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好文】韦丹文教授如是说——王笑晗访钢琴家韦丹文访谈录


笑晗樂话 | 第七期

——王笑晗访钢琴家韦丹文访谈录


韦丹文

著名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韦丹文

毕业于美国著名茱莉亚音乐学院,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世界上最后一位浪漫派大师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生前最后两位学生之一。曾在众多的国际钢琴比赛中荣获大奖,先后与纽约爱乐乐团,明尼苏达交响乐团,西雅图交响乐团,圣路易斯交响乐团,纽约室内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香港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及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等众多著名乐团协作演出。



本期鲁宾斯坦音乐文化“笑晗樂话”栏目的采访对象是担任小鲁赛初审评委之一的著名钢琴家韦丹文先生(文中简称:韦),他与担任小鲁赛艺术总监的王笑晗先生(文中简称:王)就本次比赛初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有趣现象展开了讨论,并以此为切入点,从教学、教师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表现力、如何多角度学习音乐等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视频教学】

如何进行连奏训练


如何提高音乐表现力

:韦老师好,我今天代表小鲁赛的组委会对您进行访谈。上个月我们一起参加了小鲁赛初选的预选工作,您觉得选手整体水平怎么样?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里面,选手的整体水平还是很高的。大部分选手在演奏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完整性,技术方面表现的也都很好。一百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齐集一堂,给我们带来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呈现,这一点让我印象尤其深刻。有时候在国内待久了,好像大家弹出来的味道都差不多,有不一样的元素进来会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在进行初选工作时,评委们对韩国选手的整体水平评价不错,您能针对他们的表现做一些评价吗?

韦:韩国是一个钢琴演奏水平整体很高的国家,这次参加小鲁赛的几位韩国选手实力也很强。我觉得他们最突出的特点是音乐表现力,从他们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掌控和对每个细节呈现的精准度来看,他们在对音乐的理解上很有见地,可以听到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热爱。


王:小鲁赛是规格很高的青少年比赛,在这样的比赛中,很少会有选手弹不下来作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优劣要如何评判呢?我们中国选手的优势在哪里?要如何提高?

韦:主要还是从选手对作品的理解和音乐的表现力上来评判。我们中国学生完成作品的能力都很棒,这是我们的强项,但音乐的表现力则是我们的薄弱环节。韩国选手在这一方面很有优势。在初选中,我们听了很多选手演奏肖邦的《第八练习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韩国选手把这首练习曲演奏出了乐曲的味道:左手一进来表现的是旋律,而不是打拍子,右手在保证清晰度的同时,还兼顾了线条的走向,他们将演奏的层次推高了,也就是说他们可以不去考虑技术,而是专注于表现音乐我们都知道能做到这点是需要背后强大的技术来做支撑。显然,就这一方面来说,选手之间的水平和层次就拉开了。我觉得我们的选手想要在这一方面提高,需要记住一点:演奏不是炫耀“技巧”,而是要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任何听众都希望听到好听的演奏,“好听”就是作品有感染力,仅仅按照谱子机械地演奏音符是不够的。



教学不只局限于琴房

王: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平时要如何训练孩子们这方面的能力呢?在教学方法上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韦:我觉得在教学上,我们需要加强的是自身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这不是单纯钢琴教育范畴的问题,而是文化层面的问题,演奏者需要在精神上与作品达成一致。拿贝多芬的作品来举例,如果我们不知道贝多芬是如何与命运抗争,也不了解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当时人民对未来的憧憬,那么我们就很难去理解作品的配器初衷以及交响乐队应该呈现出怎样的音响效果,也就无法在钢琴上模仿这种效果。如果演奏者心里和脑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么演奏出来的作品怎么可能有感染力呢?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用心写出来的东西就要用心弹,音乐就像一种瘟疫,首先你要先被感染,才能去传染给别人。(笑)这个比喻可能有些极端,但在教学上,我们做老师的是必须要提高教学的广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琴房、教室,要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关于作品的、钢琴以外的东西。

 


