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为何要感谢失败丨和小提琴家宁峰聊天儿

第51届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



感谢失败丨和小提琴家宁峰聊天儿

 采访宁峰时,他的病刚有好转。舞台上还算体格魁梧的一个人,在住宅楼下第一次碰面,精神憔悴得差点儿没认出来。这一天正是晴空万里,一切都在阳光暴晒下显得像生活在沙漠里。但音乐的话题真如一片绿洲,聊着聊着,宁峰就仿佛又回到了舞台上。


小提琴协奏《流浪者之歌》


最近还不能演出吧?

搞这行的一个难处是预定性。演出安排、票房都是提前进行,有的甚至提前好几年,所以轻易不能变动,牵一发动全身。那么遇到困难,本能地都是克服困难,例如倒时差、生病。最近我还是带病上了场。给音乐表演带来困难的主要是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身体上需要注意的是演出前减少饮食(饱餐绝对没有状态)和演出后的恢复。尤其作为独奏,必须对演出负全责。


帕格尼尼金奖从你现在的角度意义何在?

比赛拿奖对我来说是名片,是敲门砖。但是参赛不可能以获奖为目的,当然也不会为失败做准备。其一在于艺术比赛的评判标准很主观,30%在你的实力,30%现场发挥,其他是别人的竞争力和评委的喜好。假如我是评委,我再想保持中立,也会倾向于和自己有私人关系或者趣味相投的选手。其二,艺术比赛没有体育比赛那么强烈的竞技性,始终都是更广阔的舞台生涯的起点,只有自己挑战自己。如果总想着比赛获奖,往小了说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比赛心理状态;往大了说,是害怕成长。我当时参加帕格尼尼比赛时是年龄最大的选手,25岁,比赛完了之后我唯一的感受是我不用再参加比赛了。也就是我的老师胡坤所说,一个阶段过去了。比赛带来的光环最多最多一年,之后完全进入一个更大的赛场,没有年龄、没有曲目限制,说细一点,就是面对音乐厅经理、经纪公司、听众的挑剔。


比赛在音乐生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艺术比赛是一个平台。根本还是要获得有实力的经纪公司的合同。如果认真对待比赛,你会增加经验、得到启发。大致从一个年轻的学生到职业演奏家得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考试。第二个是比赛。第三个是音乐会。最难的是比赛。因为学校考试是找缺点,老师会帮助你,给予宽容地对待。音乐会听众买了票是来欣赏音乐,技术有一点瑕疵不算重要,基本上你只要传递出美的感受就能被接受。比赛却会因此扣分,不仅要拉好听了,而且要符合作曲家乐谱的要求。比如巴洛克曲目是没有滑音的。所以比赛给人的锻炼很强,短短2-3个星期的日程,从曲目量也是个增加,各时期各类型的都要端上来。还有就是体会什么叫失败。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才是最难磨灭的。我很幸运,从小到大参加比赛,以失败居多。


除了比赛,音乐学生还有什么出路?

小提琴学生的出路,以结果论,只要没放弃多数还是去了乐团工作。能独奏为生的少之又少。小提琴独奏曲目的数量相比管弦乐、歌剧只有很小的一块儿,称得上精髓的就更少。贝多芬有9首交响曲,勃拉姆斯有4首交响曲,都只写了一首协奏曲和少数奏鸣曲。布鲁克纳、马勒都没有留下相关作品。


你为什么还选择当老师?

我现在柏林和吕贝克教书。理由很简单,我喜欢教书,也需要签证的方便。两个学校带了9个大学生。我做教师具备不错的实战经验,比如我知道某个部分独奏和协奏容易脱节,不会纸上谈兵。小提琴演奏也算是个表演专业,也要告诉学生用琴声该如何哭,该如何笑。


嗜好收集唱片吗?

我挺喜欢唱片,更喜欢买同一张唱片的首版。LP还搞不太清楚版次,主要是CD。我曾经在伦敦上学时,看到一张里奇(Ruggiero Ricci)的柴可夫斯基协奏曲LP,标价300多磅,LONDON标。老奥(大卫·奥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的一套巴赫小提琴、羽管键琴奏鸣曲至今也没出版CD,3LP100多欧元一张,后来买了廉价的双张LP。


听唱片会不会干扰你的演奏?

