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上感应篇》第十讲”矜孤恤寡,敬老怀幼“10

余觉中 中和文化 2015-10-15

《感应篇》所列善恶,虽大半从事迹上说来,然返而求之,一一皆起于心。心也者,感之主而应之机也。一正其心,诸善毕集,读《感应篇》,当思此旨。

---止唐先生



20131117觉中讲解太上第十讲


经文内容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讲课内容

矜孤恤寡

“矜”有很多意思,这里是怜悯、哀怜的意思。“恤”是救济,意思是对于孤寡这两类人,我们心里要同情他们,外在要帮助他们。《孟子》里有“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接着又说“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自己有苦,都找不到人诉说,所以这四类人是社会中最可怜的群体,而“孤”和“寡”又是在这四类可怜人里最可怜的。

人小的时候不到成年,甚至少年都没到,有些甚至才出生几天,父母就都不在或者一方去世,这就叫“孤”。这往往有时候是父母早逝,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离婚了,我们现在叫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是可怜的,孩子小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要大人照顾他,他的衣食没有大人也不行,另外思想上还不成熟,这些也需要父母教育。人之所以为世上最可贵的生物,就是在于老天让他在儿童时期这段很漫长的时间里,能接受许多教育,所以人长大以后和动物就不一样了。因此孩童的这种教育极其重要,影响他的一生。如果父母不在了,孩子的衣食这些最基本维持生命的物质都没保障,真是一大可怜。如果父母关系不和而导致离异或者夫妻天天吵架,这对孩子心灵上造成的创伤也非常大。本来父母应该阴阳和合,一个代表天,一个代表地,对孩子的照顾,一个主要关注物质方面,一个关注精神方面,只有和合以后才能够造就一个健全的人。现在一方早死或者离异,那孩子在整个成长当中阴阳教育的平衡就没有了,所以容易导致身体和精神的失和,以后步入社会就成为社会问题。所以社会问题的根源是在家庭上,家庭的问题是在夫妇上,夫妇的问题又在个人上。所以为什么我们圣学一直要讲“修身为本”,道理就在这里。我们真正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家庭,改变了家庭就是改变了社会,它是这样一步一步来的。所以孟子不太把力量放在什么社会制度的改良上,而是讲“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因为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别的什么都解决了。

然后是“寡”。女性的身体一般不如男性强壮,所以如果丈夫因为生病、灾难等原因不在了,或者离婚了,那么她一个人维持生计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本来都是一个人单独生活,到了一定时候要组织家庭,两个本来无牵无挂的人突然要组成一个家庭,然后又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经常接触、一起生活,你自己一个人过惯了天马行空的生活,两个人在一起就可能会影响到对方,然后对方的有些想法、做法是你不同意的,你有时候还不得不迁就,所以从单身走向结婚有一段日子不好过。因此为什么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就是因为做人的这种素质,如果在结婚以前基础打得不牢靠,婚后地磨合出乎他的意料,承受不起就离了,很难稳定地生活下去。如果好不容易两个人调整好了,慢慢觉得这个生活不能自己说了算,还要考虑到对方,然后去调整自己,当这么为对方考虑时候,对方又反过来为我考虑,于是明白原来为别人就是更好的为自己,这时候双方就努力做让对方高兴的事,夫妻生活就慢慢调整过来了。以后习惯了这种夫妻生活,慢慢的就会产生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这时如果突然有一方去世了,这个心理落差会很大。女性本来天生就有种依附性,当她依附的对象突然没有了时,心里的苦比外在的苦还要苦,所以寡妇是特别可怜的一类人。因此社会如果对这两种人能去关怀她,这个社会才能够比较稳定。

在宋代就有“慈幼局”,后来又改为“育婴堂”,我们现在叫“孤儿院”。历代社会都把解决孤儿问题看的十分重要,因为弃婴弄不好就会伤一条人命。这样的孩子,怎么让他存活并且能成人,一直是社会关心的大问题。所以中国历来有一些善人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这样做福德会很大,至少可以使一个生命能存活下来。但是做这个工作也不容易,因为它涉及到活生生的人,如果做的人本身没有爱敬之心,就很容易伤人。所以凡是和生命打交道的人,比如教师,如果我们的爱敬之心不到,最好不要直接从事这个工作,因为你会伤害别的生命,或者被别的生命伤害,所以这个事情对人的要求很高,你没有这样的心,这样的事情你做不好。

