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机与临床·上篇·第二章·阴阳的临床具体化
疾病是多维联系的因应结果,没有外因不会形成,没有内因也不会发生。外因有天地气交的自然关系,有社会状况的文化关系,有人际交往的情感关系等等,内因有个体禀赋、性格修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外因与内因,包括了天、地、人的多维因素,有的其来也渐,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因应协调性的影响,有的其来也急,如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影响、意外伤害、突发过激情志等。这许许多多的致病因素,导致“阴平阳秘”的因应协调性失常,或偏于阴的失常,阴盛则寒而实,阴虚则热而虚;或偏于阳的失常,阳盛则热而实,阳虚则寒而虚。寒热之多少,是阴阳盛衰的生命实在化,在临床是具体的,离开寒热,阴阳就空了,辨证论治就会失去方向。阴阳的疾病之本,集中反映为寒热虚实,把握了寒热虚实,就能抓住治疗之根本。

    《素问玄机原病式》:“观夫医者,唯以别阴阳虚实,最为枢要,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疾病的发生,皆因为阴阳的失调。天地自然影响生命阴阳,生活方式同样影响生命阴阳,都会导致寒、热、虚、实的病机之变。一般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病机的重点在虚、实,六淫、瘟疫所伤导致的疾病,病机的重点在寒热。生活方式“以妄为常”,熬夜者,元气多耗,渐渐亏虚,或因虚而致实,病多难愈,甚或突发暴病,总由于虚;以酒为浆者,酒能耗气,过辛伤肝,湿热停滞,难免因实而致虚,成痞满、臌胀,窠臼缠身,根由多实;饮食失节者,增加水谷气化活动负担,当出不能出,当藏不能藏,则可能又虚又实……,诸多病情,都因为贪图物质享受的生活观念,形成不良生活习惯,伤害了“阴平阳秘”因应协调性,导致了寒热虚实的病性之变。

    阴阳理论运用到临床,寒热虚实而已。寒热虚实,其实就是阴阳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具体化。宇宙分阴阳,日月为阴阳,四季因阴阳,昼夜含阴阳,阴阳是地球生命之根本,地球上所有的自然变化、万物联系、生命活动等无不从于阴阳规律。宇宙运行、天地气化是先于生命的阴阳活动,天地阴阳气交、气化诞生了生命。生命诞生,感应天地气交、气化,顺应天地气交、气化,才在地球上扎下根,不断进化,才有了生物多样性,有了人。生命之应是所有地球生命的存在根据,有感应性和反应性的区别,以感应性为前提,反应性为作用,“应天之动,应地之静”,形成了顺应天地阴阳动态变化的因应协调性(请参阅《中医之和》第一章,第三节“天人相应的生命客观”)。

    在天地阴阳,被生命感知、感应的不外寒热。寒热的动态变化,此消彼长,寒极而热,热极而寒,总在适宜生命的范围内波动,发生异常之后,不是太过之盛便是不及之衰。太过之盛则为实,不及之衰则为虚,无太过无不及则为平。中医临床,无论外感内伤,无论久病新病,基本性质不外寒热,不过虚实,求其寒热,责其虚实,“随证治之”就有了基本方向,不会发生寒性病机用寒凉药物,热性病机用温热药物,实性病机反攻,虚性病机反补的医源性伤害。

    病有寒热虚实、升降出入之机,药有温凉补泻、升降浮沉之性,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是“辨症求机”之纲,温凉补泻、升降浮沉为“随证治之”之领,抓住纲领,无论哪个地域、哪个时代的人的疾病,都能治疗。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认为,“人身五藏六腑,十二经络,血气脾胃,阴阳标本,五运六气,亢则害,承乃制。虚实寒热,受病之源,皆《内经》之本旨也。学者宜熟读细玩,则知病之原,而生死吉凶可概见矣。”中医临床欲知病原,不在阴阳上下功夫,不知寒热虚实之辨,细胞分子理论再丰富,药理病理对应再准确,也没有什么用处,相反,很容易犯“寒寒热热”或“虚虚实实”的错误,给病人造成伤害。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以及后来二千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医都遵循阴阳的寒热变化原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为中华民族保驾护航。

    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根本就在阴阳寒热。寒热既是天地阴阳的基本内容,也是生命之应的根本所在。从天地自然来说,寒热是日地相对运动的结果,动态稳定,通过日地运动变化和气(如洋流、季风等)的交流运行,发生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昼热夜寒的规律性变化,为世间万物的生、长、化、收、藏提供保证。生命因应春夏秋冬、昼夜更替的阴阳寒热,发生和调控着生、长、化、收、藏的气化活动,既具有生、长、壮、老、已的必然性,又存在病、衰、康、复、亡的或然性。

