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机与临床·下篇·第一章·主症与次症
“现代化”中医,用症状组合、症状标准来规范证候,热衷于主症、次症的研究,以为在理论上对证候做出主症、次症的规定,就能把证候规范下来,形成临床的证候标准。这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活生生的人的疾病,临床症状的群和关系有的简单,有的十分复杂;症状和病机的联系有一般规律,也有特殊规律;同一病机可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同一症状可能内涵不同的病机。症状如果能够规范证候,中医的先人们早就制定出了证候标准,后人们只需按图索骥、对号入座,何苦二千多年来,都要在临床苦苦地“辨症求机”呢?

    人是活的,病是变的,日月总在运行,天地总在气交,社会总在变化,不说症状和病机的生命联系复杂错综,就这多维联系的生命影响,也千变万化,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客观,就决定了理论不可能对具体的、现实的证候制定出症状标准。生命多维联系的动态特征,需要医生具有“辨症求机”客观求实的精神,才能把握现实疾病的真实病机,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金元四大家、叶雪吴王都是与时俱进的大医家,吴又可的《瘟疫论》,唐容川的《血证论》等无不是对现实疾病的病机性质的总结。

    千百年来的中医,“知犯何逆”的理性判断,无一不是临床客观求实、求是的结果,我们用主症、次症的标准取代活泼泼的“辨症求机”,不等于扼杀中医吗?多维联系的活生生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没有“辨症求机”的具体分析,事先无法知道哪些临床症状的病机价值更大-具有所谓主症的意义,那些病机价值更小-当成次症。

    特殊的群和症状是病种之辨的理论依据,但在这些群和症状之中,我们能够把它们分成主症、次症吗?“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请问,脉浮是主症,还是头项强痛是主症,还是恶寒是主症?柯韵伯认为“头项强痛”为太阳病所独有,强调了“头项强痛”在太阳病病机中的主要地位,但这种认识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在伤寒六经病的范围内才存在,没有病种之辨的分析,“头项强痛”就没有这样的病机地位。离开活生生的人的临床客观,没有对活生生的人的临床症状群的辨,主症、次症是不能主观确定的。

    病种尚且不能有主症、次症的规定,证候如何能够规定呢?上篇第三章所举的《伤寒论》桂枝汤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病中都会发生,症状群多种多样,症状群内的症状多种多样,何为主症,何为次症? 再看看桂枝汤证的临床医案,更是无法主观确定其主症与次症。

    《伤寒名案选新注》李士材医案:治吴君明,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士材诊其脉浮而大,因思仲景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以谵语狂笑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而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病多端,不可胶执,向使狐疑而用下药,其可活乎?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刘渡舟医案:一男性患者,60岁,患荨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证属风邪稽留肌腠,营卫不和,因发为风疹。治宜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三剂。服药后啜热稀粥,温覆取汗,则疹消痒止。

    明代李士材用桂枝汤,临床症状是“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其脉浮而大”,今人刘渡舟用桂枝汤,临床症状是“患荨麻疹,瘙痒钻心,数月不愈。切其脉浮而缓,并见汗出恶风,舌苔薄白而润。”时间跨度三百余年,临床症状大相径庭,究竟何为主症?何为次症?

    生命是复杂的,多维联系有内外之别,任何一个症状都可能是病机之真实,也可能是病机之假象。如胸闷者,有外邪束肺,有肝郁气逆,有胸阳不振,有元气下陷,有胃满气阻,有肾不纳气,症状在胸,病位之辨有上中下之别,病邪之辨有外感内伤不同,病性之辨有虚实寒热之异,主症乎?次症乎?证候病机是“辨症求机”思维,对临床症状群经过病机逻辑加工之后的结果,属于主观判断;临床症状是就诊病人的生命反应,属于自然客观,主观要合乎客观,理性要合乎自然,就不能规范临床证候,做出什么主症、次症的规定性。

