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散文||难忘在生产队劳动的岁月

文/张天科

七九年七月,我十七岁参加高考落榜,从学校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直到83年地分到户,一共在农村劳动生活了四年多的时间。可以说,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记得当时毕业正值“三夏大忙”季节,生产队刚刚收割拉运完麦子,还要打碾麦子,摞麦草垛。

打碾麦子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工作,社员们早上6、7点就起来“摊场”,经过太阳爆晒几个小时,11点多开始用拖拉机拖着石碌碡碾场,12点多“翻场”,再二次“碾场”,下午二三点再“起场”,男女老少齐上阵,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奋战,精壮劳力把碾过的麦杆集中起来摞成一层一层长长的椭圆型的麦草垛;剩下的小麦和麦壳推成一个又一个大堆,等晚上起风了男劳力集中起来,分成几摊,扬场的扬场,扫麦壳扫麦壳,装麦袋子的装袋子,直到晚上9、10点才能收拾完。在大太阳晒上一天,头昏脑胀。一天活下来,劲疲力尽,浑身都不舒服,倒头便睡。就这样,一个月下来,我变的又黑又瘦。

三夏忙完了收割小麦,还有夏播。主要是点播玉米,一般是在川道地种。那时的生产队是人扶犁套着牲口在前边豁沟,社员在后面点播玉米。我的主要任务是在前面牵好牲口,男把式们在后面掌犁,女社员在后面播种,完了再套上牲口拉着耱耙整个过一遍。大约过上一个多礼拜,“蕃麦苗”就长出来了,半个月开始“间苗,”就是一窝几棵苗,把弱苗拔掉,只留一棵壮实的。然后一个月过后锄地松苗,三伏大热天,男女老少一人一行住前锄,算锄算拨草,累了在中途休息一下,接着往前锄。自己一个毛头小伙,和那些精壮劳力相比,身单力薄,不一会便汗流侠背,落在了后边,眼看着别人已到了地头,而自己还有很长的距离才能赶上……

最吃力的要数玉米长到膝盖高时的“搂玉米”,就是给玉米苗施肥夹行了。先把尿素肥料点到玉米苗下边,再用锄蹶一锄一锄地把两边的土往中间搂,一个人一天要搂半亩多玉米,腰酸腿困,浑身困乏无力,豆大的汗滴不停地往下落,当个农民真是够辛苦的!

玉米是耐水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至少要浇三遍大水,后期还要施一遍追肥,才能长出丰顾的玉米棒子,到了九十月间玉米成熟,社员们掰得掰,背得背,拉得拉,剥得剥,直到金灿灿的包谷挂着生产队院子的横梁上,墙上,才算收获完毕。

十月初又该犁地了种麦子了。那时种麦子没有播种机,主要是牲口拉犁铧种麦子。生产队在种麦子时,以一个犁铧为一组,每组有3~5个人,一个负责犁地、一个撒种子,有时还有一个撒化肥的、一个散粪、一个牵牲口。种麦子先从坡塬地开始,一层一层地从下往上种,塬上种完再折返回川道,播种过程中,牲口要快的话,一天能种三亩地儿。那时的天气好像比现在冷,一大早去种麦的时候,老农都穿着邦邦棉袄,牲口呼出的气都是凉的。

在生产队劳动,经常要干的活就是犁地、种地,所以,要扎根农村,当一个合格的农民,必须学会犁地。看着那些“老把式”嘴里抽着用纸卷着的旱烟,一手扶着犁铧,嘴里吆喝着牲口,悠然自得犁地的时候,真的让人羡慕。他们把每一犁铧都犁得很直,从边上看是一条直线,一米宽要犁几犁铧,都有哈数,不能多也不能少,这就要看扶犁人的经验和功夫了。我第一次学犁地时,总想追求完美,浑身拿着劲,把腰杆挺直,两臂挟紧,两手把犁紧握端平,但还是掌握不了平衡,地犁的深浅不一,手按犁头不是轻了就是重了,稍不注意,就把手给噌破了皮,一天下来,全身都痛。后来,经过我一年多观察、学习、试手,在参加生产劳动的第二个年头,就正式开始扶犁种地了。每当看到自己种的麦子出苗后,一行行整齐而匀称的麦苗,心里也多少有点成就感。

到了冬天,生产队的人也不能闲着,主要任务是给庄稼地里拉粪、散粪。当时,我们住在半坡上,队长会安排一男一女俩个人用架子车往下面川道地拉粪,一个来回得一个多小时,厉害的一天要拉八回粪,一般不行也得拉六回粪,坡塬的地主要靠人驾着牲口拉,一天下来社员们个个累的死水汗流。“散粪”相对轻松一些,就是把拉到地里的大粪堆,用铁锨抛散在地里,作为肥料。过去的农家粪全是有机肥,不仅能肥田,还很环保,只是不多,不能完全满足农田的需要。

农村的农活都是周而复始的。春种夏收,夏种秋收,年复一年。在生产队劳动的那四年,我跟过马车和拖拉机拉运石料给队搞副业,参加过平田造地和梯田大会战,修过河堤,拉过牛粪,撒过种子,割过小麦,种过蔬菜,掰过玉米,犁过地,交过公粮,当过记工员、保管员、出纳员,代理过生产队长,农业社的所有农活都会干,也能干。

在农村四年多的劳动日子里,我的体格得到锻炼,也学会了很多农业技术知识,我的性格和意志得到了历练,更使我亲身感受和了解了农村和农民的辛苦劳作与生活的不易,这对我的人生起到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样的经历和锻炼,使我受益终身,永生难忘。

一晃几十年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农村,早已地分到户,实行单干,家里干农活的都是些老人和妇女,年轻人都到城市或外地打工挣钱。有些农田不知不觉地荒废了。农作物的增产主要靠化肥农药,有机肥用得很少。随着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发展,一些传统有效的农作物栽培技术也已失传,大队人马到地里种庄稼的情景也已不复存在,今后也许不会再出现了。

岁月如梭,逝者如斯。历史在延续,社会在进步,农业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如火如荼。现在的农村种地收获全是机械化作务,再不需要过去那种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了,农民也不用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在地里辛苦劳作了,再也不会为生计发愁了。如今,亿万农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小康水平,生活一天比一好,正在向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迈进。党和国家的政策也好,现种地不缴税反而还有各种补贴,而且有养老医疗保险,农民衣食无忧,生活的很幸福。

但我仍然怀念过去在农村劳动的日子,怀念那激情澎湃的岁月。多少个睡梦中时不时地还会出现那个年代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的场面,那是我一生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秦文学“乡愁”同题征文41】曲京溪:【三爷爷的牛和犁】(散文)
务农岁月 史钊
散文小筑 ▏忆生产队
陕西榆林 / 文占祥 【散文】/《乡村记忆片段》
【灵璧家园】俺村的庄稼地
【桃林文艺】故里旧事 ( 23 ) :生产队 ‖ 姚栓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