任何演奏都是以模仿开始的。我上学时模仿最多的是帕尔曼。他的发音、揉弦都非常独特。还有老奥,但当时不好买。文格罗夫是在我快出国时对我产生影响。我做学生时,有意无意模仿的就他们仨。直到我自己越来越有主见,大约20岁之后,就不再简单模仿了,而是分析哪些有价值哪些无益。小提琴最容易听出来的是滑音和揉弦的特征。比如我听过伊萨·斯特恩的《流浪者之歌》,在快板之前的第二部分,他没有使用滑音,我就觉得缺乏钝刀割肉似的痛苦。吉普赛人比犹太人还悲惨,没有祖国,到处被驱赶,他们血液里的沧桑感必须要滑音才表现得出来。所以我建议学生要理解这些乐谱之外的东西,并且练习的时候不听唱片,不练的时候再听。100多年来的录音把小提琴家的优点集中起来了,也把缺点暴露出来了,如果没有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习惯,很容易给牵着鼻子走。不练的时候听,更理智一点。况且录音有时代习气,曾经的某些优点现在成了缺点,比如过去有改动音符的习惯,但是现在不合适。


这和欣赏音乐同理。先熟悉曲目再考虑版本。小提琴前辈们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怎么说呢。我最崇拜的是海菲茨,最喜欢的是老奥。对于一个拉小提琴的人来说,不崇拜海菲茨,那对不起,我觉得他还不懂得小提琴。我自己小提琴掌握得越好,越觉得和海菲茨距离越远,越自认为懂得更多小提琴,越觉得海菲茨是多么不、可、思、议!没有任何一个小提琴家能让我有这种感觉。海菲茨是最容易听出来的,不论录音质量多差。象帕格尼尼的无穷动,以这么快的速度,不加反复,演奏的如此精准(加了反复拉得最快的是梅纽因,但精准性没法比)......他真的不是人,而是一架带有人类感情的机器。快速地换把、快速地换弓、快速地换弦,居然此曲的每一个音都100%的准确。而且更可怕的是他的现场比录音好。4、50年代海菲茨巅峰期的RCA录音效果真是不敢恭维,不知道为什么,很可惜,但你依然能听出来,他让整个音乐厅的听众都瞳孔放大。Music&Arts曾经发行过两次小双张,每当最后一个音即将落下,听众已经控制不住情绪地鼓掌叫好。我如果在现场,也没有办法控制。他只能让我仰望,当成神一样。


老奥对我来说某种意义上正好相反。听他拉琴就感觉音乐在我身边儿,音乐是我的。还有一点就是他的发音,帕尔曼与之接近,但“油脂味儿”更多。老奥是“肥而不腻”,很厚很温暖,不会让你觉得热,不会让你觉得闷。有一张Praga公司的勃拉姆斯d小调奏鸣曲,我当时回家路上听,刚下了地铁,到第二乐章人就“杵”那儿了,一直听完才迈得动步。那种真爱不渝的伤怀淋漓尽致,帕尔曼就美得缺乏忧郁感。老奥的琴声形如冬天里的篝火。而他的限制就是贝多芬以前的音乐表达偏“重”。比如他的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只录了一首,除了规范没有什么特点。说实在的,当时留下的小无经典演绎多数缺乏个性,象谢林格鲁米欧,没味儿。格鲁米欧拉琴当然很漂亮,但是不用心。我听说格鲁米欧发现学生练习有困难,就会直接让学生照自个儿画瓢。他的莫扎特协奏曲我也认为比较平淡。另一个不喜欢的是克莱斯勒,不仅音准不够,而且换弓、连句总是气喘吁吁。从技术角度,海菲茨的演奏失误好像悬崖边上赛车时出现,格鲁米欧却是在高速公路上。谢林的发音虽没有格鲁米欧高贵,但至少有内心的冲动。他们的小无唱片可以做教科书,只是巴赫和同时期作曲家最大的区别是慢板乐章的复杂。那个时候很少有人写32分音符,时值不一样,音量也不一样。就好像说话,比如只有100个字,得有相对的速度、重音变化才会有特点。巴赫的小无乐谱上没有速度标记,没有渐强渐弱,6首组曲只出现约10个弱音记号。那么巴洛克时期的演奏比现在自由得多得多,在格鲁米欧时代还缺乏这样的认识。


你对本真方式演奏的小无怎么看?