    临床证候病机很复杂,表里内外、虚实寒热,谁主谁次,谁急谁缓,只有临床具体的才是生命真实的。临床之中,既可能有肾虚与头风并存的证候,下有腰痛之苦,上有头痛之困,不补肾腰痛不除,不疏风头痛不解;可能有头寒与胃热同在的证候,头痛发作则欲撞墙,肚腹胀满且大便艰难,治头痛当破阴寒,除痞满须和胃气;还可能有元气亏虚而外感风寒的证候,脉来芤虚无力,肌表沉困疼痛,神气不支,不用人参补元气,则可能表寒不散,不用辛温解表,则可能外邪不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要是事先有个主症、次症的标准横亘心中,能够实事求是地辨证论治吗?

    临床证候病机的要素是有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状况决定的,既可能有同一性的病机构成,如阳虚与内寒,阴虚与内热,也可能有相反的病机构成,如湿郁与阴虚,阳虚与郁火(黄开泰。阳虚郁火牙痛及其治疗。四川中医,1988,6(1):42.),血虚和血瘀等。中医是授人以“渔”的医学文化,不能用主症、次症编织成证候的筐筐,去装临床疾病之“鱼”。学习中医理论的意义,是掌握使用“渔具”的技术,知“鱼”之所在而捕之,而不是授人以“鱼”,按照“鱼”的标准规范守株待兔。“辨症求机”绝不能用“鱼”的标准规范,去限制“渔具”技术的发挥。主症、次症的规范性束缚“辨症求机”思维,可能使活泼泼的辨证论治,变成墨守成规的对号入座。

    很多人以为有了主症、次症的标准规范,中医就严谨了,就科学了,其实恰恰相反,主症、次症正好反应了不科学、不严谨。临床疾病无一不是活生生的人的疾病,随个体而差异,因自然而变化,因情绪而不同,症状和病机的联系是多样而多变的,理论上事先做出主症、次症的标准规范,违背了生命的自然完整性与多维联系的客观规律,不合符疾病动态变化的客观实际。如乏力者,有气虚,补气用参芪;有血虚,补血用当归、熟地;有风邪困表,疏风用羌活、防风;内热郁结,解郁热用栀子、芦根。生气过极,也伤气;忧思过极,也成郁;用脑过度精亏肝弱,运动太过心虚筋伤。因为活生生的人的多维联系,病机的逻辑原则,就是以活生生的人的实际对象的“求之”、“责之”,没有就诊病人的生命客观,中医理论无法落实,证候病机可靠性很差。

    任何中医理论要回到临床,使治法方药吻合于就诊病人的客观实际,医生的病机之辨必须具有“圆机活法”的灵活性,僵化的标准,机械的套用,都不符合活生生的人的疾病的客观。活生生的人的疾病,张三李四各有差异,情志有喜乐影响,饮食有南北不同,起居有常异之别,年龄有老幼,身形有胖瘦,即便是同样的疾病,在活生生的人也都有差异。差异有大小,是生命共性之中的差异,是病机程度、数量的差异,但中医决不能忽视这样的差异。把握了差异,具体的处方用药之中何为君、何为臣、何为佐、何为使才有决策根据。主症次症的僵化,脱离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实际,看起来是规范了,好掌握了,实际上不客观了,真实性较差。人性医疗的辨证论治是求同存异的医疗模式,不照搬理论标准,而是在遵循理论原则,医生思维在病机规范下,求证病机。用理论标准规范临床,是不尊重人,缺乏人性的表现。

    ——病机与临床·5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药贵在用·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中医治证不治病2-2
《伤寒论》病病机探讨+论病机层次和要素+辨方症不能代替辨方证+无证可辨误解了辨证论治
辨方证不同于辨证 --- 铁杆中医论坛
经方才叔:人生一事,伤寒一书
名医经验 | 余尚贞谈“无者求之”及临床运用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