贝多芬在创作《悲怆》时,正陷入耳聋的痛苦中


王:也就是说不能只为了弹钢琴而弹钢琴。

韦:对。钢琴只是一个工具,是音乐的一部分,是用音乐表现内心世界的途径。学习音乐理论的学生会学音乐史,其实钢琴演奏也有钢琴演奏史,这些知识对提高钢琴演奏水平都是有帮助的。我们的学生在平时可能不重视这些东西,例如他们不知道我们演奏的鼻祖是谁?俄罗斯学派里都有些什么人?不同钢琴演奏家都是从哪里传承来的?不同演奏家演奏的风格有什么不同?我们不是要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希望学生能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现在音频、视频资源这么丰富,学校可以考虑、也非常有必要开设一门类似钢琴文献课这样的课程,系统地让学生们了解一下,自从有录音设备以来,不同钢琴家的演奏风格都是什么样的,经过了怎样的变化与传承,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我经常问学生,你听的是什么录音,学生说从网上下的。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以前录唱片是非常严谨的一件事,而现在人人都可以在网上传录音,缺乏规范。学生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我觉得学校方面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指导性、规范性的引导。



不要盲目崇拜权威

王:我们都知道您曾跟随霍洛维兹学习钢琴演奏,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和广大学生分享一下您当时的经历吗?

韦:那时候我一般都是晚上八点到八点半左右去老先生家。如果今天家里来客人,老先生一般都会西装笔挺的,我们也会西装领带正装出席。到了地方不是马上弹琴,而是先要坐那儿陪老先生聊会天儿。对他们来讲,这不是单纯的学习弹琴,而是关于音乐的交流。至于聊什么内容,就看老先生今天想聊点儿什么了。比如老先生经常会问的一些话题:你最近听谁弹琴了?去听什么音乐会了吗?感觉弹怎么样?有时他也会和我们分享自己昨天在收音机里听哪个钢琴家演奏什么作品了。如果每次老先生问问题你都回答“挺好的”,那就没法往下聊了,所以必须要和老先生聊聊那些作品哪里好哪里不好。我们的学生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知识面比较窄。其实老师问这些问题,是希望学生能有自己分辨演奏风格和质疑的能力。比如我就不建议学生听霍洛维兹演奏的贝多芬作品。(笑)当然,如果学生能用很成熟的眼光去看这件事,说不定还能学到点什么。


霍洛维兹很喜欢在这张沙发上与客人聊天


王:不能盲目崇拜。

韦:对!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汲取营养,甚至是要有质疑我的勇气。如果他们只是从我身上学习钢琴,那么我觉得这个求学之路是不健康的。学钢琴不只是学一门手艺,更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发掘自身的潜力,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可以学习。我们学琴的目的可不仅仅是把八度练快了。



不要忽视文化素质培养

王: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其实韩国的老师跟我们一样也是留学于欧美,为什么在国际赛场上、在音乐会上,我们的选手在音乐表现力上和韩国选手有了差距,是哪里出了问题?

韦: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许是因为韩国老师在80年代末就回去了,起步比我们早一点;也许是因为他们教学的目的不同,学生学音乐也只是纯粹为了接近自我。我不知道韩国是不是也有“附中”这种学校,但我总觉得,轻视文化课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孩子可以不上学,但是不能不学。我去年二月份去过一次韩国,他们的硬件条件还不如我们好,但是他们的音乐氛围很好,学校里排练室内乐的情况很常见。一般来说,学音乐有两个坎:一个是技术的坎,一个是音乐的坎。技术的坎十二三岁可以看出来能不能跨过去。音乐的坎一开始体现不出来,到十八九岁去参加正规比赛的时候,修养和理解力的差异才开始展现出来。怎样把钢琴弹好很难,更难的是要知道为什么那么弹,这需要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


王:学生怎么才能过得了音乐这道坎呢?

