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卫辉市志·大事记》(史前~1911年)


                              新石器中晚期(约公元前4000~前1800)
   

   境内先民已能制造石器、骨器、陶器等,从事生产,用于生活。今河洼、芳兰等村,分别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


                                   夏(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
   

   据《禹贡》载,汲地属冀州。
   

                                   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
                                        武乙年间(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
 

   商都自殷(今安阳市小屯村)迁于沫(今淇县),至帝辛(商纣王)时改名朝歌,汲(今卫辉市)属殷牧野地(汲县以北,淇县以南)。


                                帝辛三十二年(约公元前11世纪晚期)


   纣王暴虐,比干进谏,纣王怒,剖其心。相传比干夫人带孕逃于牧野长林(今卫辉境内),生一男。周灭殷,赐姓林。为林姓之祖。


                                         帝辛三十三年


   周武王姬发以汲人吕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率西岐各部落伐纣。由孟津渡河,大战于牧野。纣王大败,殷商灭亡。
   武王为伐纣筑陈城,在今城区。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066)
 

   四月  周将殷都附近分为邶、鄘、卫三国。汲地属鄘。
   是年  武王封吕尚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县)。
   武王命大将闳夭封比干之墓,墓在今城北7.5公里处(今比干庙村)。


                                       成王四年(公元前1055)
   
     
   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为卫侯,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淇县)。汲地属卫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
                                      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

   四月  郑人入侵汲地。

                                      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


   卫遭狄侵,齐桓公会诸侯救卫,立卫文公并迁都楚丘(今滑县地)后,晋据汲地。


                                       襄王元年(公元前651)
   

   境内初筑黄河堤,史称古阳堤或太行堤。在今秦堤、庞庄、南辛庄、张庄、李进宝屯、李亨屯、李劳庄、徐堤、滹沱、田湾、大李湾、王堤、纸坊、夹堤、柳卫一线,有遗迹尚存。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
                                           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
   
   魏襄王葬于汲(今汲城村东)。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

   秦将蒙骜兵占据汲地。同年,信陵君率五国兵攻秦,蒙骜败退。
   
                                       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
   
   秦将蒙骜再次占据汲地。  
   

                                      秦(公元前221~前207)
   
   秦统一六国,汲地属河内郡(此前属河东郡东境)。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
                                           高祖二年(公元前205)
   始设汲县,治所在今汲城村。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
   
   封公上不害于汲,称终侯(即汲绍侯)。   

                                    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在汲之新中乡置获嘉县。

                                       顺帝年间(126~144)


   崔瑗任县令7年间,筑城于汲城村,开稻田数百顷。


                                       献帝建安四年(199)
   

   曹操部将于禁击袁绍别营于汲,焚烧袁营20余处,斩首级数千,迫袁绍大将何茂、王摩投降。

 

 

三国(220~280)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设朝歌郡,汲县属之。

元帝成熙二年(265)

十一月 地震,太行山崩。

 

晋、十六国(265~420)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

设汲郡,辖汲、朝歌、共、林虑、获嘉、修武6县,郡治在汲。

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

冬 石勒称赵王(后赵),领汲郡。

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

郡治自汲迁枋头(今浚县枋城)。

 

南北朝(420~589)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

汲郡治自枋头迁返汲县。

 

太和十八年(494)

正月 孝文帝南巡经汲,祭比干墓,立庙。十月,又亲为吊文,立碑于比干墓侧。

是年 在汲建立河阳牧场,养军马十万匹。

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

北魏分为东、西两魏。西魏陕州行台宫延和、刺史宫元庆率户归属东魏,被安置在陈城(今卫辉城),称义州。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

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到中国。后在汲郡西山建立三寺,并在香泉寺建起疠人坊(即麻疯病院)。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

废汲郡、伍城郡,置卫州,改汲县为伍城县。州、县治均在陈城。原汲城县治不复存在。

 

隋(581~619)

 

文帝开皇六年(586)

改伍城县为汲县。又割汲、获嘉两县地置新乡县。

开皇十六年(596)

在县北置隋兴县,又析置阳源县。大业初阳源入隋兴。唐隋兴入汲县。

炀帝大业三年(607)

卫州改为汲郡,郡治卫县,汲县属之。

大业四年(608)

河北各郡县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即今卫河之前身),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

 

 

 

唐(618~907)

 

武德四年(621)

划辉县东北、汲县西北部分地区置博望县。县城在今太公泉乡吕村西北1.5公里处,贞观六年(632)废。

太宗贞观十九年(645)

