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隆:不要让年轻人远离音乐


文/王力为(节选)


音乐大师给人的印象多是不拘小节, 余隆则是那种少见的物种。


近年,他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欧美古典音乐圣殿,出现在海外各个面向大众的音乐节中。2015年10月,他以中国爱乐乐团和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的身份,获得耶鲁大学颁发的全球公民奖,成为继小泽征尔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指挥家。今年4月,他被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 


对中国环境要有耐心

  

作为西方舶来品,古典音乐在中国虽已有数十年历史,已出现像郎朗这样受国际古典音乐界追捧的明星,但是在寻常百姓间,欣赏古典音乐的氛围仍待培养。

 

“今天(国内古典音乐)的情况也是比较难,没有做到想要的(水平)。”余隆坦言。最近受东京交响乐团之邀,到日本为该乐团的季票购买者演出。在那里,发现听众很多都是东京当地华人。不管是因为什么,中国人到了东京之后,都成了乐迷。而前段时间有一位外国朋友——古典乐迷——到香港工作,一聚,说是好久没听音乐会了。

  

“我就在想,古典音乐的听众是不是也识土,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然这是一个社会的变化过程。”

  

余隆无疑对这样的过程有耐心,也对其他艺术和爱好持开放态度。一位女乐迷颇为不平地设问,北京音乐节陪伴我们多年,但是现在网红当道,网络歌曲盛行,一些音乐,比如《大王带我来巡山》、《五环之歌》,“听了真的蛮想哭的,也为我们的下一代‘捉急’”。

  

余隆的看法显然不在乐迷意料中。“古典音乐 ,通常是人到一定的年纪,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开始尊重思想时,更为热衷,因为它和思想有很大关系。如果年轻人只是要体会一些简单的、外在的快乐,让他们去,要有耐心。”“《五环之歌》我听了也挺开心。这很有想像力嘛。”

  

“小时候对女儿,我也是采取非常“放任”的态度”,相信她自己能回来,或者最终找到一个好的选择。“而我小时候,比你现在头发还长,因为80年代初时髦留长发,男孩子也要穿喇叭裤。家长也像你说的,‘捉急’。

  

一代父母有一代父母的烦恼。今天,我看当年的照片,也是觉得很可笑。“今天要我留,我也不留,留了后别人说我像刘欢。”

  

“所以你不用担心。引导需要,但不要过多阉割了青春岁月。古典音乐几百年下来,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也有很多年轻人现在热衷古典音乐。要给人们足够的空间,足够的信任。”


亚洲式音乐教育

  

近年,随着国际学校在北京、上海等地越来越受欢迎,不少国际学校开始聘请一些专业人士教授音乐课程,亦有学校设立了类似乐团的音乐总监一职。对于此类音乐教育努力,余隆怎么看?

  

“很多学校希望增加音乐课程项目,原因是,希望更多人来念。我说话实在。”请来的老师,可能有一些是音乐学院的老师,但是他们大部分是过来打份工、挣钱,在如何对待小孩子的音乐教育上,并不负有多少责任。

  

“如果想把小孩都变成音乐家,艺术院校的学生恐怕要哭出来了。也并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他说,成为音乐家有很多条件,包括生理的条件、心理的条件。有些人屋子里拉的非常好,一到台上就不行。

  

所以应该明确地告诉这些老师,他们的教授目标,更多是培养能欣赏音乐的音乐爱好者,而不是培养出几个小神童,能弹两下琴。神童小时候弹得很好,偶尔能在比赛中发一下光,但如果没有对他们的心理、心智加以培养,最后通常是夭折掉的。

  

当日现场的观众,多属于孩童时代或多或少学习过一些乐器的一代人。数年学琴,或许也考了级,到头来却发现,并没有培养起对古典音乐的兴趣。等到年龄渐长,有人慢慢能体会到音乐的个中乐趣,却发现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还得从头培养起。

  

国内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不幸的是,余隆回应道,“因为计划生育,大多数家长很关心艺术教育,会一样乐器看起来不错,说不定能成为郎朗那样的超级明星,也可以为高考加分。这是挺错误的”。

  

很多小孩不喜欢学乐器,他们很痛苦,他们更喜欢踢球,和伙伴玩。父母在这个问题上,说实话挺不负责任的,姑且不论生理条件上的不同,“如果把孩子当成只是他们自己的私有产品,我觉得这也是有问题的事情”。

  

事实上,不止在中国,音乐教育在包括韩国、日本、新加坡在内的亚洲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很清楚。“把太多孩童当成职业音乐家在训练,造成很多你们说的痛苦。”

  

“大提琴家王健有一次跟我说,就像体操、芭蕾一样,好的大提琴家必须在7岁前形成肌肉记忆,琴弓就像长在手上,成为身体的延伸。这对于小孩子是很痛苦的。”

  

音乐的意义

  

“培养小孩,让他热爱音乐,意义远远大过让他成为技术出众、能征擅考的人。”余隆说。

  

对于大部分小孩来说,音乐教育不应是肌肉训练那么一个枯燥的过程,而应该是启迪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们从中得到愉悦、愉快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一段乐曲,爸爸应该不断激发孩子,这段音乐像什么?余隆支招道,让他体会、想象音乐中那点纯粹、纯真的东西。在他感受到愉悦后,再告诉他,如果想弹这个曲子,必须从技术上怎样努力。

  

现场的一位高校教师对此表示认同,进而问道,在高校层面,对于没有多少音乐基础的青年人,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是否能完全脱开课本?

  

余隆回应道,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尤其是在高校这个层面,最重要的不是教它——告诉他们音乐是什么,或者把自己或课本上的东西灌输给他。“这基本上是谋杀想象力的。”而是应该更多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可以跟他们分享,但要相信每个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音乐,在我看来更像私密性的对话,而不是跟别人的分享。每个人的想象和感受都应该受到尊重,因为这都是个人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机会。”每个人通过音乐,照射回来,看到自己。

  

为什么说音乐是艺术皇冠上的宝石?因为与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音乐是不具象,这就给人想象的空间。余隆说。

  

因此,“我现在对非音乐家的培养非常感兴趣”,在这方面获得的成就感远远大于专业音乐家的培育。“我们将来更多需要的不是音乐家,而是需要音乐的爱好者、观众,和能从音乐中得到乐趣、享受的人。 ”

  

所以不管是学校、社区,都要认清楚,专业和非专业的培养对象相比,还是非专业的为多。这种情况下,“大家都要负起责任,让人们离音乐更近,而不是让大家痛恨音乐,远离音乐”。

  

“我曾和马友友讨论过,对今天的年轻人,音乐可以带来的启迪在于,我们要学会互相聆听,而不是急于去表达自己。很可能聆听带来的在一起的感觉更美妙。”余隆如是说。

(文章素材来源于“财经网”)

欢迎互动

说说你在钢琴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来帮你解答哦!

音乐生活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星标艺术家余隆:不要让年轻人远离音乐
英国人:近距离看中国古典音乐变革
为什么要听古典乐?
上海交响乐团2018-19乐季开幕,“有机古典”倡导“有机生活”
被当代乐迷称为新世纪十大音乐大师的音乐家
国内的古典音乐圈再这么“内循环”下去就该完蛋了,唉|FantasticNoClassic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