古人做这样的事情是出于善心,而且他们的这种机制,我们现在也都可以去效仿。书上记载“育婴堂”的建立过程,首先要集资,因为建房子安置孩童没有钱不行。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忌讳到处和杂七杂八的人接触,所以就要安置在一个设施齐全独立的院子里面,然后雇人看门,一般人不让随便进入。还要去雇奶妈给孩子吃奶,这要付给她一定工钱的。还要在“育婴堂”外面建一面大鼓,这是因为有些人因为特殊原因养不了自己的孩子,想要放到这里面来,但又不希望让别人知道是谁,所以一般都在夜晚把孩子放在筐里,写上孩子的姓以及出生年月日,古代规定同姓不能结婚,所以一定要写上姓和出生年月日。然后把筐放到育婴堂外面,敲一下鼓就走了,里面的人听到敲鼓就知道有孩子,然后出来把孩子抱进去。

小的时候给孩子找奶妈是养活问题,稍大一点断奶就要找老师去教了。有些资质好的让他学文,比较愚笨不爱学习的,就教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要请医生,因为孩子有病还要给他医治。还要办义冢,有时候孩子夭折了怎么办呢?还要买棺材找地方埋。等孩子稍微大一点有一定做事能力的时候,别人如果需要领养的,就可以带回自己家。女孩子一般在十五岁以前都不出去,在里面读书或者学些针线活,到了出嫁年龄可以嫁给市井百姓,对方可以拿一定的聘金,也不会要求太高,这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育婴堂”的收入。有些能自谋生路的就让他走向社会,或者留在里面干活,相互之间也可以结婚。所以古人是这样一个解决办法,我们从这种做法中可以看出古人对生命的一种关怀。

这里讲的“矜孤恤寡”,不仅仅是对已经产生的孤寡我们要去怜悯和帮助他们,重要的是在这个社会里大力施行孔孟之道的教育,这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孤寡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夫妇之间这种关系,它是人伦里面最核心的部分,这个地方弄不好,它就会创造“鳏寡孤独”。男的命一般操在女的手上,女的命也操在男的手上,所以这两方在一块,对方都把对方的命看成自己一半命的时候,双方都会延寿,这叫“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去害对方就是害自己,因为夫妻的生活太亲近了,这种损害是立竿见影发生的很快。夫妻双方,从表面看好像事情是出在一方,比如这妻子怎么这么厉害,把男的都快管死了,好像泼妇,最后把丈夫克死了。但是另外一面,为什么妻子这么凶,非跟男的过不去?可能是因为男的有一些事情别人不知道,但伤害到妻子了,妻子因为情不平,所以也是不得已的。

所以讲这个夫妻生活,我们不要去责备对方,而去要反省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地方做好了,你救了对方,实际上也就是救了自己。但这说起来容易,真正在家庭里面做起来很难。所以对于圣学我们要去修,修一分得一分,实实在在。古人不骗人,天理也不骗人。我们活在世上追求的东西很多,但如果没有把最大、最多的力量放在这一块,这是我们的问题。但说来说去还是个立志问题,志立定了,怎么难改都能改过来。

敬老怀幼

至诚深爱叫“敬”,一个人的内心既要有诚的一面,同时还要以爱为基础,因为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东西的时候,肯定是不会敬它的。那么对于老人为什么要敬他?这是因为中国自古就有敬老的传统,因为老人代表“寿”,而“寿”是五福之首,所以一个人不管他别的怎么样,只要他年纪很大,七、八十了还活着,这个人一般来说前世是积德的,这一辈子也是好善的,否则做不到。人能活着是因为还有德,德耗没了就活不了,所以我们单凭这一点,老人就值得我们尊敬。我们敬老对我们自己也有好处,古人有句话叫“敬老得老”,你在敬老的时候,实际上你是想跟他一样才能敬他。

