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门推敲(二)脉学篇:洪伏
    洪与伏对,浮之最着者为洪,水面上波翻浪涌;沉之至隐者为伏,石脚下迹遁踪潜。

    洪:洪脉胀兼呕,阴虚火上浮。应时惟夏月,来盛去悠悠。

    (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呕,初起为寒,郁则为热。经曰:“诸逆上冲,皆属于火。”阴虚阳盛,脉多洪。惟夏日应时。濒湖曰:“拍拍而浮是洪脉。”《素问》曰:“来盛去衰。”)

    伏:伏脉症宜分,伤寒酿汗深。浮沉俱不得,着骨始能寻。

    (伤寒一手伏,曰单伏;两手伏,曰双伏。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大汗而解。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灸关元,脉乃出。按二症极宜分。--《三指禅》)

    1.洪脉(钩)

    浮大稍数,滑利带长,来盛去衰,举按来势充盈有力,去势衰减。

    《医家正眼》:洪脉极力,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按洪脉体状宽阔盛大,似洪水之波浪,来势汹涌盛满,去势其力逐渐衰减,势缓力弱,满布指下。

    (1)特点:①洪脉上搏时,浮大满指,来盛充实,状如洪水之波,下降时,似回落之波,力势衰减,波幅平坦而长,且兼滑数之象。②轻触中候,充盈有力,具有浮大实的特点,脉之形体清晰可辨,沉按衰减而无力(或无神),趋于大而平缓之象。③平人两手寸、关、尺各部之脉见洪大,其位浮势盛,过于平脉。但无病理之状,均属生理脉。

    洪有力,此为太过,洪大无力,此系不及,多由心气虚乏,或为伤阴致虚造成,多见久病体虚,失血脱液,泻痢日久,烦躁不安等。

    若浮取则洪,重按全无,或阔大无根,无神者,乃阴气脱绝,孤阳泛上,气不归元之故。可致亡阴证,或真元脱绝之候。出现高热大汗,烦躁口渴,咳唾吐泻,失血虚劳等症。

    凡失血下痢,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脉。胀满反胃,脉洪形瘦,多气者死。释:多气是否有力太过之义?

    疮疡已溃见洪,为邪盛气滞难化,预后较差。

    久病体虚,大失血,新产后见之,多为败症。

    若浮、中、沉三候,皆有力为实证。

    (2)机制:①邪热亢极,阳盛有余,气血沸腾,充斥于脉,脉道弛张,其形阔大,来势峻猛,而见洪脉。②热邪伤津,阴亏于内,阳无所依,偏亢外越,脉气充盛,津血不足,虽应洪形,必见无力无神之象,或兼躁,疾脉。若阴竭亡阳,真气将脱,虚阳外越,脉必洪大无根而致散。

    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也见洪,但按之无力。

    若洪大太过,沉按反而无力,为阳气满溢,阴气将绝之候,应注意即将阴阳离决。

    (3)合脉(兼脉)

    浮洪-阳邪,或为表热,无力虚火。

    沉洪-里热,为胀满,为烦渴,为狂躁,为斑疹,为头痛面热,为咽干喉痛,为口疮痈肿,为便结,为动血,有力为实火。

    洪长-壮热。

    洪大-热盛,为胸胁满,为疮疽病进,无力阴虚,假热,阳虚暴疾,洪大之极为阴阳离绝。

    滑洪-热痰,兼大数为热伤气分。

    洪数-实热(实火)。

    洪紧-痈疽,或为喘急,或为胸胀,或为便难下血。

    沉兼弦涩-主痰红火炽之证。

    洪而虚软-热盛阴虚,热盛阴伤。

    洪大滑数-热深陷气分。

    浮洪长大-风眩癫疾。

    (4)分部所主

    右寸脉洪:胸满口苦,咽干喉痛,咳嗽气喘,痰多吐血,气短,胸胀痛。乃肺热炽盛,或火邪刑金所致。

    左寸脉洪:心烦不寐,目赤头痛,口舌生疮,头痛,口苦。乃心火上炎所致。

    右关脉洪:口干口渴,消谷善饥,嘈杂反酸,恶心呕吐,牙龈肿痛,胃热,食少,或见腹胀泄泻,下痢便血等。乃胃火炽盛,反胃脾虚所致。

    左关脉洪:目赤肿痛,头胀耳鸣,口苦咽干,烦躁,胁胀,作痛,眩晕,失眠,四肢浮热。乃肝火过旺所致。

    右尺脉洪:少腹胀痛,腰背酸痛,连及下肢,阳强易举,或早泄遗精,五心烦热,盗汗自汗,大便艰难或下血,小便赤涩,淋浊,尿血。乃君相火旺,心肾不交,火旺水枯所致。

    左尺脉洪:大便艰难,或秘结不通,或泻痢下血,伴里急后重感,小便赤涩,淋痛或尿血腰痛,下肢肿痛。乃因邪热蕴结下焦,肠道,或损伤膀胱剂尿道脉络所致。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主病: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大,水枯便难。右尺洪大,龙火燔灼。

    按:洪脉,即大脉也。如尧时洪水之洪,喻其盛满之象。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时当朱夏,天地之气,酣满畅遂;脉者,气之先声,故应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钩者,以木喻也。夏木繁滋,枝叶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钩也。钩即是洪,名异实同。《素问》以洪脉为来盛去衰,颇有微旨。

    大抵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使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内经》谓大则病进,亦以其气方张也。黄帝问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也。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王叔和云:“夏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虽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之人,俱忌洪脉。”《脉经》曰:“形瘦脉大而多气者死。”可见形症不与脉相合者,均非吉兆。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诗: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如。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2.伏脉