本真演绎的巴赫小无非常值得借鉴。但要分人,Monica Huggett就属于乱来,不知所云。Rachel Podger则非常出色。非本真的小提琴家我认为Christian Tetzlaff拉的小无不错,第一次(Virgin)比第二次(Hanssler)更好。


老奥也是个伟大的老师,你留意过他的学生么?

老奥的学生中莫德科维奇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协奏曲非常非常棒。除此之外很一般。最像老奥的学生是Victor Pikaisen,这个人现在也得80多了,技术比老奥好,恐怕是前苏联时代演奏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最多的人。另一个老奥的学生克莱默(Gidon Kremer)是最有思想的小提琴家,发音很细,跟他这个人那么瘦削如出一辙。我特别不喜欢他的琴音,一点不温暖,但是不得不承认,他演奏的思想性绝非标新立异,我听他很多唱片。比如他演奏的帕格尼尼、舒伯特、莫扎特从不炫技,属于俄罗斯学派中最有意思的诠释。他那张DG的帕格尼尼录音我买过两个日本版一个国际版,其中的《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变奏曲无与伦比。


另外我还要提两个小提琴家,即梅纽因埃尔曼,他们俩给我启发也很深。我的老师胡坤跟梅纽因学了7年。我14岁第一次听梅纽因演奏埃尔加的《随想曲》,如此纯洁又如此成熟,看似矛盾之处水乳交融,令人难以置信。但回头说,这并不“正常”。埃尔曼1930年代的录音我百听不厌,气口不断地换弓特别迷人,而老录音沙沙的背景噪声增加了这种魅力,如同把彩色照片做成黑白的怀旧感觉。他的自由速度常常失去节拍,但是“抻”得人仿佛男中音唱歌一样美。不过后来他们都因为技术衰退就不行了,甚至令人无法忍受。小提琴不像钢琴,人老了手发抖弹下去一个音并不抖,小提琴会显得很刺耳,就是颤颤巍巍画不成一条直线那样令人伤心。


你会因为曲目偏爱而投入不同的经历演奏么?

这个不会。就像我教学生要一碗水端平。每个人对曲目都有偏好,但是演奏还得付出同样的认真。

北京三重奏是如何起步的?

我和陈萨在四川音乐学院就认识,后来都去了德国,一直保持联系,又在各种国内的音乐会上相遇。渐渐就谈起室内乐的合作可能性。虽然室内乐的教学、演出状况均不理想,况且中国文化比较突出出人头地、鹤立鸡群的独奏。正好今年中国室内乐协会在广州成立,国家大剧院也有小音乐厅,加上杨锰,合作的机会终于成熟了。室内乐要求先听别人演奏,而且通过别人的演奏去“配合”,相互往音乐的中心点去“靠”。我们算是幸运的,独奏本来不易,再凑到一起排室内乐,挺难得。今年4月份刚刚第一次演出。


你们重奏的有什么计划?

虽然我在德国上学时念过两年室内乐,但排练机会有限,暂时不会扩大曲目,录音更上不了议事日程。希望多掌握一些传统曲目再看。

你个人接下来要做什么?

我现有两套计划,一套协奏曲,一套独奏,包括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兴德米特无伴奏曲目。但愿这辈子能录两次巴赫小无,一生都值。60岁手抖之前再搞一次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宁峰、秦立巍《教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评审访谈 | 专访中国爱乐乐团助理首席-姜帅
【分享】2018年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退赛者演奏演奏视频(1)
海菲茨 小提琴独奏
帕格尼尼-心悸(I Palpiti)
帕格尼尼《无穷动》 小提琴独奏:梅纽因
帕格尼尼《无穷动》小提琴独奏:梅纽因 3.01 ●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