古人有个人从小身体不好,总觉得自己活不久,所以他一看到老人就很羡慕,心里自然生出一种敬意。只要老人走过他的门口,不管这个老人是贵还是贱,他都起立,如果是走路就让道。他这种敬老久了以后,慢慢他身体越来越好,后来活到了九十三岁。那么反过来就是“侮老损寿”,欺负老人是伤自己的寿命,因为你不敬他,讨厌他,你对他的老没有感觉,那也就是你本身就不想老。还有老人还有一个东西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就是他的经验和人生的阅历。知识可以很快传授下去,但这种经验虽然表面也可以传授,但经验里的这种感觉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得传的。一个人打了一辈子太极拳,终于老的时候找到太极的一种感觉,他给你说说你就能马上变成太极大师吗?做不到的。厨师经过多少年烹饪的修养,做了一手好菜,怎么做也跟你说了,你马上就能做得那么好吗?这些东西是需要经历的。老人在这方面是特别可贵的,他可以传给你经验,但你得到传承以后照着去做的话,至少掌握得就快了。虽然刚传不见得马上会,但传和没传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说这个传承很关键,就像生命一样,我们的文化为什么衰落?最关键的就是这种传承从孟子以后就衰落了,衰了几千年。所以这些东西,如果我们没有敬老的素质,那么对自己的古代文化也不会尊重,他们好在什么地方你就看不见。只有敬老的时候才能把我们心门打开,才能看到那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样一个人,我们对这个人很敬的时候,这个人身上的好的地方你就能看到,他也愿意在你面前展现。你很傲慢,根本看不起他,这时候他那一面你也看不见,他在你面前也不爱表现他好的那一面。你觉得他不好的时候,他表现出来好像就是不好,所以别人和自己是不能分开的,并不是对方好不好的问题,他的好不好是跟你的眼睛有关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儒释道三家里,佛家特别强调入门要靠“敬、信”两个字,你只有去敬才能信,信了才能去敬,然后这个门就打开了。但是“敬信”这个门就在我们心里,是由我们自己控制的,但它跟对象物也是有关的。比如一个德行很高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很容易升起敬意。但也有无关的一面,就是每一个人他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我们这样去把眼光放在他好的一面上,自然也会升起敬意,你升起敬意就能从对方身上学到好的东西。就像我现在根本学的不怎么样,远远不如大家学得好,但是有些同学心目中把我当老师看,结果他心目中的老师就出现了,实际可能和我无关,但他心目中的老师就给他展现好的一面,就让他学到好的一面。

佛教里有个“狗牙生舍利”的故事。藏地有个人的母亲是信佛的,对佛很有敬意,但因为年纪大了,没法去印度朝拜。她儿子是个商人,每年都要去印度几次,于是她就对儿子说,“儿啊,你再去印度,一定要给我带回一个加持物,好让我天天供着”。儿子不信佛,对母亲的话也没怎么放在心里,虽然总去印度,但每次都忘记带东西回来。后来有一次老太太急了,说你这次再带不回来我就死给你看。结果这次儿子去了,回来还是忘了,快到家门口想起他妈妈说死给他看这句话了,一想不行,我得赶紧想办法,正在着急,突然看见在地上有个狗死了,狗头都烂了,露出来狗牙,他就把狗牙拔出来用绸布一包,弄得漂漂亮亮的,然后回家跟他妈说,这次我可带来了,这是佛的牙齿。老太太高兴坏了,赶紧摆在供桌上,天天去拜,拜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打开一看,发现狗牙里面长了好多舍利。这明明是狗的牙齿,可是老太太认为它就是佛的牙齿,她的虔诚之心出来之后,对象物就发生变化,她自己也发生变化,这个狗牙对于她就和佛牙无别了,给她加持力是一样的,这个加持力就在于这个老太太的敬信之心。

老人除了人生经验以外,因为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多了,他会变得比较平淡,他的本性也容易发出来。我们每个人从父母那得来的生命元气,就像买了一个煤气罐,我们每天不断地消耗,等耗完也就走了。但这只是后天的能量,我们人还有先天的能量,那就是人把私心杂念去掉,心归到万物本源的时候,那个东西给我们的宇宙正气,也就是孟子讲的浩然之气,那个东西可不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的。在人的一生当中,当你慢慢能悟到万事万物的道理,把各种对情感的执着越来越小的时候,这个门就打开了,死亡对你来说就不是一种恐惧了。因为这个门不打开,我们每天都在走向死亡,人就会绝望灰暗。所以一般老人退休以后越来越不行,就是他没有通过学习把那个门打开。所谓老当益壮,也就是把那个门打开了,他得到宇宙最精华的东西的时候,自然越活越健康。

所以我们上次讲生命力和年龄无关,这个无关在什么地方?就是你只要放下自我得到那个元气,人的生命就变得永恒了。这是道家讲的“长生不老”,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生不老”。佛教讲的“无量寿”也是这个东西,你跟佛性接通了,就是无量寿了。我们去认识这个东西不容易,虽然本来我们就有的,但认识它也不容易,你要开发出来就更不容易。所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今天读读经文,我们做点讲座就能解决的,它是一辈子的事情。刚开始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只要不断地做,到一定时候总会有感觉的,那时你自己就感觉你的生命得到一种彻底地变化,也就是夫子讲的“不知老之将至”,因为你内在的生命力越来越充盈。

