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悲无心,大仁不仁|《中观见与道德经》研习精彩回顾

第五“天地圣人”章——无心人事、挽合法理

仁爱”在生活中,是易于感到它的温暖的,而在世界观方面,则远远不够用,至于在生死大道上,很有可能是反面的价值。实际上万物的养成都源于天地之间的“无心”精神。“无心”和“忘言”指导着现实求道过程中的取舍。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本章继续以天地与圣人之道,启发我们心中的道。

A、不是有心“不得不”

“仁,谓有心于爱也!”然而老子早已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心于爱,憎则随生。仁爱的干预,在并无决定性意义之时,只是更为有力地推动了“恶”与“不善”的蔓延。

“大仁不仁”。“不仁”的天地圣人,以不干预的方式、将对待万物百姓的做法,由“伦理”的道德范畴,提升到了“觉悟”的天地精神境界。假如心“又大又软”,以仁爱地干预之,提升也就被破坏了。

天地圣人,虽是真的充满好生爱物之行,但却不是有心要行,实由其当行,不得不行,虽行而始终无心。这才是“以万物百姓为刍狗”的正确诠释。

B、生存与死亡的严肃讨论

依儒家的常情,在“仁”的范畴之内,好生恶死乃是必然,子女因为孝亲而自保重,父母因为慈爱而养生,不到盖棺之时,不言无常之事。人的一生,因为根本不涉及“坏灭”问题,因此多半只有“生活”的意义,而难有“生命”的意义。任凭怎样讨论“生命的意义”,也多半是个幌子,而得不到确切的结果。

原因是,老百姓的生存信条,是要回避终极问题和生死问题,并且“以仁为本”,以生活为假想的“常态”模式而维持生活的。因此,每一个死亡和毁灭的来临,都接受不了,都是要痛苦的。平时,生死考虑所占的思维比例太轻。

C、反面人情,正面道理

天地圣人,都是情不附物,凡所施为,都不是有心,皆不得不为,那么,作为个己取舍,学天地圣人,也莫不视其“理所当为、义所当为”,而自然而然地做,并不需要附加一个“仁”或“善”的空壳理由。一存其心,即已偏私,早已由正面道理落入反面人情了。

落入人情的,仁也好,善也好,总是陷入是非不分的僵局。如人学佛,多数人入门先求受戒,受戒则知道了戒,自己犯过也不觉得怎么样,却特别容不下别人犯过,若发现他人过错,则特别想去弄得他天摇地动。即使他人无过,也总有一种他人已犯的惦记,必欲寻机大发其私过乃能大快。

D、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

仁义给人带来这么多的问题,当年孔老夫子真是如此倡导的吗?不一定。梁漱溟先生说: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志气很大,很豪放,不顾外面;狷者狷介,有所不为,对里面很认真;好像各趋一偏,一个左倾,一个右倾,两者相反,都不妥当。然而孔子却认为可以要得,因为中庸不可能,则还是这个好。其所以可取处,即在其各自生命真处发出来,没有什么敷衍迁就……狂狷虽偏,偏虽不好,然而真的就好——这是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

看来,即使在儒家,“仁爱”的意义也是个问题。人间的一切,一方面是“事”,另一方面是“心”,于是,人们干脆这样总结:“以耐事了天下之多事,以无心息天下。

_____________

公众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第5章讲解
道德经: 读懂的是学术, 读不懂的是道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怎么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