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沧海拾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第四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艺术——第8节 耳珰类饰物
userphoto

2023.03.26 广东

关注

(图4-23-1)

耳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耳饰,在我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与我们现在所见的耳环耳坠明显不同。其珰腰直径在0.5厘米,甚至有些超过1厘米。这得需要很大的耳洞,才能将其戴入耳垂。湖北随州擂鼓墩一号墓(曾侯乙墓),出土战国编钟上的铜人耳垂皆有穿孔,其耳洞之大,足以塞入1厘米直径的耳珰(图4-23-1)。说明汉或汉以前的耳洞直径都是比较大的。

耳珰的发展在汉代又更进一步多元化。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汉武帝平定南越,随即便开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亦促进了中原地区耳珰的发展。东汉应劭《风俗通》:“耳珠曰珰。”东汉许慎《说文》曰:“珥,瑱也。瑱,以玉充耳也。”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释首饰》:“瑱,镇也。悬当(珰)耳傍(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亦所以止听也。故里语曰,不喑不聋,不成姑公。”南朝·梁·顾野王撰《玉篇·卷一·玉部第七》:“瑱,以玉充耳也。珥,珠在耳。璫,穿耳施珠也。”汉代耳珰的各类从出土文物来看,亦是多种多样。而有些造型的耳珰,至今在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仍在使用。正如东汉末年刘熙《释名·释首饰》记载:“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於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繁钦《定情诗》曰:“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再根据《汉书·地理志》曰:“……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的记载来看,“耳中双明珠”所指的“明珠”应该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而来。因此,汉代时期耳珰的多元化发展,与平南越拓海路有关。目前所见汉代的耳珰从造型看来,最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无孔蘑菇形耳珰和有孔束腰形耳珰。

(图4-23-2)

1.金质焊珠耳珰(金质无孔蘑菇形耳珰,下同)

1956年,广西贵县(现贵港市,下同)新卖牛岭M8号东汉墓,出土一件焊珠金耳珰。长2厘米。一头大,一头小,形似腰鼓。两端均镶嵌有乳状突起,并饰一周连珠纹(图4-23-2)。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无独有偶。1982年,贵县铁路新村M3号墓亦出土一对同样造型的金饰,长2.1厘米(图4-23-3)。

(图4-23-3)

(图4-23-3)

不仅在广西地区,2016年,广州市动物园M23号东汉后期墓,亦出土2件同类金饰。2016GXDM23:062。一对,两端为半球形,中部为束腰形,为分别制作,可分离,嵌套;两端半球的边缘焊接一圈小金珠,大头一端焊珠19颗,小头一端焊珠15颗。腰身中空。经检测,这对耳珰金元素含量为80.24~89.20%,银元素含量为8~18%。同时在焊珠附近检测到汞,推测在焊接时可能用到了汞(图4-23-4上)【1】。

(图4-23-4)

这种造型的金饰为何物?又无穿孔,显然不是穿系佩戴的珠饰。而与同时期的耳珰极为相似。2006年8月,广州市南郊官洲岛花果山M1号东汉墓,出土8件乐舞俑。其中中间主位舞俑及旁边抚琴俑耳朵上亦有相同耳饰(图4-23-4下)。乐舞俑耳朵上所戴像花朵一样的耳饰,其实正是这种在一周焊接连珠的耳珰。而佩戴类似造型耳珰的陶俑,在岭南地区出土不止这一例。这也恰恰解释了这种金饰为何没有穿孔的原因了。

(图4-23-5)

除岭南地区外,湖南地区亦有出土。1977年,湖南常德县南坪公社M10号东汉后期墓,出土一件金质焊珠耳珰。内空,无穿孔。长2.5、直径最大处为1.3厘米,最小处为0.5厘米(图4-23-5左)。该墓曾被盗掘过(左侧室有一盗洞),室内器物被扰乱。后室出土9件黄金饰品,由于被扰乱,分布范围很广,几乎遍及全室(可参考墓室考古平面图)。这一组金饰虽然出土于同一墓葬的同一墓室。但因盗扰严重,散落于整个墓室【2】。