    脉来细小如丝,绷急挺劲,隐伏深部,重按至骨,推筋而寻,搏动始见,往来有力,肠兼数象,张景岳言脉形极细,隐然有力,不易见之,须在深沉至骨之位,方可见到。或因邪气盛,暂时隐蔽不显所致。合则指诊伏脉时,需用极重指按之,方可触到极细的脉形,其搏动时,恰似牵引很细的钢丝一般,绷急挺劲有力。

    诸家言,伏脉部位隐伏深沉,浮候中候“无有”“不见”,沉脉亦难清楚见到脉形,故曰“按之不足”,只有用指,直接重力按至骨上,推动筋肉,仔细寻查,才能触到脉动。

    诊法上,应以部位深沉,其形细小,力势挺劲,或绷急有力等方面结合诊取,诸家认为只有采取极重指力按而候之。

    (1)特点:①伏脉与沉脉相类,其部位更深于沉脉,有伏匿之象,隐伏于筋下骨上。其形细小,如硬丝线,恰如牵拉很细的钢丝一般有劲。②诊法特异,浮候、中候、沉取均不可得,须用指直接重力按至骨骼上然后推动筋肉,仔细观察,方可见到有力的脉动。③伏脉力势一般绷急,挺劲,有力。但因其见证不同,可强可弱,若阳郁则势强劲急,若阳衰则势小力弱,因其体隐匿,故脉形细体小。④伏脉节律,应属规整,病因不同,其速率可出现数象或迟象,故其主证有火郁与阴寒之别。⑤伏脉可见于一手伏脉,或两手脉伏。可见于一部脉伏,或六部俱伏。但他处必有脉动,非生身之脉动处,皆无搏动(一般太溪或趺阳处脉未必见状)。脉体较细,脉及三部,脉形不拘。

    (2)机制:①邪气闭塞,阳气不能布宣,气血涩滞不畅,经络受阻壅遏,营卫不能通达,气机郁伏而行,故脉道潜伏不显,重按有力之象。邪气闭塞,正气不能宣通,脉道潜伏不显。②病久体弱,气血方虚,阳气衰微欲脱,脉气无力鼓搏以升,致脉行沉伏于筋骨,按之无力之状。久病绵延,气血方虚,阳气欲绝,不能鼓搏于外,而致脉搏沉伏着骨。

    (3)合脉(兼脉)

    微伏-久病危候。

    涩伏-吐逆神思多

    沉伏-闭郁,或怒闷已极。

    数伏-热厥,亢极水化,火邪内郁。

    迟伏-寒厥,阴极气绝,或阴盛于里。

    躁急而伏-实热。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

    (4)分部所主

    左寸脉伏:心悸气短,或胸闷憋气,惊恐多梦,神疲肢冷,或时时出汗,头晕。乃寒气闭塞于心脉,或血瘀阻滞于心脉造成。

    右寸脉伏:咳嗽气喘,恶寒身冷,胸闷胸痛,痰吐色白。乃寒邪伤肺,卫阳不能宣达,寒闭于肺,痰饮凝聚所致。

    左关脉伏:两胁胀满,胁下冷痛,郁怒不安,痞块积聚,冷气上冲。乃寒滞肝脉,或饮邪停于两胁,气阻血瘀水停而成癥瘕积聚

    右关脉伏:胃脘冷痛,嗳气酸腐,胀满纳差,腹内积聚串走,乃寒邪犯胃,胃气不和,或饮食伤胃,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致。

    左尺脉伏:疝瘕作痛,腰膝冷痛,少腹胀满,尿清而频,或伴腰脊酸痛,遗精滑泄。乃由感受寒邪,腰部经脉受损或肾虚下元虚惫,精关失约所致。

    对于肾寒与肾虚,一定要从脉证辨别清楚施治才能准确。

    右尺脉伏:脐下冷痛,或少腹痉挛剧痛,大便水古不化,久泄不止,腰痛畏凉,或酸软无力,下焦虚寒,乃因寒邪内闭下焦,气机失于运达,或命门火衰,脾肾阳气衰微所致。

    伏脉有力者多为实邪内伏,见于气闭、热闭、寒闭、痛闭或痰食阻滞、气血不通、剧烈疼痛之证,若伏而隐然有力,暴病见之,多为阳气抑遏不伸。

    伏细无力,多为久病正虚,阳衰欲绝,或见心阳不足,气阴两伤,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呕吐腹痛,下利清谷,以及大汗淋漓等。

    (5)相关诊籍

    ①《诊家正眼》

    体象: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主病: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症。伏居右寸,气郁之疴。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为义,隐伏而不见之谓也。浮中二候,绝无影响,虽至沉候,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见耳。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非轻浅之剂所能破其藩垣也。在《伤寒论》中,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证见阴脉为例也。火邪内郁,不得发越,乃阳极似阴,故脉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必先六合阴晦,一回雨后,庶物咸苏也。又有阴证伤寒,先有伏阴在内,而外复感寒邪,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阳乃复回,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则必死无疑。刘玄宾云:“伏脉不可发汗,为其非表脉也,亦为其将自有汗也。”乃伪诀云:“徐徐发汗。”而洁古欲以附子细辛麻黄汤发之,皆非伏脉所宜也。伪诀论形象则妄曰“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是于中候见形矣,在伏之名义何居乎!

    ②《濒湖脉学》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8、《黄帝内经》19-玉机珍藏论2
夏季健康人的脉象有什么特点?(附语音)
《诊家正眼》 > 卷二 洪脉(阳)
中医诊脉28脉象动态图
脉学解析洪脉主病
脉象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