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朝之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还没到进12月,全国就进入了冰冻模式,网友笑称,北方过冬靠暖气,南方过冬全靠抖。

但事实上,现在的冬天并没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更没有古代冷。

古人没有暖气、秋裤、羽绒服,在宋代之前甚至连棉被都没有,他们到底是怎么扛过零下十几度的冬天的呢?

中国历史上四大寒冷期

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冬季没有以前冷了。

根据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我国历史上四个寒冷时期。

第一个寒冷期为西周冷期(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公元前903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第二个寒冷期是魏晋南北朝冷期(公元初到公元600年),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2到4摄氏度,《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树木发芽时间要比现在晚半个月之久,当时连海水都结冰,可见冬天之寒冷。

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末期,持续了两百年之久,公元1111年,太湖结冰,附近橘树全部被冻死,黄河、洞庭湖结冰也成为常态……

第四个寒冷期就是“明清小冰期”,持续了500年,尤其是公元1650年到1700年,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最寒冷时期之一。

对于古代民众来说,每一个冬天都是一次残酷的生存考验。

我们现代人有羽绒服、有保暖衣、有秋裤,还有保暖的大棉袄,以及各种“科技和狠活”,但在宋代以前,棉袄都算是“奢侈品”,不是什么人都能穿得起的。

这是因为棉花在当时属于奢侈品。

棉花早在南北朝时候就传入了我国,但当时大多在边疆地区种植,并没有全国范围内流行,非常稀少,只有官宦人家和商人巨贾才穿得起。

直到宋末元初内陆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

那么在棉花普及之前,古人冬天穿什么?

古人五花八门的冬衣

俗话说“山人自有妙计”

虽然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但古人冬天的衣物却不简单。

最保暖的当属皮草了。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利用动物皮毛御寒,皮草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衣服材料了。

皮草哪都好,就是有一个缺点,获取难度大,需要打猎获得。

正因为皮草的稀缺,古代的上层阶级对于皮草异常喜爱。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林黛玉的“大红羽纱面白狐狸皮的鹤氅”。

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貂”还是太贵了,冬天能穿上羊皮或者狗皮就不错了。

普通人穿的多是粗布衣服,名为“褐”。

若是在南方可能还能够勉强过冬,但在寒冷的北方,如此单薄的衣服是熬不过冬天的。

为此,古人会往衣服中填充保暖物。

在棉花没有普及的时代,最常见的填充物就是柳絮、芦花、木棉、麻絮等,如果连这些都没有,就只能选择干茅草了,多少也能起到保温作用。

古代粗布麻衣样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中的“袍”,指的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长麻衣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人口暴增,桑麻产量不够,老百姓穿衣成了难题。

这时出现了一种“纸裘”,也就是纸衣。

其原料为褚和藤纸,这是因为当时的纸算是“织物”,很有韧性,经过特殊处理,能够防风,还能水洗,并且价格相对便宜。

比如,北宋朝廷在赈济四川灾民时候,就包括十万件纸衣。

纸裘

除了纸衣之外,还出现了纸帽、纸被等,深受文人雅客的喜爱。

苏轼就曾经写到:“纸被欺毡厚,茅檐笑瓦温。底日深无事,高眠不出门。”

而大户人家的选择就很丰富了,冬衣多是丝绸面料,内部填充物业五花八门,比如兽皮、羽毛、蚕丝等。

除此之外,普通百姓过冬还有一件法宝,那就是蓑衣

“孤舟苏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代蓑衣一般使用蓑草、稻草等制成,分为两部分,上衣为对襟,披在两肩;另一部分似斗篷,穿蓑衣一般还会再戴一个斗笠。

蓑衣不仅足够厚实,夏天能够避雨,冬天能够防风挡雪,堪比现代的军大衣。

古人冬天的被子,其实和身上穿的类似。

古人冬天盖什么被子?

在古代,穿什么衣服,盖什么被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难出现。

穿着粗布麻衣的普通大众,冬天是盖不起棉被的,只能盖“布衾”。

这一般也是粗布制成的被子,北方多为麻,南方多为葛,里面填充的多是芦花、柳絮

敝绵、茅草等。

布衾优点是便宜、保暖,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使用时间长了之后,保暖效果大打折扣,会变硬变薄。

杜甫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描写的就是这种情况。

而床上铺什么也同样重要。

在古代,普通民众最常见的就是使用干茅草铺床。

干茅草质地松散,防潮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普通民众也能够铺满厚厚一层。

并且晾晒还很方便,是相当实用的“床垫”了。

与冬衣类似,古代权贵们床铺同样奢华。

他们盖的被子叫“丝衾”,多是丝绸制成,内部填充物多种多样。

现代流行的真丝被、鸭绒被,在古代早就有了,当时有直接填充真丝的,也有鸭羽、鹅羽,还有填充羊毛的,以及在宋代之前非常少见的棉花。

除了各种冬衣、被子保暖用品,古人冬天取暖手段也是多种多样。

古代保暖方式不简单

古人可没有空调、暖气,但他们也有专门取暖手段。

比如,修建屋子的时候,尽量选择坐北朝南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采光,保持足够的光照,这在冬天时候的尤为明显。

而最有效的取暖方式当属生火取暖了。·

大户人家烧的是木炭,而普通民众就只能捡柴火烧。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可怜生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描述了这一现状。

此外,古人还有另外一种取暖方式,那就是烧炕

俗话说“南床北炕”,根据考古发现,火炕最早能追溯到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

这是一种高效的取暖手段,古代多为土炕,保温效果很强。

而古代权贵的取暖手法就更加花样百出了。

除了讲究屋子的朝向,古代皇家还喜欢用花椒泥涂墙。

这是因为花椒不仅能驱虫,还辛散温燥,有良好的祛湿保温效果。

在古代,花椒价格昂贵,也只有皇家能消费的起,最有名的就是汉朝的椒房殿,也就是皇后居住的未央宫

椒房殿

暖气在古代也不是稀罕物,古代皇宫很早就开始“集中供暖”了。

原理和土炕类似,不过规模更大,布置更加巧妙。

比如明清故宫,很多宫殿就有专门的暖阁,墙壁和地面为双层,专门用于取暖。

除此之外,古代皇室还有专门的“暖宝宝”。

室内使用的叫做“暖炉”“香炉”

而随身携带的叫做“手炉”,顾名思义,专门用于暖手,一般体型小巧,能够放进袖子里。

炉内是木炭或者炉灰,并没有明火,上面还有一个保护用的罩子。

甚至还有专门在被子里使用的“被中香炉”,外表球形,内部两三层的同心圆环,最内部是半球形炉体,因为使用了陀螺仪原理,所以不论怎么运动,炉内的香料都不会掉出来。

同样的,还有专门暖脚的“足炉”……

古人取暖的方式,一点不比现在的花样少。

但这些花里胡哨的取暖手段,是古代普通民众根本享受不到的。

“穷过夏,富过冬”

对于古代大部分平民来说,每一个冬天都是生存的考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冬天虽然依旧寒冷,却不再煎熬,我们理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留言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腾讯新闻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冬天如何睡觉呢?老祖宗简直有大智慧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在夜里御寒的,他们的智慧令人佩服!
哪种被子冬天盖舒服?
冬天晒被子没晒对等于白晒,这才是晒被子的正确方式!受用终身
你知道吗?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被的,冬天他们这样取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