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亲回忆47年前那场鲜为人知的战斗 连长救了他的命 26岁副团长牺牲

撰文:大懒苏

口述:我父亲

1976年整编合影

剿匪战斗即将打响

1975年,我父亲刚满19岁,在云南省文山县当兵。他是14军42师124团的一名连队文书。

7月初,团部下发了一份《内参》消息,上面写有12个大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要剿匪了。意思是部队要准备打仗了。

开战前,参战人员统一打了防疫针,发了驱蚊液,并要求战士们把姓名、番号、血型等重要信息写在布条上,缝在衣服领子里面。

并规定:战斗牺牲人员,发放抚恤金280元;家里有未成年子女的,每月再额外补助18元,一直抚养到成人。

说实话这个钱没人愿意领,但战斗难免有牺牲,这是军人的使命。

出征的南疆勇士

出征前的壮行饭

7月28号傍晚,连队食堂添了两个好菜,一个是洋葱炒牛肉,另一个是韭菜炒鸡蛋。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这两个菜算得上是高标准了。但大家都不动筷子,即将上战场,面临生离死别,个中滋味局外人很难体会。

见大家心事重重,提不起筷子。杨**连长开始讲话了,他是河北省赞皇县人。

他是这样讲的:“同志们,当兵不光要吃粮,还得打仗。这是一顿壮行饭,一定得吃饱啊!如果不幸牺牲,不能埋怨国家。给阎王爷报到的时候,咱们不做饿死鬼。如果有幸活下来,逢年过节记得给牺牲的战友多烧点纸钱。”

杨连长对我父亲不错,嘱咐我父亲打仗的时候跟紧他。我父亲那天吃了三碟子大米干饭。

食堂会餐

敌军抵抗坚决 我方进攻受阻

7月29号凌晨2点30分,战斗正式打响。我父亲这个连的任务是解决掉某村寨北面山岗上约130名敌人,为渗透进去的***团某侦察排扫清后路。

这个侦察排是由陈**副团长亲自带队,孤军深入,执行斩首行动。

待双方一交火,知道碰上了硬茬子,对面敌人不是乌合之众。

他们训练有素,武器配备也不弱。有60炮、40火箭筒、重机枪、56式半自动步枪,还有一部分三八大盖。另外还在周边挖了多条坑道,构筑了高房工事。利用交叉火力,把父亲这个连队压在斜坡底下,动弹不得。其他几支兄弟部队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进攻受阻。

激烈地战斗

侦察排被围 副团长牺牲

战斗到天朦朦亮,传来了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陈副团长带领的侦察排,因为没掐断变电所供电,导致在夜间穿插全部暴露,无处掩藏,被包围伏击。这个排共31人,除了一个班长、一个战士突围出来外,其余29人全部牺牲。陈副团长牺牲时非常年轻,年仅26岁。

为此,杨连长准备强攻。首先拿掉高房工事上的重火力点,从后面打开一条通道,再穿插突击到村镇中央。

杨连长派我父亲去通知喷火班,摧毁那些高房工事。火焰喷射器打高房工事很好用。

我军喷火器

危急时刻 杨连长解危

我父亲是第一次参加战斗,没经验,为省时间抄近路走稻田地。走了没几步,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扔出来一个手雷。当时他不知道是手雷,只听到响动。

危急时刻,一个身影冲过来把他扑倒在地,死死压在身下。手雷爆炸,没伤到人。还没等我父亲反应过来,这个人又拖着他滚出了稻田地。紧接着一排子弹打了过来,就在眼前划线,非常危险。等枪声过去,父亲回过神来,才知道是杨连长救了他的命。

杨连长没有埋怨我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忘了告诉你不能走稻田地,有危险!

原来他不放心,一直跟着我父亲。直到结束战斗以后,才发现这片稻田地有敌人的坑道出口。如果不是杨连长,我父亲就被打成马蜂窝了。

就在这个时候,碍于大部队进攻受阻,指挥部下命令,全部参战人员后撤,决定用152加农炮开道,部队终于打了进去。

在后来的巷战中,我父亲也受了伤,被倒塌的寺庙砖坯压伤了左膝盖,好在伤的不重,休养了两天又重新投入了战斗。

生死战友情

巧遇14军军长李成芳

父亲在休养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

那天来了一个老人,60多岁的年纪,没穿军装。衣服和脸上沾满了枪炮散发的硝灰,看上去挺脏的。

老人问我父亲:“第一次打仗,害不害怕?”

父亲说:“刚开始有点害怕,听到枪响发懵,不知道该干什么。现在不害怕了。”

老人说:“战场上都要过这一关。”

老人又问:“咱们的武器好用吗?”

我父亲当时用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他说:“巷战的时候,尤其是进入狭小的屋子或者窄扁的胡同,枪身加上刺刀太长,转不过身来,出枪慢。”

老人问完话就离开了,我父亲此时并不清楚这位老人的身份。

8月4号战斗结束以后,父亲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那位老人的照片。指导员告诉我父亲:这位老人就是原14军军长,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李成芳。

李成芳和夫人刘迪

杨连长牺牲在南疆

这场战斗按原计划用三个小时,最多四个小时便可结束,实际上打了整整七天八夜。后来零星的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21号。

到了1977年春天,部队重新整训。杨连长对我父亲说:“现在边境不太平,估计又要打仗了。你是家里的独苗,回去吧!”父亲就此复员回乡,杨连长和其他战友则去了南疆战场。

1984年,指导员肖**专程从昆明来我家找父亲叙旧。

父亲问他:“杨连长现在还好吗?其他战友生活的咋样?”

肖**告诉父亲:“杨连长为了救一个越南妇女,被拉了手榴弹,牺牲了!以前同一个排的战友大部分都牺牲在南疆,活下来的没有几个人了。

父亲听后,眼泪哗地下来了。

自此以后,父亲只要见到洋葱炒牛肉和韭菜炒鸡蛋这两个菜,就会念叨起曾经救他性命的杨连长,和一起出生如此的战友们。

复员合影留念

不轻敌 不畏战 防渗透

这场战斗过去47年了,父亲以一个参战人员的经历总结了四点经验:

1、部队平时训练和演习都是打基础,真正锻炼还得靠实战。尤其是一线指战员,实战经验太重要了。

2、战场上绝对不能轻敌。不管武器装备多先进,兵员素质有多高,战场上变量太多,一旦轻敌便会付出血的代价,非常伤士气。

3、思想动员要彻底,要防渗透。那个侦察排暴露的直接原因是没断电,最根本的原因是变电所负责人被敌方收买。

4、情报工作关键时刻能决定战斗走势。我方代号“白鸽”的特工人员,始终潜伏在敌人内部,送出了大量情报,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特别说明:因战斗性质特殊,某些内容不方便细讲,故把人物姓名做了隐藏。总之不管什么时候,要永远相信我们的人民子弟兵。

最后向那些为国捐躯的南疆烈士们致敬,永垂不朽!

父亲的证明

【原创首发 转发点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战老兵官至副团长,战后隐姓埋名60多年,子女方知真实父亲
纪律差劲 一打就散:163师侦察兵惨遭伏击
燃烧的血
第29篇:对越反击战,传达几句命令话,吃亏真的有点大
范最之:我的参战回忆
​​【军旅纪实】沈顺根||战地芭蕉坪:25.是他们,引领步兵第414团特务连勇担开路先锋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