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疆旧事】南溪河前沿监听越军作战会议(平伟明)

南溪河前沿监听越军作战会议

平伟明

作者在熟练掌握观察哨新配备器材。

1979年初,我在云南省河口县四连山观察哨服役,是一名刚入伍的新兵。观察哨隶属云南省军区边防第13团1营2连。

此时,中越关系严重恶化,战争似乎随时可能爆发。为了最先进观察检测装备使用效能的最大化,总参谋部派专家从北京飞到云南前线,专门举办了一期376步兵侦察雷达战前短训班。我们观察哨在中越边境首批使用该型国产雷达,是1978年下半年紧急下拨配发的,有刘建尧和我2人来使用操作。我们都是对着说明书,边看边操作。

2名专家日夜兼程赶到河口进行现场培训,来自蒙自军分区和文山军分区前沿哨所和军级作战单位侦察连的学员共10多人参加。专家们都已50多岁了,2人都偏瘦,但是他们工作负责认真,一丝不苟,耐心讲解,和10多位年轻学员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间房,全都睡在地上的棕垫上。他们手把手教授,教每一个学员对雷达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每个旋钮的使用功能,每个波形的实图与虚图,每个潜在目标物的甄别。

集训班在一间隐密的平房里,外面有警卫人员,派来专门的炊事员为我们做饭,两菜一汤,比连队的菜里多了许多肉,油水也多些。周围没有人烟,附近有几间空房,房前公路上一到晚上军车不断。我们觉得很满足,而且晚上也不需要站岗放哨,使我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

我们按照简便教材,一项一项在专家的指导下往前推进,白天在室内理论学习,晚上走出房间,爬上山去,对着红河对岸捕捉潜在目标。这是我军最先进的观察哨所和侦察分队使用的国产新型雷达,由我老家江苏省府南京生产,最远测试距离15公里,有效测试距离10公里内,可单独查看直径10公分的圆形LED显示屏显示出的波纹、波形,也可单独用耳朵上的耳机判断人员和金属运动物如车辆、坦克的声音,最好是两者配合共同使用,综合判断运动的人员、车辆、坦克的方位、距离和行动速度。

作者在认真观察敌情。

野战军的学员大多来自侦察连。他们是多面手,各种步兵轻武器大都会操作,埋雷排雷,设爆排爆。有2个侦察兵还把步兵地雷探测仪也带来了,看得我直觉新鲜。在他们的指点下,我也当了一回扫雷兵,也就是工兵。扫雷杆被手握着,用长方形探雷网状面对着地面探测物,一副耳机与扫雷杆相连,杆内装有3节干电池,碰到金属物地雷时,耳机会发出特殊的声音,配合分辨物是否地雷?何种地雷?但是胶壳雷等非金属地雷就无法探出。

集训班的最后一天,全体学员在教员的带领下,携带侦察雷达,到一个山坡上进行野外实地操作,无意中碰到了我们一起入伍的发小、我的小学同学刘刚和李贵新,他们2人正随连队在山坡上训练。3个人自从新兵下连分别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今天不期而遇,大家心里如翻江倒海,千言万语一下子激动得说不出来。刘刚是个外向型的人,说我们马上就要打仗了,不知道我们在战场上会不会牺牲。他这么一说,我们3人眼睛里顿时眼泪哗哗,他说他和李贵新马上要出国作战,不知道战场上生死如何?我说我们命大,应该不会有什么事的。李贵新相对而言,显得大气稳重些。他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说我们的命大,不会有事的。这一句宽慰的话,使我们的心静了许多。

刘刚动情地说,如果有什么事,我们一定要好好对待死去战友的父母,说得我们心里一阵难过。其实牺牲并不可怕,身处观察哨,近距离与越南人接触,对越南人的所作所为深为了解。我担心的不是牺牲,而是万一被敌方抓住,当了俘虏,那就麻烦大了。李贵新安慰我们说不会的,不会的,我们都命大,都不会牺牲的,也不会有事的。

3人紧紧相拥,不愿离去。他们连的集合哨一吹,必须要马上分别。看着他们2人全副武装,扎着武装带打着绑腿离去,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与留恋。祝愿我的同学,我的战友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保存自己宝贵的生命。

那天心情很沉重,很难受,有个教员是我的江苏老乡,他也看到了这一幕。他安慰我,劝我安心学习,学好最后一天课,你们的命大,会没事的。

集训结束后,学员们回到各自单位。分区情报站来人了,带来了最先进的监听器。

我们睡到下半夜,正是进入梦乡的时候,哨长张敬伟在我床边轻轻推我,快起床,有重要任务。

作者新兵观察员时。

我赶忙起床,穿上军装,带上枪械、子弹袋、4枚手榴弹,一行5人的监听小分队在夜色中沿着通往河口火车站的山间小道,下到山脚去。哨长握着手枪,走在最前面开路。中间是2名情报人员,一名背着监听器,一名背着接受声音的专用大喇叭。我和云南籍傈僳族战士阿此叶走在最后面护卫。一行人悄无声息地走在神秘的边境线上。

