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为基本法》的艰难诞生过程:从第一稿到第九稿


导语:

从1995年萌芽,到1996年正式定位为“管理大纲”,于1998年3月审议通过,《华为基本法》经过九稿修改完善,最后任正非却说“基本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锁在抽屉里了”。

*作者:彭剑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董事长,《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全文1869字,阅读需要4分钟


第一稿:华为的企业价值体系框架

开始做华为的咨询时,正是其面临从机会导向转型为战略导向的关键期,我们做的最成功的是帮助其选择。战略就是一种选择。另外是以顶层设计和价值牵引帮助其建立制度,华为当时的问题不是缺制度,而是制度太多、太杂,需要简化、整合。


华为当时最缺的是一套能引领整个企业的价值体系,《华为基本法》的雏形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大纲、管理大纲。华为基本法起草初期,我们没有任何参照,包政老师提出回归到德鲁克事业理论的三个命题:

 

第一,企业要有前途定位,包含使命、愿景与目标,及实现愿景的事业。

基本法首先要回答企业的前途何在,我们要去向何处,这么多人一起要从事一项什么样的事业。

 

第二,效率问题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一个组织只有始终充满效率,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德鲁克研究的效率问题叫点效率,时间、动作,在一个点上下功夫;后来福特提出了线效率,即流水作业中上下工序的节拍效率;现在流行的是系统效率、决策效率、整体效率。


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

首先是决策,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其次是组织,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不好,那肯定没有效率;

第三是内部产业链的形成,企业壮大以后,容易产销脱节,内部运营体系、前台后台脱节,影响效率内部价值链的运营与协同;

最后,是制度与流程。

 

第三,华为是一个知识型企业,除了效率,还要关注企业活力。

企业活力来自于员工的成就感。人力资源管理要让员工产生成就感,要回答人在组织中是什么地位,用人理念是什么,如何优先发展人力资本,如何让人有价值、有乐趣地工作。

 

这就是基本法的第一稿,是包老师写出来的,三个命题涉及企业的前途、运营体系、人力资源管理。


这些命题在当今不足为奇,但在90年代是领先的,任正非看到后认为这正是他当时思考的问题。但也有人质疑,认为没有体现华为特点,需要改。接手修改的是黄卫伟老师。


更接地气的第二稿

90年代,美国企业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三个命题:

第一,企业过去成功靠什么;

第二,过去成功的要素哪些能够持续帮助企业成功,哪些成为了障碍;

第三,面向未来,企业成功靠什么。


这三个命题更接地气,紧贴企业成长发展史,对第一稿进行了修正与辅助。



 

华为基本法回应了这三个命题:

首先,对华为过去成功的经验系统总结、提炼、深化,企业文化是基于以往经验的继承;

第二,基本法不仅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跨越成功的陷阱,更需要自我批判。所以基本法不是只靠几个教授来写,而是要实现企业家和高管的自我超越、自我批判;

第三,基本法要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系统思考,是面向未来的成功之道,发展之道。


基本法的三个命题贯穿着结构化思维。这一稿出来,普遍觉得与华为更为贴近。但又有质疑,认为缺乏高度,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美国考察激发的第三稿

又陷入了瓶颈,必须得海外取经了。任正非带我们到了美国考查,与IBM结成了战略伙伴关系。


作为制造企业,要想超越,有四点很重要:

第一,保持技术领先,没有技术领先就没有产品领先。要做到这点,每年的研发投入不能低于10%。

第二,服务是一个企业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只懂得做产品,不懂把服务也作为一个企业盈利模式来做。

第三,建立客户导向性的营销和研发体系。不是官僚化、形式化,而是以客户为导向。

第四,企业要在核心产品上聚焦,做到足够规模,这样才会有话语权、有规模优势。

 

这四点对华为的启示:首要的就是技术要领先,每年有10%的研发投入;第二,人力资本要领先;第三,要搞服务;第四,要做组织变革,建立面向客户的组织体系。


现在看来,这些要素奠定了华为当前地位的基础。


华为基本法第三稿的核心就是解决组织和人的矛盾,是达成共识、培育领导力。基本法不再是虚的,而要落实在研发、营销、组织、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策略上。


第九稿后,基本法可以锁到抽屉里了

第三稿交后,专家组就完成了使命。接下来的四到九稿,全是任正非与华为高管逐条商讨,专家组负责修改完成的。


第九稿出来后,任正非说:基本法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可以锁在抽屉里了,过程比结构重要;在讨论、修改的过程中,基本法的思路已经融入到所有高管的思想里了。


所以,基本法对华为的贡献:

第一,帮助企业家完成了系统思考;

第二,帮助华为建构顶层设计,成功从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

第三,解决了企业成长的动力机制问题,凝聚企业利益共同体。


其实,一个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从2005年对基本法的修订,到2010年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价值观的提出,到2012年形成三大管理纲要,使“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理念落地,到2015年的全面推行。可以看到,华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并不只是依靠基本法,但基本法起到了关键作用。


华为的价值观不只写在纸上,

更体现在组织能力与组织运作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变革架构师任正非
包政先生口述《华为基本法》出台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华为内训》阅读笔记系列(2)
任正非的杀手锏
存在与悖论——华为企业文化冷思考
【听华为】高管行为准则丨一起读《华为基本法》第54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