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机与临床·上篇·第二章·病种的分类
中医是本于生命、根于自然的医学,以天人相应的活生生的人为客观基础,所有疾病都可以概括为阴阳失调,落实到寒热虚实的生命反应性上。根据寒热虚实的生命反应性、动因及其危害的特点,疾病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感疾病,主要是自然生存关系的因应协调性异常,以寒热为基本病机,一类是内伤杂病,主要是社会生存关系的因应协调性异常,以虚实为基本病机。外感疾病根于外,和天地气交息息相关,包含了“气立”的升降出入变化异常的一类疾病,其寒热之变有虚实之异;内伤疾病根于内,和人文环境的情感影响息息相关,包含了“神机”的升降出入调节异常的一类疾病,其虚实之变有寒热之别。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任何疾病,不是“气立”升降出入的因应变化失常,就是“神机”升降出入的因应调节失常,皆因于外而动于中,或在营卫,或在气血,肌表藏腑各有不同。

    根于外的“气立”发病多在营卫肌表,有逆传心包、邪伏膜原,总以正邪斗争为本,寒热责其正邪,发病多有恶寒(恶风)发热、头身疼痛等,证候病机的动态变化和差异性较大,有的皆相染易,很容易传变,危及生命。内伤杂病根于内的“神机”,发病多在藏腑气血,因应调节异常,有生克制化、气血协调的不同,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也可能化生病邪,如内风、瘀血、痰饮、水气、内湿等,证候病机的稳定性较大,传变也缓,见效也慢,饮食起居、情志心态等生活方式影响较大。

    高校临床教材有伤寒,有温病,有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疾病种类很多,归结起来,不外外感内伤。伤寒、温病的疾病属于外感,但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中有一些疾病,也属于外感疾病范畴,如外感咳嗽、外邪所致的哮喘、痢疾、疟疾,外感导致的泄泻、外风所致的头痛、风寒湿杂至的痹病等。外科、皮肤科的许多疾病,也不外因于内和因于外,因于外者关乎“气立”,如风疹、湿疹;因于内者关乎“神机”,如瘰疬、瘿瘤。痈疽疮疡,即可能是内伤化邪,饮食失节蕴化热毒火毒,也可能是六气感化,形成火热毒气。也许有人要问,虫兽灾伤归属于哪一类?属外感类。因为虫兽灾伤因于外,是外在的意外事件,破坏了形体的完整性,伤害气血肌肉筋骨,并不是因“神机”失常所致。外在形体破坏了,生命与外界的“气立”关系就发生改变,虫兽灾伤的“气”化为邪、化为毒入侵五藏。当然,意外会一起惊恐伤害,影响“神机”,但这样的影响大多是暂时的,而肌肉筋骨的损伤一时难以平复。

    病因化邪、病种分类、病病机规范、病病机关系的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辨症求机”价值。师徒相授的中医教育,通过经典理论的学习,汤头药性的背诵,各家学说的研习,面对活生生的人,自然就会掌握这些理论,养成“辨症求机”的逻辑习惯,辨病也就在其中了。如今是学院教育,学习毕业留校任教,没有辨证论治的临床积累,教育、科研和学术又重西轻中,评选名次的先后,主要在实验成果、在西化水平、在期刊论文,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水平高,没有就水平低,中医的病及其相关的理论都陷入了西化误区。病理生理、小白鼠药效等形态逻辑堵塞了病机大门,没有科技化的名片,没有标准化的规范,病病机再清楚也不承认。在浓厚的西化文化中,要走中医之路,进病机之门,需要正本清源,明白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的本质区别,知道诊断西医的“病”和判断中医的病的不同逻辑方法,从理论逻辑的高度分别中医与西医的病,明白它们的客观基础、客观性认同的区别,更要思考它们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联系,破除西医的条条框框,使中医教育回归经典理论,中医临床真正回归辨证论治,让从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懂“辨症求机”,知道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护,比年年高喊振兴中医有用得多。

    天地气交是动态变化的,活生生的人是生生不息的,时有定而气无必,应有规而化常变,疾病的认识永无止境,理论的规范极其有限。不可否认,中医病病机理论很不完善,在病种的规范上,外感疾病好于内伤杂病,内伤杂病几乎没有形成规范性的病病机,导致了中医不辨病的错觉,这是有客观原因的,我将在后面论述这一点。

    无论内伤杂病有无病种规范,辨病在中医临床都是必须,最起码的辨病就是辨外感内伤。外感和内伤有各自的病机规律,不辨外感内伤,证候病机可靠性就很差。总的说来,外感病的病病机理论规范性较强,而且总在发展之中,各家学说,多有其论,尤其是温病病机到了清代就比较完善了。明·吴又可《瘟疫论》论述了瘟疫病的病病机,清·叶天士《温热轮》把握了温热病的病机规律,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更是集温病病机的大成,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等病机,有上中下三焦之别,有气血轻重之异,故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病种的病病机规范主要在外感疾病,历代医家多有论述,高校教材都有归纳,在这里,我主要在一般意义上,就外感病的正邪斗争、新感外感、留邪外感、伏邪外感的病机特点谈谈个人的认识。

    ——病机与临床·2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与核心
沈氏女科临证诊治技巧
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 名师教学-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
一名老中医对“杂病”的一些思考
谈谈那个怪病——奔豚气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