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困兽姜文—七年了,我开始懂《让子弹飞》

前段时间姜文在北京宣传其参演的影片《星球大战外传》时,接受了一家媒体的采访。

就记者的问题谈了些自己的看法,在网上引起了一些争论。

采访的具体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看,这里不做重复,只不过提醒大家看完整版。

看完这篇采访后,我又去把姜文最近的几部作品看了一遍。

今天就来和大家谈谈有关于姜文以及他的作品。

就当今华语影坛来说,姜文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做导演,他达到的层次,很多人望尘莫及。

演员生涯就不多说了,年纪轻轻就被许多当时的大导演重用,谢晋,谢飞等。

而其作为一个导演的履历也称得上辉煌灿烂,第一部长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得金马,第二部长片《鬼子来了》直接杀到戛纳,拿下评审团大奖。

而近年来他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影片,恐怕非《让子弹飞》莫属。

如果说观看《太阳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遥》需要耐心,思考和知识储备。

《让子弹飞》这部片子无疑是雅俗共赏的。

它达到了“让愿意想的人,去想。让想消遣的人,消遣。”这种境界。

无论你是一位普通观众,还是一位电影爱好者,你都能从这部影片中获得相应的满足感。

影片所讲的故事,我想不需要过多的重复,片中人物张麻子所说的那句话:“土匪碰恶霸”,无论从进影院找乐子的人的角度,还是看片子思考的人的角度,作为一个总结,都是说的通的。

而它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没有像其它片子一样,在贺岁档让观众乐呵呵的把钱掏出来就忘,恐怕还是和那些被人们说来说去的隐喻有关。

对于聪明和好看书的同学们来说,这并不难,除了一些小分歧,大方向上大家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而影片中最让人们争论不休的无疑是这两点:

1、师爷临死前想给张麻子说哪两件事。2、黄四郎到底死没死。

关于师爷没说的那两件事,要牵扯到一个电影里屡次出现的关键道具,即黄四郎送给张麻子的那两颗钻石。

钻石的传递,最让普通观众一般认为就是张麻子将钻石送给山西女人后,胡军所扮演的假麻子杀了师爷的儿子和老婆,弄到自己手里。

但要这么说,就解释不通两点:第一就是花姐救老二老三时,拿给黄四郎当嫖资的是啥?第二点就是火并的雨夜里,师爷为啥要说我不该拿你的钻石送人。

首先来说第二点,师爷拿钻石送给了谁?

片子里直接和师爷,钻石这两样东西都发生过联系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刘嘉玲所扮演的一心想成县长夫人的妓女,一个是苗圃所扮演的有陕西口音的山西女人。

但仔细想想就有两个问题,第一,师爷没把钻石送给刘嘉玲就被张麻子给原拿回去了。第二,送钻石给山西女人的是张麻子而不是师爷。

这就有意思了。

这说明,收师爷钻石的另有其人。

这个人,到底是谁呢?我们来一一分析,电影里,出现的人物,无非两种,男人和女人。

首先来说男人,按照常理,男人给男人送礼物,要么有求于人,要么巴结人,师爷也不是GAY。那就是送给有利益关系的,送给位置比自己低的,不可能送钻石这样的东西。这么贵重的玩意儿,一般都是送自己的老大表忠心,在片子里,能当师爷老大的只有两位,一个黄四郎,一个张麻子。但这两位显然都没收到师爷送的钻石。

所以说,收师爷钻石的是个女人。

是哪个女人呢?像钻石这么贵重的礼物,在看文章的各位男同学一般都送谁呢?男人在什么情况下送女人礼物呢?全片重要的女性角色总共几位呢?排除县长夫人和“山西”女人还剩谁呢?

所以,师爷是拿钻石是送给花姐的。

那么花姐当晚拿啥给老二老三抵的嫖资呢?

很可能也是钻石。

但问题在于张麻子把钻石给了山西女人,咋又回到师爷手里,转而送给花姐了呢?

这一切就要从那对母子说起,他们娘俩最有意思的就是,说是从山西来,但却一口的陕西话。

还有就是师爷这个人,对于女人有感情,但绝不到爱人胜过爱自己的份上,不然,当初第一次分钱时,他就不会说出“我可以不哭”这话。

师爷这人,对女人的喜欢,少于对钱,那娘俩估计和师爷一样,也是骗子类型。

师爷看出张麻子不怎么在乎钱了,也不想拿钱就走了,而且还发钱给穷人。

他感觉跟着这孙子不但捞不到钱,还迟早完蛋,赶紧想办法跑路。

那么,师爷要告诉张麻子的另一件事是什么呢?