古人对这两个问题有一句诗,“岁时春日少,世上苦人多”。“世上苦人多”就是我们世上芸芸众生那么多,但真正要明白做人道理的,把自己善性开发出来的很少。所以我们做情欲、物欲奴隶的时候,不能做自己主人时候,我们就都是苦人啊!还有一句是“物情小可念,人意老多慈”,这句就讲了为什么“敬老怀幼”的道理。我们刚才讲孤寡很可怜,没有人帮助不行,从物情角度来讲,小的东西是值得挂念的。我们老家有一句俗话“稻麦爱大,儿孙爱小”,就是孩子比较偏爱小一点的,因为他更需要帮助,这是合乎情理的。《论语》里讲“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人生阅历多了,慢慢这种慈爱之心就会自然生出来。“人意老多慈”,我们发现有些老人本来脾气很坏,到六十岁以后慢慢好像慈祥了好多,这也是一种自然。所以在中国传统里面,特别强调尊老。

夏商周时期管敬老叫“上齿”,“上”通“尚”,“齿”在古代指年龄。比如座位要分尊卑,上手都是给老人坐的,而且谁年纪大,谁坐上手。其他生活方面,也都是先让老人。一个人能敬老人其实是不容易的,尤其当我们年轻、生命力充沛,跑步、说话思维都很快,而老人年纪一大,行动不太方便,思维也变得迟钝,你跟他说半天他可能还不懂,做事也容易忘记,所以一般人受不了。隋代一个僧人活了一百多岁,精通法华妙义,他给人开示佛法说,我能活到这么大年纪,能通晓一点佛法,都是从敬老里面得来的。我把一切老人都看成我的父母,我像对待菩萨一样对待他,凡是我能做的我都尽心尽力去做。他这是真学佛,和圣人是一样的。我们学佛、学圣都在学什么?就是学这种爱敬之心,这是真学佛。出家人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如果不能把世上的人都看成你亲人的时候,那这样的出家就是逃避。如果出家了能够把一切世人都当成你的亲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根据因果律,这种爱敬之心会返回到你身上来,让你智慧开,这样佛法就通晓了,寿命也延长了。

相反如果我们不去敬老,就等于是去损自己的寿。多才的人容易恃才傲物,而傲和敬刚好相反,有傲慢之心的人很难生起敬意。古代有个叫杨大年的,弱冠就中状元。在宫廷里时,他身边有两个年纪很大的官员,他就瞧不起他们。人家告诉他你别瞧不起我们,你以后也会变老的,但他习性难改,后来壮年就死掉了。所以这种福德的事和才无关,多才的人不见得福德就厚。所以隋朝那位老僧讲“愿我长寿,勤行一切善法!愿我广积福德,普济一切人”。愿我长寿,寿命长干什么呢?勤行一切善,因为我们寿命太短的话,想做善事也做不了,只有寿命长才能做。仅仅寿命长还不够,还有一个愿我广积福德,这个福德盛大干什么呢?并不是为自己享乐,因为我们有福德自己享了,耗了,耗了以后我们又苦了,这就叫轮回,无穷无尽的在生死当中受苦。我福德盛就要广济一切人,这是佛的一个愿。我们去行善,去帮助别人,就是这里面讲的“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因为人的善心在这两个地方,一个是老,一个是幼,如何对待最可怜的这些人,最能体现我们的善性。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修持最容易打开我们的善性,而在这个地方把善性做到圆满确实很难。天下那么多的苦人、穷人,需要救助的人,我们谁能做得到?能广济吗?尧舜都做不到。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努力去修,最有效地开发善性,越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实际上善性越来越开。而善性开发以后,我们就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然后我们不良的情绪、嗜好、习惯,都会慢慢远离我们,成就我们自身究竟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要想衡量自己的善怎么样,就要到老人和孩子当中去检验。这些人如果都不喜欢我们,说明我们的善心不够。因为孩子特别纯净,没有那么多的机心,当我们心很纯净的时候,孩子就把我们当朋友,因为你跟他有共鸣,孩子就会喜欢你。而老人年纪大了,他的经验很充分,看人实际上看得很准,你对他稍微有一点不敬,他实际上是很明白的,然后你去敬他,他的反馈也会非常直接,非常充满。因为他的这种经验里面的智慧,是经过一生磨练过的,所以是非常充足的,你敬他的时候他就给你了。所以这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值得去用功的地方,虽然很简单的几句话却大有深意,是我们一辈子都行不完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觉知的开始
聊斋:鸦头(四)爱人不见了,谁知机缘巧合却带回一个自己的儿子
回复柳家育婴堂的洗地故事
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彼此会有心灵感应的
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她会有心灵感应吗?
调查发现:原来想念一个人久了,就会有心灵感应,一切都是那么奇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