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我们看看60多年前,迁徙到台北的国宝瓷器吧

让我们看看60多年前,迁徙到台北的国宝瓷器吧

建盏之家2016-10-101评

中国有两座故宫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历史的一种怀念与情绪。60年前,中国内陆的那场战争使60多万件的珍宝漂洋过海到了台湾。

让我们看看60多年前,迁徙到台北的国宝瓷器吧

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白瓷婴儿枕了

北宋 西元960-1127 定窑 白瓷婴儿枕

瓷枕在唐朝时,一般可见到的有三彩、褐釉、黑釉、长沙铜官窑等釉色,而造型则有睡枕及脉枕等。到了宋朝,瓷枕造型更是多样化,特别是陪葬用者,器型增大、样式与纹饰都以含有寓意者为取。此件婴儿枕应为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活泼可爱,健康儿穿著衫裤及套上有花纹的锦缎长背心(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则素无花纹),趴在锦垫上,双脚往后交叉,一副悠哉状,令人疼爱。此枕以前、后模压製而成,再以刀剔刻脸部五官及衣著线条,使其表情更生动明确。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圆洞,这是为避免烧造时因密闭的器内,空气热涨而爆裂。釉牙白略带灰。定窑在烧造时因以煤炭为燃料,窑内为氧化燄气氛而使釉色泛黄略带灰。在器底有几处流釉现象,此即文人们所形容的「泪痕」。此件器底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西元1773年)春之御题诗款。

龙山文化 西元前2500-2000 黑陶高足盃

高24公分,口径11公分,足俓6公分

龙山文化时,发展轮製拉胚技术,可製作很薄的、甚至还可镂雕图案的陶器,又可称为「蛋壳陶」。在窑中用最后加碳或封闭空气入口等方法,让窑中产生渗碳作用而烧製出黑陶。

西汉 西元前206-西元8

黑陶茧式壶

高32公分,腹围98.8公分

黑陶,器身作蚕茧形,器外饰以多组平行线纹,行间刻有清乾隆皇帝所赋之诗文90字。器作贮酒用。

北宋 西元960-1127

汝窑 青瓷莲花式温碗

高10.4公分,口径16.2公分,足径8.0公分, 深7.6公分

此碗呈十瓣莲花式,碗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贯连,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蓝,有细开片。全器满釉,圈足内底以五支钉垫烧,支钉点极细,支钉痕胎土呈灰黄色。

新石器时代 大汶口文化 西元前4300-2500

白陶鬶

高29.5公分,高21.6公分,最寬16.9公分

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的泥土烧製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艺家,用泥土塑造一隻抽象的,引颈鸣啼的鸟儿;然而,它却是可以盛装美酒的容器。

北宋 西元960-1127

汝窑 青瓷无纹水仙盆

高6.9公分,横23公分,纵16.4公分,口径23 公分,足径19.3X12.9公分,重670 公克

椭圆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稜,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佈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稜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此种传世稀少,温润素雅的色泽,正是宋人所欲追求如雨过天青的宁静开朗的美感。

南宋 西元1127-1279

龙泉窑 青瓷凤耳瓶

高25.5公分,口径9.4公分,足径9.6公分

盘口,直颈、直腹形成二阶式的瓶身,在直颈的双侧加上双凤或双龙耳,这种造形在宋朝始有之。颈与腹成二阶段平直线,呈现的是最为平实无奇的线条,但也是最扎实稳定的组合。在颈部配上由模合成型的半身立体而华丽的双凤耳,以盘口作为视线的重点,盘口外缘略凸锐,盘面积釉厚,呈现出灵巧而丰润的盘口面,使它显出无比稳重与尊贵的格调。这种造型有各种大小不同尺寸,由宋一直到明初都陆续地烧造著,唯以宋朝在造型与釉色最为精美。

南宋 西元1127-1279

官窑 青瓷葵花式洗

高9.3公分,径16X16.9公分,重1069公克

本件粧奁盒,一向称为「洗」,全器六瓣葵花式,自壁至顶面皆曲突有致,顶面依瓣稜浮雕出凹弧壁深斜入中心的小圆底,有如一朵伸展的花朵。粉青的厚釉,色泽温润匀淨,积釉处色碧,釉薄处略呈粉褐色;开片稀疏而长,色浅淡。壁牆落地为足圈,足缘呈暗褐色。