韦:这个问题很复杂,按道理我们有很多高水平的老师,勤奋的学生也很多,理应有大量的人才涌现才对,可是实际成材的比例确实是比较小的。这里我觉得也没必要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但是有一个现象是必须要注意的:不能为了赢得比赛去学琴。用自己的将来去赌现在是非常不值得的,手里一大摞奖状,最后只能演奏三四个曲子是非常不划算的。我已经连续多年带我的学生去参加意大利的佩鲁贾音乐节了,只要去我就一定会带他们去佛罗伦萨去看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去乌菲兹博物馆;也一定会去罗马,带他们去看古代文明的万神殿、斗兽场和教堂;最后在梵蒂冈看圣彼得大教堂。我希望他们能用幼小的眼睛去观察这些人类为艺术所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伟大的成果,可以近距离体会艺术文明的传承,等他们再长大一些,就能够理解那些艺术家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东方的艺术写意,西方的艺术写实,这种写实对学生学习西方艺术是很重要的。比如演奏一个舒曼的曲子,在迫切表现情绪的时候到底是激动还是忐忑还是高兴,这种逻辑就是在瞬息万变的情绪中完成的。以上这些东西是老师可以引导的,这样的过程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的。我也希望学生跟我学习不仅是琴艺在增长,为人处事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也能获得提高。所以我建议家长们也要学会“放手”,孩子从小学钢琴不是意味着他们就有很多事情是不允许做的,钢琴技术的提高是有一定阶段性的,在完成孩子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要多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这对他们理解音乐是有很大帮助的。


圣彼得大教堂是西方古典艺术的结晶 



培养合作意识

王:您说得特别好,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也参加过几次大比赛,往往是在最后的协奏曲上会觉得有点薄弱。我们的孩子在协奏曲的演奏上还是和国外选手有些差距的。您能不能谈一谈这方面的事情?

韦:这是一个合作方面的事情。我们弹过协奏曲的肯定都知道哪怕自己练得很好,和乐队一合,谱子还是很容易忘。因为我们接受的合作训练很少,不太习惯演奏时还有别的乐器加入。所以现在中央音乐学院设有室内乐课,也是在不断加强和训练学生“听见别人”的能力。协奏曲需要多练,弹多了乐队的声音就在你耳朵里了,如果没有机会去和乐队合协奏曲,脑子里就永远不会有乐队的声音。

 

王:今天和您谈到这个问题,也是想在此呼吁一下,能不能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合协奏曲的机会。其实学校有很多个乐团,例如“少交”“EOS”,但是往往最后只有比赛得奖的学生才有资格合协奏曲。

韦:这里也涉及到一个可操作性的问题。如果所有优秀的学生都来合协奏曲,那乐队每天也不能做别的事情了。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去佩鲁贾音乐节,原因就是只要去参加音乐节就能和他们的乐队合一个乐章,每届音乐节会有上百名学生来参加,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活动。当然,参加音乐节面试也要考察学生和乐队的合作能力。所以,这个音乐节是一次很宝贵的机会。另外,我们也会办钢琴协奏曲比赛,鼓励学生去弹协奏曲。其实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课下互相帮忙弹伴奏部分,这样彼此对这个曲子也会熟悉很多。

 


来自中国的小选手在佩鲁贾音乐节上与乐队合奏


王:没错,学生自己可以主动去寻找练习机会。

韦:我记得有人曾采访霍洛维兹老先生,问他学习一个像“拉三”一样的作品要多久。老先生回答:三四个月。因为老先生要先把乐队的部分学习了。所以说,如果弹过伴奏,那么在独奏时肯定会有很大帮助。我的学生每次和我说要去弹伴奏,我总是很支持他们。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练习,校方最后举办一个协奏曲比赛,这种模式学校应该是支持的。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重量级的比赛中有协奏曲,一定要先把协奏曲练好。许多参赛选手认为协奏曲都是决赛时需要比的东西,自己可能比不到那一环节,就会对此掉以轻心。可是如果只把精力放在前面的独奏上,一旦进入了最终比赛,这也就会因此变成一场巨大的恶梦。所以,只有准备充分了,才有好的心态去面对比赛。如果协奏曲弹得不好,弹到半决赛的时候手就会软,也就不敢往前闯了。

王:对,因为会心虚。

韦:这个现象在升学考试上也有体现。如果学生在考学的时候,奏鸣曲只练前面的部分,后面三个乐章弹不熟,那么考试的时候底气也会不足。所以无论比赛还是考学,都要准备得非常充分,甚至要有不怕评委和考官刁难的决心,从心理上要重视起来。

王: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俄罗斯纪念拉赫玛尼诺夫活动全面开花
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落幕,韩国选手再夺冠
冷门音乐系列:门德尔松小提琴与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
加速教学模式改革,上海音乐学院率先推出协奏曲课程
新加坡的交响乐团演绎《黄河钢琴协奏曲》,你打几分?
这首钢琴曲演奏的太美了,忍不住分享给大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