图片或博物馆展示时,将其出土金饰放在一起,并不能代表其就是一组饰物。因此,包括金质焊珠耳珰在内的这9件金饰,应该不是属于同一组饰物。然而,这9件金饰却非常有名,主要是被很多学者引用于耳珰研究。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62服饰V》中介绍汉代耳珰时提到:“也有将坠饰横系在珰腰之中的。”同时所配线描图就是以M10号墓出土9件金饰为原型(图4-23-5右)【3】。这显然是将此墓出土的这些金饰误认为是一组原配的耳饰,这会给不明真相的学者一种误解。很多后来的学者就参考了孙机先生在书中的这张图,并做进一步研究。以至于这张图片以讹传讹被广泛引用。扬之水老师在《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第60页中,引用了孙机先生的这一图片【4】。李芽老师在《中国古代首饰史1》第373~374页写道:“最精致的为湖南常德南坪汉墓(配图)所出的一组金耳饰,在穿耳的瑱上以细密的金珠装饰作花形,其下悬坠各式小金饰。”明确的认为“所出的一组金耳饰”【5】。同时李芽老师在《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中,同样引用了这件金耳珰。在第55页写到:“这类实心珰珠,即使没有穿孔,也可以将丝线束于腰部进行悬挂。”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由于左右大小不一,因重力作用,这种悬挂佩戴效果会很奇怪。古人要想穿丝线悬挂,大可直接在珰腰中间做一穿孔。同时在56页:“也有将坠饰横系于珰腰之中的。系有坠饰的耳饰实物,在朝鲜古乐浪汉墓及湖南常德南坪汉墓都有出土。”【6】这一说法与孙机先生相同,因此墓被盗扰严重,这些金饰肯定不是属于同一组饰物。所以,各位老师引用此墓出土金饰为例实为不妥。但是,在这种无孔耳珰的珰腰上,用丝线穿系珠饰后,再系于耳珰两侧悬挂于耳下的推测应该是合理的。

(图4-23-6)

1956年,广州动物园东汉墓出土一件着长袖衣陶女俑,其左右耳朵上有一金质焊珠耳珰,在其耳珰下面,还悬挂有圆形珠饰(图4-23-6)。因此,通过这件汉代的陶俑形象,可推测其当时的佩戴方式。《诸葛恪别传》:“母之於女,天下至亲。穿珥附珠,何伤於仁?”这件汉代陶俑的形象,或者就是文献所记载的“穿珥附珠”。汉代《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西京杂记》曰: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上遗合浦圆珠珥。傅玄《七谋》:“珮昆山之美玉,珥海南之明珰。”《晋令》:“士卒百工,不得服真珠珰。”合浦盛产珍珠,耳边挂着珍珠(或其它珠宝)装饰的耳珰,或许就是当时妇女的生活写照。 

(图4-23-7)

1959年,湖南长沙五一路五里牌M9号东汉早期墓,出土2件金质焊珠耳珰。M9:9,呈腰鼓形,两端突出成半球形,边缘一圈各饰珠粒纹。较小一端焊接金珠20颗;较大一端焊接金珠18颗。简报内标注每件长2.8厘米(《湖南出土金银器》内标注长为2.2厘米、较小一端直径1.1厘米,较大一端直径1.4厘米,中腰直径0.7厘米),共重11.5克(图4-23-7)【7】。

(图4-23-8)

湖南省博物馆展柜内陈设有一对金质焊珠耳珰,标牌上写着:新莽,金耳珰,1959年长沙五一路出土。而1959年五一路延长线工地考古发掘的仅一座新莽墓,并未出土金耳珰。考古报告平面图中明确标注M9号墓出土一对“金喇叭形珠”。因此,湘博所展示的应该就是M9号墓出土的这对金耳珰,应该是标牌有误(图4-23-8)。

(图4-23-9)

湖南永州博物馆收藏一对金质焊珠耳珰,博物馆标注为“西汉束腰形金鼻塞”,出土地点不详。因此没办法从考古报告查询相关资料(图4-23-9)。推测由于其出土于头部位置,考古工作人员就误以是“鼻塞”。显然博物馆标牌上写的肯定不对,这是一对耳饰。永州原名零陵,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泉陵侯国(治今永州市零陵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长沙国,始置零陵郡,隶荆州。零陵、营道、泛道、营浦、始安、洮阳、钟武七县和泉陵、都梁、夫夷、舂陵4侯国。同时也是两汉时期合浦通往长沙的必经之路。而从目前考古出土文物来看,这种金质焊珠耳珰主要出现在两广和湖南地区。再从传播路线来看,应该是由岭南向湖南地区传播。

注释:

【1】黄婷:《广州考古文物之美——汉代珠饰:耳珰》;邝桂荣:《广州考古文物之美——汉代珠饰:焊珠金饰》,广州考古、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

【2】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东汉墓》,《考古学集刊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3】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故宫出版社,2014年。

【5】李芽:《中国古代首饰史》,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

【6】李芽:《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

【7】罗张:《长沙五里牌古墓葬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03期。

2.无孔蘑菇形耳珰(耳瑱)

1987年,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M15号墓主头部左侧位置,出土一件水晶耳珰(M15:34)。呈蘑菇状,中间有一环形凹槽。高1.2、最大径1.5厘米,凹槽宽0.3、深0.2厘米(图4-23-10)。

(图4-23-10)