元 西元1279-1368

钧窑 天青釉紫斑如意 枕

高13.4公分,面最长30.8公分,面最宽19.7公分,底最长28公分,底最宽19公分

枕形作如意状。周壁前低后高,枕面中心略凹,平底,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製诗,从诗末丙申年署款,得知诗作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两侧周壁各有一葫芦形开孔,器内中空,胎骨厚重。全器罩施天蓝色浓釉,施釉至枕身底部,近底处积垂厚釉。枕面周边釉薄处出现一周褐色边,器面开大纹片,天蓝底釉上并且浮现由铜红元素所构成的紫红色彩斑,图案自然成趣,不禁令人对釉彩的变化感到惊奇。枕身周壁椶眼十分明显,露胎处皆呈褐色。如意形枕在宋朝时已经出现,有三彩及白地刻花等作品传世,乾隆皇帝赏鑑此枕时也以为「是枕犹北宋」,并且大有睹物思古的想法。然而,比对传世所见如意形枕,发现「天蓝紫斑如意枕」成形的线条较宋代作品更为简洁、利落,其刻意突出枕面尖端的作法,也让如意形枕纵向加长、横向缩短,似有往正方形发展的趋势。而此或是元代如意枕有别于宋代的作法。

元 西元1279-1368

哥窑 青瓷高足碗 二件

高10.4公分,口径13公分,足径4.1公分

高圈足碗,碗体宽广,撇口、弧形壁;圈足瘦高,上窄下宽。全器施米色青釉,表层泛灰白,釉面满佈清晰的开片;黑色线纹间浅褐细线,具传世哥窑所谓「金丝铁线」的釉色特徵。口缘釉薄呈黯褐色。高足裡釉色稍青,製作的轮痕明显。足缘平削无釉,剥落处露灰黑胎。 「哥窑」是一种淡色青瓷,开片多而细碎,有「碎器」之称,一般认为是仿官窑系列的作品,也可能出自龙泉窑。不过直到元末才有文献纪录这个窑名,可能是其盛行期。 高足杯、碗大量出现于元代﹐足瘦高﹐宜于擎拿;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书有诗句,暗示其为酒器的用途。从版画看来,高足碗类型的器皿也是桌上盛放果子、馒头等的容器;有的捧果子的侍者手上所执容器也作高足碗式。元代墓葬或窖藏所出土的高足碗数量甚多﹐而这件具宋代传统的的官窑或龙泉窑系列釉色的青瓷,竟也烧成马上民族习用的器形﹐正可见外来用器习惯在元代统治期间已快速的风行各地﹐并影响而成为后来明代官窑瓷器中一种重要的造形。

明永乐 西元1403-1424

青花人物纹扁壶

高29.7公分,口径3.6公分,足长12.0公分,足宽8.0公分

小圆口,细直颈,溜肩,扁圆腹,椭圆足,平底微凹,颈附双如意弓形耳。颈画蕉叶纹一周,上下加饰青线七道,肩及底边各画仰覆莲瓣纹一周,腹部主纹则绘山水园景,一面三人,一面二人,各持乐器,歌舞其间;乐人面貌、服饰皆异族相。青花浓重,多处带褐绿及铁褐疵斑,斑处微下陷。白釉泛青,耳边聚釉处则显湖绿色。胎骨匀轻,质坚细腻,胎釉一线呈浅橘色。 扁壶又称抱月瓶,其型制仿自中东,但装饰纹却为中国式样,山水风景画的绘法为传统水墨形式,只是人物为外邦异族。明代永乐开始,青花瓷器装饰摆脱了元代繁複细密手法,注重留白的视觉效果,白地青花更显其清丽风格,世称明代官窑「永乐人少」,此为永乐官窑中无论釉色、绘画都极为精妙的一幅山水人物图画。

明 西元1368-1644

娇黄锥拱兽面纹鼎 「周丹泉造」款

高16.8公分,口径13.3公分

圆鼎式炉身,口沿饰双立耳,底接管状三足,足壁饰泥条。通体罩施娇黄色釉,釉质透亮,侧视微现五彩光泽。炉身前后两面划兽面纹,间饰以金钱纹和朵花,底刻「周丹泉造」四字楷款,为本院典藏唯一刻有周丹泉款识的作品。周丹泉活跃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善仿古瓷,能以奇木造器,同时匠心独具也能叠石造园。据说嘉靖末年,周丹泉曾仿作一件定窑鼎炉,引起收藏界的骚动。据《韵石斋笔谈》的记载,仿造之前,周丹泉先「以手度者再」,再以「片楮」摹花纹,烧造出来的成品竟与原作无纤毫差别。让藏家唐鹤徵叹服之馀,以「四十金」作为代价,买下伪作,作为收藏的「副本」。足见周丹泉技妙入神及其影响的层面。