很简单,老二是被师爷出卖的,老大在行动前给老二交代任务时,师爷在一旁偷听,现场没有第四个人。

按照老二的身手,黄四郎没情报想让他死,不那么容易。

那为啥师爷要出卖老二呢?

很显然,老二身负重任,可能直接影响最终决战的走向,师爷察觉到了这一点,于是告诉了黄四郎,作为投名状。

师爷这个人,一直摇摆不定,只看利益,而且他心底里不信张麻子能玩赢黄四郎。

所以,事情就清楚了。

师爷要告诉张麻子的两件事就是,第一,老二是被他出卖害死的。第二,那个老婆是假的。

那么关于黄四郎死没死,其实几张图就够了:

这是从《让子弹飞》的幕后花絮里找到的。

没错,黄四郎没死

但这里要说明的是,此黄四郎不一定是彼黄四郎,而是某种象征意义,这点仔细分析下去就有意思了(留个伏笔)。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来谈谈隐喻。

关于片中隐喻的东西其实很好懂,只要看懂了老三,就明白了。

老三这个人很有意思,论能力,他可能仅次于老大,和老二不分上下,比起经常“无故”消失的老二,老三的出镜率很高。

经常带队出发—有军事能力,可以领兵。

时不时的还敢“顶撞”大哥,被大哥教训过—职业生涯不一帆风顺。

喜欢钱,还喜欢女人—俗人一个。

爱抽烟—和大哥一样。

在夫人的葬礼上,带队抢人,但却带的是大哥的九筒—想当老大。

最后一点最有意思:

去过浦东,想去浦东,花姐跟了他去浦东,他没跟大哥回山里。

明白了这个人在隐喻谁,基本也就基本明白了其它人是谁,姜文这部片子的暗藏的故事也就基本明白了。

其实,每个导演,或者准确的说,当对影片权力有话语权时的导演或多或少的,在每部影片中都有些相同的东西。

比如张艺谋的女主角都有些像,冯小刚的话痨,陈凯歌的gay......

这些东西,或多或少都有导演自己的一些事在里面,否则不会反复的出现。

而提起姜文的电影,如果不懂他电影中所隐喻的人和事,尤其是《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一步之遥》这三部,乐趣就会减一半。

但和某些导演不同,姜文有时是不照顾“消遣人群”的喜好和感受的。

提到姜文电影里的隐喻,就不得不说他这个人本身。

姜文的出身,和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这些都不同,他属于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阶层。

他的成长过程不可避免的被那位震古烁今的人物影响着,和他一样的人,在文艺圈很多。

其中比知名的就要属王朔了。

王朔在他的很多作品以及访谈中都表达过对于那位人物的感情,和那位人物对自身的影响。

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当作家,当演员,当歌手,当导演等等,可能都不如当那位人物手下的一员猛将,甚至一个小兵,来的痛快。

因为他们也是被塑造出来的。

人从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变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必然经过一过被塑造的过程,尤其是你要适应的社会关系越复杂,被塑造的过程也就越漫长。

这个塑造的过程,似乎有的选,但也似乎没得选。

他们年轻时都很简单,简单到不想干别的,认定自己这一生就要投入一项伟大的事业,跟着那个人,鲜衣怒马,踏破长空,解放东边的小岛,解放全世界。

但被解放的人愿不愿意被解放,什么是解放,他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只是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

年轻,为什么要知道?年轻,为何要知道?

只不过,突然一天,那个人不在了。

这对他们的冲击是巨大的,以前的日子,他们不用思考,不用怀疑,因为所有的一切那个人都知道,都能在书里告诉你。

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可突然间,这个领袖没了,未来的该怎么走,谁心里都没底,于是大家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从小练屠龙之术,可突然有一天,龙没了。

这些人的能力促使他们在新时代里的物质生活能过的很好,但精神上的迷失却早已无法挽回。

他们的精神是分裂的。

他们成了精英,成了有话语权的那一批人,可心里却慢慢的走向虚无,崛起的新势力又让他们不适应。

《一步之遥》里,作为old money的马走日,和作为new money的武七从格格不入到剑拔弩张,一目了然。

暗喻谁是old money,暗喻谁是new money,我想不用我多说,大家翻翻微博就好。

只不过,他们渐渐的,或被动,或主动的都站在了那个人的对立面,那个理想的对立面。

就像《让子弹飞》的那些桥段:

黄四郎死了,可麻匪们也散了,都选择跟老三去了浦东,而不是跟大哥回山里。

原来要当麻匪的花姐,面对张麻子的问题时,她也就是过把发钱的瘾,他和张麻子的那些兄弟们一样,并不了解张麻子要干的事到底是啥。

张麻子喜不喜欢花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让子弹飞》的音乐和《太阳照常升起》一样,而花姐两次和张麻子面对面时,曲子都是一首,叫《暗恋着的表白》。

可喜欢又能怎样?决战后,麻匪们跟着老三坐上火车去了浦东,只剩张麻子一人,而花姐的衣服也从黄四郎们的绫罗绸缎变成了麻匪的军装。

一个能歌善舞的妓女,穿军装......