这是目前已知中国年代最早的一件水晶无孔蘑菇形耳珰。汉代亦有水晶材质的无孔蘑菇形耳珰,相距3000多年前凌家滩出土水晶耳珰,中间的横珰更细长。其造型与金质焊珠耳珰相同(图4-23-11)。这件水晶无孔蘑菇形耳珰,长18.7、大圆径11.5、小圆径8.2、中腰5.6毫米。从材质和制作工艺来看,可能是源自海上丝绸之路。

(图4-23-11)

胡李家墓地位于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光明行政村胡李家自然村东北的三、四级台地上。2001年10月至2004年5月,先后共发掘汉墓9座,编号为M1~M9。除了陶器和钱币外,9座墓葬共出土20件耳珰。煤精的2件;玻璃的18件,呈宝石蓝或天蓝色。其中仅M6号墓出土1件无孔蘑菇形耳珰。M6:14,制作精致。不规则圆锥形,实心,宝石蓝色;器表有金黄色附着物。长1.9厘米(图4-23-12)【1】。

(图4-23-12)

这种造型的玻璃无孔蘑菇形耳珰是同类中最常见的。除了玻璃、水晶、煤精等材质的无孔蘑菇形耳珰外,还有琥珀材质的(图4-23-13)。长21.3、直径6.5~10.8毫米,重0.73克。无孔蘑菇形耳珰的造型和佩戴方法,与金质焊珠形(腰鼓形)耳珰相似。主要佩戴方式是直接塞入耳洞内。

(图4-23-13)

1990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北医疗设备厂工地M13号西汉墓,出土1件玉质无孔耳珰。白玉、玉色纯净。两端呈大小不同半圆形,中部束腰,通体抛光,光素无纹。长2.2厘米【2】。根据《长沙发掘报告》,M217号西汉后期墓中出土了一对玉质的。玉瑱(217:26)。白色,无光泽。蕈形,一端较大,一端较小,中腰内凹。2件,大小、形状相同。长2.0,大端径1.1厘米【3】。造型与西安出土相似。这种造型的玉瑱也是无孔,但与无孔蘑菇形耳珰造型略有不同。在泰国三乔山发现的特殊水晶耳饰,其中一种是左右两端是圆球形,中间较细如现代的哑铃【4】。其造型与西安和长沙出土玉质耳珰的极为相似。

注释: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青海民和县胡李家汉墓2001年至2004年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9年第5期,15-28页。

【2】刘云辉:《陕西出土汉代玉器》,文物出版社。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7年。

【4】Bunchar Pongpanich(班查·彭帕宁):《一定要收藏的古珠·天珠珍贵图鉴》,林璟玟(译),218页。新北市:维他命文化,2013年。

3.有孔束腰形耳珰(亦可能作为珠饰)

有孔束腰形耳珰是汉代最常见的耳珰造型。中部收腰,两端呈圆形,喇叭状,通常一端大一端小;无突起,有平面亦有凹面,面中有一对穿孔,用以穿线系坠饰。主要有细和粗两种形状。但根据此类饰物考古出土的位置来看,并非都用作耳珰使用。还见于出土于墓主手腕或足处位置,因为有穿孔,可能还与其它的珠饰一起作为串饰使用。

(图4-23-14)

2001年至2004年,青海民和县胡李家9座汉墓共出土18件有孔束腰形耳珰(图4-23-14)。这9座墓葬除陶器和钱币外,出土最多的就是耳珰,共19件,其中1件为无孔蘑菇形。基本都出土在墓主头部位置,其中M2号墓,在墓主头部位置其中出土6件耳珰【1】。

(图4-23-15)

而在这18件耳珰中,有一对非常特殊,在耳珰的一端分别各带有一颗半球形珍珠。珍珠无孔,平面有镶嵌或加工痕迹,原来应该是与耳珰组合佩戴的(图4-23-15)。正如古代文献“合浦圆珠珥”、“珥海南之明珰。”记载的那样。但是从目前考古出土的相关文物来看,像这对上面配有珍珠的耳珰非常罕见。湖北秭归卜庄河古墓群考古发掘过程中,从汉代墓葬中就出土了很多这种玻璃材质的有孔束腰形耳珰(图4-23-16)。

(图4-23-16)

这种有孔束腰的耳珰是如何佩戴的呢?2008年,西安曲江新区翠竹园M1号西汉壁画墓发掘过程中。在位于东壁南部,有一贵妇人形象。站立状,拢袖,面向北。头挽三环髻,面部圆润饱满,细眉大眼,双唇红润。在其耳垂上,有一贯穿耳垂的红色耳饰,并在红色耳饰的未端各有一白色珠饰(图4-23-17)【2】。

(图4-23-17)