清康熙 西元1662-1722

红釉尊

高25.6公分,口径7.3公分,足径11.1公分

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奉派前往景德镇御窑厂管理烧造事宜,生产的瓷器中有一种遥仿自宣德的红釉器,色泽鲜豔,特别引人注目。因是郎廷极监造之下的产物,所以称为「郎窑红」。此瓶形制和观音手持之淨瓶相似,故又有观音尊之称。瓶口不规则的脱釉,则是郎窑红作品的典型风格。

明宣德 西元1426-1435

宝石红釉僧帽壶

通盖高19.2公分,口径长16.1公分,口径宽11.2公分,足径7.6公分,深16.6公分,重880公克

壶口沿呈三阶渐高边,形似僧伽帽,故名。尖流,扁把,把两端刻如意形饰,一端贴于腹间,一端贴于帽沿并有突棱竖起与口沿平立。直颈,硕腹,圈足,附宝珠钮盖,盖面三层呈伞状,一边有繫孔,一边凸出与流口密合。器外通体施红釉,釉色鲜红并带类似橘皮上的针孔气泡眼,口、足、帽沿边等出筋处,呈现白边,内部及底白釉泛青。胎骨匀细,圈足露胎,细腻洁白,间带铁质斑点。器无款,底刻乾隆御製诗:「宣德年中製,大和斋裡藏。抚摩钦手泽,吟咏识心伤。润透硃砂釉,盛宜沆瀣浆。如云僧帽式,真幻定谁常。」「乾隆乙未仲春御题」钤印二:「古香」「太璞」。另僧帽壶座上亦刻有「雍邸清玩」款识,可见其受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赏爱。宣德宝石红为世所称,口、足或转折棱边常见留一道「灯草边」白边,为红釉普见现象。宝石红僧帽壶,深受清宫帝后喜爱,清佚名画「胤禛妃行乐图」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柜格上即置有宝石红僧帽壶,与其他青铜器、汝官窑等器陈列一起,其珍贵可想而知。

明成化 西元1465-1487

成化 斗彩鸡缸杯

高4公分,口径8.3公分,足径3.7 公分

此器作侈口,浅弧形壁,浅圈足,器表彩绘两组子母鸡图。图中公鸡、母鸡率领小鸡觅食于野地,母鸡低头欲啄虫,小鸡展翅雀跃,即使在细小如斯的画面中,依然令人感受到温馨可爱的情境。又,画中的牡丹、兰草与湖石恰如其分的隔开两组图案,杯内纯白无纹饰,底以青花书「大明成化年製」六字楷款,款识之外并加画双方圈。此足以传达天伦和乐的子母鸡图,或因帝王的喜爱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故至晚明无不以为「成窑鸡缸杯,为酒器之最」。以及明神宗万曆皇帝桌上之成化鸡杯「值钱十万」之说,遂不迳而走。

清雍正 西元1723-1735

珐琅彩青山地把壶

高9.2公分,口径7.5公分,足径7.3公分

宽圆直口,壶身较低呈短圆身,曲把,管形流,平底凹足,带平顶宝珠形盖,纽侧一气孔。壶腹部两面开光,各画不同的蓝料山水图画。一面有墨书题「树接南山近」,下描红「山高」一印。另一面题「烟含北诸遥」,下亦有红料描绘「水长」一印。隙地及盖面彩绘四季花卉纹的锦地花纹饰。胎薄透光,质地细腻,山水画工精美,釉彩富丽脱俗。壶底蓝料书「雍正年製」二行四字仿宋体款字,外加双方框。雍正御用茶壶,喜爱简约大方造型,此类壶身较短,壶口略大的茶壶为雍正时期仿宜兴壶形制而作,单色釉如霁青、茶叶末珐琅彩瓷茶壶,均为相同造型。本件在道光十五年《珐琅、玻璃、宜兴、磁胎陈设档案》内名为「雍正 磁胎画珐琅青山水白地茶壶,一件」。

清雍正 西元1723-1735

珐琅彩瓷青山水碗

高 6.9公分,口径 14.9公分,足径14.6公分

相较于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雍正官窑的作品,逐渐往视器面如同画面的方向发展,此时彩色底釉渐为白釉所取代,画珐琅人彷彿在素白的纸或绢上作画,无论是由宫廷画家亲自执笔画图,或者只是提供画稿让画匠来依稿绘製,在追模文人书画雅趣的诉求下,珐琅彩瓷的图绘愈发精緻细腻,完全以比照院画水平为能事。此品侈口窄唇,弧形深壁,矮圈足。薄胎白釉,弧形碗壁一面彩画蓝料山水,画中山崖石壁上由细笔描绘出来的线条,为表现阴阳向背所晕染出来浓淡色泽,与凝聚于山头的苔点,以及溪旁的林树、舟诸、茅屋等无不精细入微,大有提供观赏游览之功能。另一面以墨书题写:「一江绿水浮岚影,两岸青山夹翠涛」,题句前后并以红料描画「寿如」、「山高」、「水长」三印。底素白,中心以蓝料书「雍正年製」,四字宋体款。