我们知道,那两颗钻石是要送给县长夫人的,而看了结局们也不难想,谁会成为县长,谁会成为县长夫人。

只不过,可能多了一丝感叹,那个原来拿枪要当麻匪的女子很可能会变成只想当县长夫人,而不在乎县长是谁的样子。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少年最终没能如愿。

滚滚长江东逝水,谁是浪花,谁是掌舵人,人自己又如何能知道呢?

姜文以前对冯小刚说过: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得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姜文把葡萄酿成酒,而且还酿的很好,就像片头被子弹打中的缰绳要一会儿才断,好酒也是喝了过一会才能慢慢品出味道来。

但在我看来,电影之于观众是酒,但之于姜文,却更像是一个宣泄的渠道,他在电影里宣泄着自己的知识,才华,野心,也宣泄着迷茫,失落和寂寞。

他心中的野兽,只有在电影中才能挣脱牢笼自由奔跑。

因为现实世界,似乎不需要麻匪们的存在。

从前的麻匪已经坐上火车去了浦东,同车的还有黄四郎,死了一个鹅城的黄四郎,可鸡城的呢?鸭城的呢?相比张麻子,黄四郎是很多的。

但和过去不同的是,黄四郎穿上了师爷的衣服,毕竟黄四郎也曾是革命党,毕竟麻匪们耍枪斗狠可以,怎么为刀俎,怎么刮鱼肉,还需要黄四郎教。

这方面,黄四郎是行家。

关于到底谁赢了的问题,不想多谈,毕竟治国之事,以我等的才智,岂敢妄论。

只不过关于张麻子这个人物,我却想多说两句。

影片的最后,张麻子似乎赢了,可面临的却是孤身一人的局面,就像那次分钱时一样,大家想走,但他却还想和黄四郎玩,而且还要玩赢。

他要把黄四郎连根拔起,只不过他的兄弟们都不理解他。

钱都发完了,瘾都过了,还要干啥?

他孤身一人骑着马,仰望着天上的雄鹰,仰望着理想。

木心曾说过:真正的基督徒只有耶稣一人。而真正看到理想的,又何尝不是张麻子一人呢?

曾经,有个人面对访问者的提问,问其团队如何避免“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周期率?

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几十年过去了,这跳新路,修好了没呢?

电影里小六子和张麻子曾有如下对话:

小六子:那这穆扎在哪啊?我留洋的时候要去哪找他呢?

张:他呀,离咱们很远。

是啊,看起来,离得真有点远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英雄豪杰都被浪花淘尽,放眼望去,未来的日子里是“人民当家做主”,还是袁世凯所说那样,我们谁都不知道。

忆往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看今朝,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思理想,怕是雄关漫布真如铁,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望未来,是否而今迈步从头越?

只是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那个理想主义者,始终孤独的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也只有他知道理想是什么。


最后补充说明三点:

1、一个艺术作品的问世,意味着这部作品的最终解释权,或多或少已不属于作者本身,就像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看法,一部好作品的使命之一就是打开观众的想象,作品中的暗喻,伏笔,就是为了让他们思考,品味,甚至行动,而不是只是简单的笑笑。

2、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当一个指令从第一个收听者传给第二个接受者时,这个指令原本的目的也就开始发生着转变。

3、关于片中其它细节...

比如开头为啥会有铁路,为啥会有铁血十八星,一滴红油和赵总督有没有关 系?

比如老二是咋死的?

比如师爷算不算“狡猾的中国知识分子”?

比如黄四郎会不会改姓荣?

比如老七对大哥什么看法?

以及为啥这两张图这么像的等等一系列问题......

我只说一句:无可奉告,你们另请高明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子弹飞》插曲《送别》
老萨的影评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十一年后,续集杳无音信,四大谜团仍然众说纷纭
《让子弹飞》你所有的疑问,电影里都给出了答案|黄四郎|张麻子|马邦德|胡万|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经典台词
《让子弹飞》里汤师爷临死前说有两件事瞒了姜文,是哪两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