明也强调“事上磨练”,这一磨练过程也就是致良知的过程。在这里,做什么样的事情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之中能否保持警觉,时时刻刻记得磨练自己的心,从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当然,理论设定如此,阳明自己的经历大概也如此,各人用得了多少合不合适,就看个人选择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让你内心强大的100句名言
从朱熹到王阳明:宋明儒学本体论的转向及其基本路径
穷则变,变则通——宋明理学“天理”世界的搭建
格物致知,何为格物?阳明与朱熹的不同见解
王阳明名言十句(精读)
宋明时期的儒学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