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命后卫师五千忠魂,究竟来自哪?开国中将遗嘱或是答案
userphoto

2023.10.21 云南

关注

作者:相忘于江湖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路上的一道鬼门关。
这场惨烈的生死战,红军主力从突破三道封锁线以后的6.6万人,减员过半剩下3万余人。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过程中,湘江战役的损失仅次于红四方面军损失4万人马的百丈关战役,红一方面军五大军团至此再无成建制的主力。
此战过后,红一、三军团损失惨重,红五、八、九军团都仅剩二三千人。
尤其是被誉为“铁流后卫”的红五军团,担任全军后卫的红34师,在接替红三军团红6师防御阵地后,被川军、湘军和中央军合围在湘江南岸,最终全军覆没。
但是,绝命后卫师红34师5000忠魂,多年来大部还没有找到姓名。他们究竟是来自闽西的客家子弟,还是源出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一直没有平息争议。
近年来,也有一种声音认为红34师5000英灵出自燕赵之地河北。
         
【湘江战役示意图】
比较流行的说法,红34师5000烈士来自闽西客家子弟。
这一说法,源自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弥留之际的话,韩伟是1955年开国中将,他的说法是:“湘江战役,我带出来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
韩伟中将叮嘱后人,死后和闽西的战友们葬在一起。最终,这位湘江战役红34师唯一幸存的团级干部,骨灰安放于闽西革命烈士陵园,与魂撒湘江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闽西是主席下井冈山以后,开辟江西苏区以后的又一个战场,1929年底曾经率领红4军第二纵队征战于此。1930年元旦前夕的《如梦令·元旦》,就是对这段历史的记录。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闽西的红12军34师,成立于1933年3月。闽西红34师的前身是福建军区独7师1团和其他几个地方部队,红34师的第一任师长是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周子昆,政委是曾任红12军政委、福建军区司令员的谭震林。
红34师下辖3个团,团长、政委分别是:100团韩伟、范世英,101团陈树湘、杨一实,102团吕贯英、程翠林。成立初期的红34师有4000余人,基本都是闽西子弟。
【开国中将韩伟】
但是,闽西红34师和长征的红34师是不是同一支部队?
闽西红12军34师成立后,先后隶属于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红军又组建了红七军团,军团长是开国大将粟裕的知己寻淮洲,政委是萧劲光。
红七军团除了随东方军入闽的红19、20师,还有把红34师和1个独立团。1933年底,红七军团整编为红19师、59团和1个独立营,同时粟裕调任红七军团参谋长。
红七军团北上“围魏救赵”吸引敌军后,红34师划归红五军团。
红34师师长变为开国上将彭绍辉,政委是程翠林。3个团的军政主官100团韩伟、张力雄,101团陈树湘、杨一实;102团吕贯英、范世英。2个月后,陈树湘升任红34师师长,101团团长由严凤才接任,同时100团政委改为侯中辉。
此时,红34师每个团1700余人,全师接近6000人。
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红五军团13师、34师担任全军的后卫,被誉为“铁流后卫”和“铁屁股”。湘江战役时,只有6000人的红34师又担任红五军团和全军最后一道屏障。
湘江战役,红五军团损失8000余人,其中红34师5000人。
【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剧照)】
幸存的红34师指战员,跳崖幸存的仅有3个人。
一个是100团团长韩伟,一个是3营政委胡文轩,还有一个是5连通信员李金闪。但是,在追赶北上红军主力过程中,胡文轩和李金闪先后牺牲,韩伟幸运到达陕北。
在突围过程中,还有约百余人转移到了湘赣边界打游击,但大多在敌军围困下牺牲。100团1营营长侯世奎受伤被俘后,被押到南京关押了3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获救。抗时期挺进山东,解放时期到了东北,建国后被授予开国少将。
绝命后卫师都是闽西客家子弟的说法,得到后人一些佐证。
根据统计,长征的闽西子弟约有2万余人,湘江一役折损过半。其中,出发时的红34师有6000余人,到达湘江时还有约5000人,但在湘江战役几乎全军覆没。
经过福建龙岩、三明两地多年考证,留下姓名的烈士有1040余人。
2018年,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的热播,再次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84年前。但是,当年牺牲在湘江的红34师数千英烈,到底来自闽西还是江西、湖南,已经无法找到答案。
但是有一点时毋庸置疑的,红34师闽西子弟占了相当比例。
【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
认为红34师绝大多数出自燕赵之地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红五军团的前身就是西北军的旧部第26路军。
冯玉祥的西北军,来自河北籍的官兵的确占有很大比例。
比如“五虎上将”张之江是河北盐山人,鹿钟麟是河北定州人,刘郁芬是河北清苑人,只有李鸣中、宋哲元分别来自河南和山东。“十三太保”张维玺、孙连仲、刘汝明、佟麟阁、赵席聘、程希贤等名将都是出自燕赵之地。
改编为红五军团后,红13师、34师延续了26路军的血脉。
第二点,红34师从红七军团划归红五军团师,只有1200余人。
红34师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的半年内,损失比较大,划归红五军团以后,补充了大量原26路军的士兵,而26路军的兵员大多来自河北,也有少数来自河南和山东。
第三点,湘江战役的亲历者,多有“大刀队”的回忆。
西北军以大刀队闻名于世,红五军团政委李卓然回忆:五军团成员大都是宁都暴动的官兵,长征时很少有人吃辣椒。桂系夏威和白崇禧的往来电报:也多次提到桂军遭到红军大刀队的反击,所以对操北方口音的红军一律就地处决。
【全州湘江战役纪念馆】
从宁都起义后军官的籍贯来看,来自各地的都有。
起义组织者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都是河北人,起义后增加了不少政工干部,中下级干部或者遣返、或者分散到红一三军团,像开国上将李达(陕西人),开国中将王秉璋(河南人),孙继先(山东人)、李雪三(河南人)、李雪三、韩振纪。
1955年第一次大授衔,宁都起义走出了31位开国将军,包括1位开国上将、5位开国中将和25位开国少将。长征开始后,他们分布在红军的各个战斗序列中得以保存下来。
宁都起义有1.7万人,长征开始后红五军团有1.2万人。
由于当时主席被排挤失去军权,红五军团一直受到排斥,所以红13军、14军、15军缩编为红13师、34师时,部队的成分肯定已经有很大的变化,都增加了一些新鲜的血液。
所以,红13师和红34师,都不单纯是河北人或闽西人。
换言之,湘江之战牺牲的红34师5000英烈,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闽西,但也会有江西、湖南、河北、河南甚至山东等地的英烈。当然,不论来自哪一个省份,无论有没有留下姓名,他们都会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投稿请私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原是国军高级将领,后来成为红军军团长,跟彭老总平级
他批评毛主席,毛主席无言以对点了一支烟,多年后他成了开国中将
董振堂,他本是国军旅长后成为红军的军团长,牺牲后主席给他遗孀一个特权
红军最悲壮的军团,从“铁血后卫”到全军覆没,主要将领均未活到授衔,最高授衔是位连长
他本是国军旅长后成为红军的军团长,牺牲后主席给他遗孀一个特权
信仰战旗(02)|“铁流后卫”董振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