太宗李世民过汲,祭比干,修墓祠,颁《赠殷太师比干诏》,追封比干为忠烈公,撰《祭比干文》刻石铭记。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八月 大水,河渠皆溢,浸坏县城。民宿岗栖舟,死伤众多。

肃宗乾元元年(758)

唐将郭子仪讨伐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战于卫州。崔光远自汴率部援郭,安庆绪大败。 

 

五代(907~960)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

在城内宁境寺建陀罗尼经幢。

 

宋(960~1279)

 

神宗熙宁元年(1068)

八月 地大震,数刻不止,有声如雷,城楼民舍,大半震毁,死者甚多。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   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

是年卫州被金占领。

高宗建炎二年   太宗天会六年(1128)

岳飞在县西北黑龙潭大败金兵。

高宗绍兴十年   熙宗天眷三年(1140)

岳飞部将梁兴一度夺回卫州。

金熙宗天眷年间,汲人萧抱珍在汲创立太一教,传太一三元法箓。该教为金元时期我国北方三大道教教派之一,五世鼎盛,七传而衰。

孝宗淳熙十三年   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

八月 黄河决卫州堤,城毁,州治迁共城(今辉县),二年后迁返。金贞祐年间州治一度迁胙城。

光宗绍熙五年   章宗明昌五年(1194)

黄河阳武故堤决口,灌封丘而东,汲县、胙城之间黄河绝流。今天沙河即黄河故道。

理宗景定元年   蒙古世祖中统元年(1260)

置卫辉路总管府,路治汲县。

 

元(1271~1368)

 

武宗至大元年(1308)

 六月 水淹卫辉、彰德二路稻田5370顷。

惠宗(顺帝)至元元年(1335)

六至七月 淫雨,丹、沁二河泛滥,与城西御河通流,平地水深二丈余。淹没庄稼,漂没房舍,百姓栖于树和城上。水持续月余方退。卫辉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七年(1357)

八月 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率部进攻黄河以北,一度攻克卫辉路。次年,又遣兵攻卫辉。

 

明(1368~1644)

 

太祖洪武元年(1368)

闰七月 明军至卫辉,元军弃城逃走,百姓望风归顺,改卫河桥为“德胜桥”,表示以德取胜。

八月 设卫辉府,府治汲县,属河南布政使司。

洪武二十四年(1391)

山西泽州建兴乡大阳都民111户,由郭全带领迁到汲县双兰屯定居,郭全为里长,该村称郭全屯。

孝宗弘治四年(1491)

八月 孝宗封弟祐椁汝王。弘治十四年就藩卫辉。嘉靖二十年汝王死,无嗣,国遂废。

世宗嘉靖七年(1528)

大旱、蝗灾。次年春大饥,人相食。

穆宗隆庆五年(1571)

二月 封四子朱翊鏐为潞王。

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

五月 潞王朱翊鏐封藩卫辉。

六月 万历帝下诏建潞王府,差工部主事陈绍先、太监崔卿来汲督工。历时四年,于万历十六年五月竣工。

万历十五年(1587)

三月三日 申时,地震。有声如雷,城堞倒塌,房屋动摇。

万历十七年(1589)

三月十九日 潞王离北京来汲就藩,四月二十六日到汲。此行用船工、人夫达30997人次。

万历二十五年(1597)

沁河决口,大水淹没县城东关、北关。东、西、北三门用土堵屯,城墙倒塌大半。日用饭菜全靠船运。

万历三十五年(1607)

淫雨40余日,城垣颓敝几尽。

万历三十七年(1609)

大旱绝收,死者相枕藉。

毅宗崇祯五年(1632)

正月十五日、六月二十四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先后在西北乡山中活动。次年,义军往来于彰德、卫辉、怀庆之间,杀富济贫,重挫官兵。潞王告急,并筑北盐店城(德胜关)、西盐店城和府城成犄角之势以防义军。

崇祯十四年(1641)

蝗吃麦、秋禾,野无寸草,疾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汲人王国宁上《抛荒疏》,要求免赋役、发赈济、移民等以救饥荒。

崇祯十七年(1644)

春 潞王朱常淓南逃杭州,顺治二年降清,次年同福王朱由崧一起被杀于北京。

三月二十二日 李自成部将刘智、陈永福进军卫辉,府、县官兵逃走。

 

清(1644~1911)

 

顺治十一年(1654)

夏 大雨累月,河水泛涨,沁河冲决,由修武、黄河故道涌至,平地水深丈余。溺死人畜无数,房舍半为倾坏,田禾悉被漂没,居民舍卑就高,露处无依,啼饥号寒之声惨不忍闻。

圣祖康熙三十六年(1697)