从河口火车站踏上滇越铁路,从右侧一直走,可以走到越南首都河内;从左侧走,可以走到云南省会昆明。我们顺着铁路左侧,往一条半方向前行。铁轨的左面是山高林密的四连山斜坡,铁轨的右面贴着南溪河,界河的对面就是越南老街8号公路。

夜,除了蛙鸣虫叫,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天上的半轮月亮,时而被乌云遮蔽,时而透出些光亮。我们在铁轨上深一脚浅一脚前行。从河口车站往蚂蝗堡车站这个区间地带,当地老百姓习惯称之为一条半,两条半,三条半,四条半……到两条半时,我不小心脚下扭了一下,56式半自动步枪枪托撞到了手榴弹的铁壳弹体上,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有人轻声说道,注意,不要发出声响。还好,河对岸没有反应。

到了三条半,河对面发出悉悉索索的脚步声,还伴有轻微的越南人说话的声音。情报员赶紧叫我们就地蹲下,仔细观察越南人在干什么?他们的经验丰富,判断精准,对面是越南的特工队,大约10多人,占有绝对优势。我们一丝不动地观察,对方没有发现他们的对手,仍然按照他们的速度同向而走。等他们走了一会儿,我们继续前行,到了四条半附近,也就是山腰车站旁边的监听点。

我们按照哨长的保卫布置安排,分别站在有利的左右位置,持枪警卫,2名情报人员从身上放下器材,把喇叭放在开阔的地方,喇叭口正对着越南声音大的方向;把监听器包放平在地上,打开拉链,露出监听器,当越南人声音渐渐大起来的时候,就把开始键按下,器材开始工作。

据初步判断,这是驻守在老街东岸的越南正规部队345师一个营级单位开作战会议,敌人在进行战备体系安排。

我们的保卫工作也不轻松,眼睛要睁得大大的,耳朵要竖得高高的,因为越南的特工人员经常利用南溪河有些河段,特别是四条半方向的河水干枯季节,涉水过来进行破坏和抓捕我方人员。我们此行进行的是非常隐秘的工作,更不能出现差错。

随着时间的消逝,监听工作也行将结束,在越军开会结束前,我们必须先撤离现场,安全离开。2名情报人员收拾好器材,喇叭背上肩,我们按照来时的路线往回走。

观察哨哨长张敬伟。

走到一条半河边的几户人家,情报人员敲一家亮灯的门。房东边穿衣服边开门,一看是认识的老熟人,欢迎我们5人进去。这是河口农场分场一家住户,房主人是农场的橡胶工人,也是个基干民兵班长,叫李家能,身材胖胖的,大约40来岁。他老伴也被我们弄醒了,热情地迎接招待我们。他们说你们辛苦了,稍作休息,每个人吃了再走。干部们赶忙说不客气不客气。李家能说都是一家人,不用客气。

边疆军民鱼水情深,淳朴善良,就像见到自己亲人一样。情报人员详细询问了边防前沿的敌情状况,李班长一一做了详细准确的回答,并把情报人员还没有掌握的情况、最新的动态也报告了。毛主席说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打仗离不开老百姓支持,离不开老百姓的衷心拥护。李班长在随后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带领民兵班灵活机动,英勇无畏,作战勇敢,抢救了许多解放军伤员,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被中央军委授予民兵战斗英雄称号。

在谈话间,他爱人把热气腾腾的5碗面条,每碗上面还加了荷包蛋,放在我们面前。在那个年代能吃上这么一碗鸡蛋面条,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尚还困难的边疆老百姓对子弟兵的最高待遇。

面条吃完了,李班长的汇报也完了,我们离开他家,沿着铁路线继续往回走。爬到半山腰,一股浓浓的香水气味扑鼻而来,这是哪来的香水女人?这么晚了,她在这儿到底是想香醉何人?原来是一丛夜来香盛开在山野。以后听了邓丽君唱的《夜来香》,联想战前南溪河前沿的夜来香,才真正体会到了这首歌,为什么这么受人喜欢。

经过半夜劳累,半夜行走,疲惫的身体被这么一香,顿觉神清气爽。我随手摘了两枝,回到哨所,插在一个罐头盒里,放上水,让这种香气继续焕发出它的生命力。

情报人员不顾疲劳,放下肩上的器材继续工作。哨长叫我和阿此叶抓紧睡觉,我们2人却充满着好奇,想看看情报人员是怎么工作的?怎么进行后续的事情?

只见他们把监听器平放在桌上,上面有几个键盘,有open,stop,前进,后退,暂定,内有2盘大大的磁盘,磁盘上有录音带,也就是磁带,通过回放发出录下来的越南人的声音。懂越语的情报员,边听边记,听的是越南语,记下来的文字是汉语。这在1979年已经是相当先进的获取情报的方法了。

作者重返观察哨故地。

我们困得受不了,睡觉去了,而情报人员还在继续工作,用他们的辛勤工作来换取未来战争的胜利成果。在此向曾经战斗在中越战争最前沿的情报人员们致敬,我们边防战士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为祖国和人民做出的无私贡献!

(编自作者长篇纪实作品《严密监视敌情》)

(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滇南明珠--河口风光 (旅游览胜)
滇东南自助游
河口,一条南溪河横跨中国和越南老街
中国铁路风景线(五)——滇越铁路(下)
滇越铁路
走进云南红河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