    寒热是生命之应的,和物理温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温度计读数反映温度,是物质化转换后的数据形式,与生命的寒热之应有本质区别。气温读数和体温读数是统一的、标准的,寒热的生命感应是差异的、个别的。相同温度的气温,有人感应到寒冷,有人没有寒冷感应,有人感应到炎热,有人没有炎热感应;相同温度的体温,有的厚衣厚被而仍寒,有的赤身裸体而仍热。中医的寒热,生命之应才是真实的。没有阴阳神气观,离开生命之应,就不知道什么是中医的寒热。气温变化是寒热感应的外部条件,在自然情况下,气温没有极端变化,寒到一定程度就向热转化,热到一定程度就向寒转化,是有天地气交、宇宙运行决定的,文化的医疗价值,要落实到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应,以活生生的人的寒热顺应性为根本,维护“阴平阳秘”的因应协调性。

    健康状态下感应自然,冬寒而夏热,如果出现了超乎自然的反常寒热感应,就是生命之应异常,发生了疾病。需要区别的是,生命感应的寒热属于现象的寒热,有两种情况,一是疾病现象如发热恶寒,二是自然气候,皆属于“象”,前者称之为疾病现象,后者称之为自然气象。病机的寒热则是“本”,是内在阴阳失衡,偏胜偏衰的本质特征,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治目标。寒热之“本”和寒热之“象”,必须区别开来,混淆一起,就会陷入用寒热之“象”和寒热之“本”对号入座的僵化之中。

    经典理论中的寒热,语义很丰富,有生命感应的寒热、反应的寒热,有气候气化的寒热,有病机性质的寒热,既表达了感知感应的寒热现象,又表达了理性把握的寒热病机。从认识论角度分析,生命感应到的和反应出来的寒热,都属于现象的寒热,是外在的,可感知。病机的寒热,则是五藏阴阳因应调节和因应变化的异常本质,是对寒热的疾病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

    寒热变化是地球的基本规律,反应了天地气交的具体状况,是万物生生杀杀的根本因素。中医立足生命之应,把寒热归结到活生生的人,就构成了以自然之气的寒热为基础,生命感应和反应的寒热为根据,以平、太过、不及为基本形式的“阴阳应象”关系,认识到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气化活动规律。从自然的寒热,到感应的寒热,再到反应出来的寒热,活生生的人体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因应调节和因应变化,当这种变化超过了因应协调的中和状态-平,就会发生疾病,就有了病态的寒热感应和寒热反应。基本病机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就是五藏的因应调节和因应变化的阴阳之本,是阳胜还是阴胜,是阳虚还是阴虚,是寒多热少,还是热多寒少。

    在中医寒热文字,概念各不相同,有疾病现象、气候、病机、治法、药性等等,学习中医药能够区分文献之中的寒热概念,进入病机之门,形成“辨症求机”思维,要能够知道寒热之象和寒热之本的区别,知道从“象”到“本”的逻辑程序,不能死守寒热文字,把寒热之象和寒热之本混为一谈。辨证论治以象为客观,以病机为本质,从疾病现象的寒热、气候感应的寒热,深入到病机性质的寒热,把握住当下这个病人实际存在的寒热虚实之病性,为立法-温清补泻,用药-寒热温凉提供依据,是中医最基本的临床要求。在阴阳应象思维的规范下,中医临床从寒热之象到寒热之本,实现“治病必求于本”的要求,才能保证方药的寒热喝本质的寒热互补对应。

    明白中医文献中的寒热的具体语义,分别其 “象”,明确其“本”,对于在现代汉语的语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医学生,走进病机的临床之门,成为真正的中医极其有利。

    多说几句。中医教育很看重概念定义,但辨证论治相关的许多概念,都缺乏病机的逻辑规范,彼此的外延区别不清,内涵一团糟,在教育阶段无法使中医学生掌握条理化的病机理论,临床就可想而知了。近期看到一个帖子,不要治症而要治病,读了一遍,帖子中说的病,是经络不通,其实就是病机,属于实的病性。病混同于病性,根据病机逻辑标准是错误的,病机理论之中的病,是具有病机规范性特征的病种,不是病性。按照一般语义,病的语义是非健康状态的概括,包括了症状,和经络不通差异极大,用病来表述不仅不严谨,而且容易产生误解。写这篇帖子的是中医业余爱好者,病、病机、症状区分不开很正常,不仅不该苛求指责,反而应该支持鼓励,学习他“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但若教中医的老师、学中医的学生也分不清,就很成问题了。

    ——病机与临床·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基本病机
病机
中医治证不治病2-9
内经临床发挥 (阴阳虚实所致的内外寒热病机)6.1.
伤寒论临证应用思考
中医如何看病:论中医临证程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