知县佟国瑞、吴干将纂成出版《汲县志》。

世宗雍正五年(1727)

知县李延秘率众开挖东、北两条官道沟,以排坡水除涝。

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

乾隆帝南巡,途经卫辉,拜谒比干庙,亲书赞诗一首,刻碑留念。并题写“孔子击磬处”和赞诗一首。

乾隆十九年(1754)

崇本书院原名源泉书院,在朝阳寺附近,后废。知府王祖晋、知县徐汝瓒在现一中西院重建崇本书院。

乾隆二十年(1755)

知县徐汝瓒纂成《汲县志》。

道光二十六年(1846)

九月 捻军在卫辉、彰德等地活动。

道光二十七年(1847)

七至八月 大旱,人相食。

文宗咸丰三年(1853)

九月 清廷派总督陆应带兵驻扎卫辉,镇压捻军。

穆宗同治元年(1862)

十二月 捻军张宗禹部围汲,毙清兵及豪绅武装数百。

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

大旱十四个月,饿殍遍地,裸尸被人割食肢体,犬噬鹰啄,骸骨狼藉。时人吴蕙生、杨映斗行善敛尸,插签编号,辨貌登簿。每尸裹席一方,席尽,仅用土掩。城外一屠牛者,全家病死,掩埋时,在其后院掘出人骨数十具,众骇愕,方知此家久卖人肉。

光绪十二年(1886)

 在崇本书院讲堂前增修斋房十间、厨房六间,改名淇泉书院。

光绪十六年(1890)

 基督教由开州(今濮阳)传至汲,名为加拿大基督教长老会,后改为合一会,在汲筹建教堂。

光绪十七年(1891)

 天主教豫北教区意大利籍主教施得望派人在县城南门里筹建教堂,次年建成。

光绪十八年(1892)

 六月二十一日 大雨,山洪暴发,卫河漫溢。护城堤决口,洪水围城,沿河村庄受灾惨重。为排城外积水,查得北关外宝坛寺后有乾隆时修的泄水故道,遂疏浚,水穿护城堤,经水印村入卫河,积水渐消。

光绪二十一年(1895)

 汲县始设二等邮局一处(今马市街)。设西门里、道前街(今鼓楼后街)、桥北街、李源屯、柳卫、山彪等支柜。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汲人李时灿、高方灏、王锡彤等集资购书,在道西街成立经正书舍。

光绪二十五年(1899)

义和团组织由延津发展到汲,城乡民众踊跃参加,设坛练功。

俄国人在城内后号街设东正教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夏 八国联军侵华。汲县义和团组织数百人,涌入天主教堂,砸其器物,外籍神甫闻讯逃匿。

光绪二十七年(1901)

九月 慈禧、光绪由西安返京途经汲县,驻汲一日耗银17万两。

光绪二十八年(1902)

电报局在府门口成立,开办八条线路,通郑州、安阳、新乡、道口等处。

成立卫辉府官立中学堂,知府于沧澜任监督,学制五年。民国2年(1913)改为省立汲县中学。民国10年(1921),更名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基督教长老会教堂,在沿淀街西南隅建造,附设博济医院。1920年后,改为惠民医院。

商会在马市街成立,设正、副会长各1人、特别董事4人、董事38人。城厢入会者500余家。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六月 县拨款在桥北街建高等小学堂1所,李时灿、王锡彤主办。

是年 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境内长约25公里,设塔岗、汲县二站。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二月廿一日(3月15日) 汲县官立、公立、民立等11所学堂的教员和学生齐集教场会操。其项目有柔软体操、兵式体操等。

春 李时灿、王锡彤在经正书舍内创设经正中学堂。不久,改为师范学堂。

是年 王锡彤改家塾为女校,收女童数十名,全免学费。

光绪三十三年(1907)

三月 道清铁路建成通车,境内段长约36公里,设有柳卫、李源屯、汲县、白露四个车站。

溥仪宣统元年(1909)

清政府军机大臣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逼退,避居汲县,后迁辉县、安阳。

卫辉知府华晖创设蚕桑讲习所,民国元年改为中等实业学堂。

省立第四农校在汲成立。

宣统三年(1911)

天主教堂开设法文学堂,校长、教师为法籍人员。先后招生18班,毕业后多服务于陇海、京汉铁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清朝时期为河南九府之一!
试谈卫国、卫州、卫辉与汲
卫辉与汲县的历史变革
卫辉的镇国塔
清朝雍正至光绪时,河南一县在90年间,为何在两个府之间变来变去
情系卫辉话卫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