猜测这两颗白色珠饰应该就是珍珠。另外,1976年,在河南洛阳市烧沟村卜千秋墓中发现的壁画中,女娲的耳垂上亦有一束腰形状的红色耳饰(图4-23-18)。

(图4-23-18)

从古代玉器或青铜器上可见古人的耳洞比较大,这种耳珰就可以从小的一端插入耳洞,耳朵的肌肉会卡在耳珰中间的位置,前后就不容易掉出来。在四川成都东汉墓出土的女性陶俑上,其耳部大多都有饰物(图4-23-19)。其佩戴方式与广州出土陶俑相似,即“穿珥附珠”。而这种有孔的束腰形耳珰,更方便于珠饰的穿系。

(图4-23-19)

两广地区出土了很多有孔束腰形耳珰,材质除了常见的玻璃以外,还有玛瑙和琥珀的。据统计,广州出土的汉代琥珀耳珰共10件,西汉的3件,东汉的7件。束腰形7件,圆柱形3件。由于很多考古报告未刊登,所以其具体出土位置不详。1999年,广州越秀区内环横枝岗西汉中期墓,出土一对琥珀耳珰(99BHM10:023、043),圆柱形,一端略大一端略小,类似于木塞。(图4-23-20上)。2010年,广州荔湾区西湾路旧广州铸管厂M61号东汉墓中,出土一对琥珀耳珰(2010GXZM61:028),束腰形(图4-23-20下)【3】。两对琥珀珥珰造型明显有别。

(图4-23-20)

合浦地区亦出土不少琥珀耳珰。1990年6月,合浦县黄泥岗M1号东汉早期墓中,出土1件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惜残;1975年合浦县环城堂排M2号墓,出土2件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1颗(M2A女棺)长1.5、两端直径0.7、中腰径0.4厘米,1颗(M2B男棺)长2.1、大端直径0.9,小端直径0.8、中腰径0.5厘米。同时,堂排M3号墓出土1件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其中成对的有1992年12月,广西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M40A西汉晩期夫妻合葬墓中,出土1对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分别为横侧视图(图4-23-21:2-1)和纵侧视图(图4-23-21:2-2)。该珥珰外形为亚腰形,一端稍大,一端稍小,土黄色,穿孔,长2.7cm。【4】 1978年5月,广西合浦县北插江盐堆M1号西汉晚期汉墓,出土1对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图4-23-21:3)。1986年4月22日,合浦县风门岭10号墓出土1对琥珀有孔束腰形耳珰(图4-23-21:4)。这些出土的琥珀耳珰造型与同时期出土的玻璃、玛瑙材质的有孔束腰形耳珰一样。

(图4-23-21)

除岭南地区以外,中原地区亦出土有琥珀材质的有孔束腰形耳珰。1959年,湖南长沙五一路五里牌M9号东汉早期墓出土2件。M9:12。深褐色。一件完整,长2、上径1.05,中径0.9、下径1.4、孔径0.1厘米。另一件残断。这两件耳珰出于墓主头部位置,两件相距6厘米,很可能是耳垂上装饰的耳珰。同墓墓主人腿部还出土一枚蓝色玻璃束腰形耳珰,此件则应是腿部装饰品。1956年,长沙小林子冲电影学校M3号墓出土2件。M3:8。一件完整,长2.25、上径0.9、中径0.7、下径1.1、孔径0.2厘米,另一件破损。一件位于头端,一件位于腰部,与银手镯、琥珀珠、玻璃珠同出一处,说明此件为装饰物,并非耳珰。墓葬年代为东汉早期末至中期初【5】。湖南博物馆展厅内展示了一串汉代珠饰。标牌上:水晶玛瑙琉璃木珠串,1978年长沙杜家山出土。里面有2件琥珀材质的有孔束腰形耳珰(可能作为珠饰使用),其中1颗断为两节。可能是将琥珀误认为木质。

注释:

【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青海民和县胡李家汉墓2001年至2004年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9年第5期,15-28页。

【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1期。

【3】黄婷:《广州考古文物之美——汉代珠饰:耳珰》;邝桂荣:《广州考古文物之美——汉代珠饰:焊珠金饰》,广州考古、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号。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出土汉代珠饰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

【4】叶吉旺、李青会、刘琦:《珠光琉影——合浦出土汉代珠饰》,广西美术出版社,2020年。

【5】高至喜:《长沙汉墓出土喇叭形器研究》,《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2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浦汉墓出土绿松石珠饰及相关问题研究
咸阳马泉汉墓出土的珠宝串饰鉴赏
【史海钩沉】两件“ 镇馆之宝”发现记略
边疆考古重现古丝路上的交流传奇
中国耳饰的起源
万荣北阳汉墓出土60余件陪葬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