清乾隆 西元1736-1795

粉彩开光花鸟双连瓶

高20公分,最宽8.2公分,口径4.2公分,底径5.9X2.8公分

瓶作扁圆形,为凸显别出新裁的造型,两隻扁圆瓶以前后错开但腹部相连的形制出现。口作唇边向内敛收,短颈、长方形矮足,胎骨厚重,瓶面满饰蓝、紫锦地图案,锦地之上再彩画各式缠枝花卉。双连瓶腹部中心两面开光,分画梅花、喜鹊及水仙、鹌鹑,由于两器相连,故前后两面的开光,皆因交错之故而各出现圆形与半圆形的作法,此变化亦与蓝、紫两色釉彩的交叉出现共同形成有趣的对应与变化。器内及底皆施湖绿色釉,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双连瓶的形制,已见于乾隆之前的官窑和民窑。乾隆官窑为表现其卓越的承造能力,故于前人的基础上无不儘力烧造「双管瓶」、「三级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时足以展现技术与想像的瓶式。

清乾隆 西元1736-1795

茶叶末六联瓶

高24.2公分

此品造形奇特,分别由五隻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环绕著中央的主瓶,共同构成一件独立完整的作品。其实经由透视,得知瓶肩以下六瓶的器身彼此相连,肩部以上的细长颈则隻隻分开。特别是周边的五管长度齐平,而中间的主瓶长度稍长,正好强调它是由六隻瓶子所组成的一件作品。瓶颈的外壁各出现一周细稜,器身无纹,表面罩施茶叶末釉,浓釉积聚处颜色较深,釉薄处呈现黄绿的色泽,底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传世的雍正官窑已经出现像双连瓶、四连罐等由多件瓶子共同组合完成的作品,至乾隆时期,御窑厂再加以发挥,尽力烧造「双管瓶」、「三级瓶」、「四喜瓶」、「五岳瓶」、「六孔瓶」和「七孔花插」等同时融合技术与想像为一器的新瓶式。透视六连瓶的构造,发现其组合相当别緻。即六联瓶中间的主瓶瓶身从上而下分别开挖出五个穿孔,每一个穿孔又各与周边环绕的五瓶相通。因此,六联瓶虽然由六隻瓶子所组成,其实瓶身却彼此相连、互通。最难得的是周边的五隻瓶子,大小近乎相等,于黏贴过程又必须对准主瓶的穿孔,由此可见乾隆官窑悉心照顾细节的特色。

清乾隆 西元1736-1795

粉红锦地番莲碗

高7.6公分,口径15.9公分,足径6.9公分

此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外壁施浅粉红色底釉,其上再锥划蔓草及回纹。粉红釉彩之上,又以各色彩料画出缠枝番莲花,近口缘加饰一圈蓝料回纹,碗心彩画秋葵花一簇,器底以蓝料书「乾隆年製」四字楷款。整件作品壁薄如纸,繁花似锦,敷彩淡雅,线条清晰,不失为乾隆官窑的代表作。乾隆官窑善于製作繁密的瓷绘,如「粉彩花卉瓶」已极致地表现出琳琅满目的花朵。相较于「粉彩花卉瓶」,此件作品似乎更为考究,浅粉红底釉远看似一层薄的素色底釉,近观才发现釉面已先以针状工具逐次剔除底釉,营造出锦地纹。再于织锦的底纹上彩画各种花卉,表现出锦上添花的多层次装饰风格。依据造办处档案的记载,御窑厂曾烧造绿地、黄地、白地、红地、月白地「锦上添花」的瓷胎珐琅,此此可见锦上添花纹饰流行于乾隆朝的情形。

清乾隆 西元1736-1795

黄釉粉彩八卦如意转心套瓶

高19.5公分,口径6.1公分,足径6.8公分

此件作品在器型上,同时汇集套瓶、转心和交泰的技法,在纹饰上,则融合雕镂与锦地纹于一器。整支瓶子的结构相当複杂,外瓶能拆解成颈和身两个部分,而内瓶上部与颈相连,下底则运用卡榫组合的方式和外瓶的内底套接,如此才能形成转动瓶颈即能转动内瓶的功能。特别是,瓶身中央上下交错并且实际切开的如意云纹,其看似分离却又彼此相连的关系,正式交泰瓶的精神所在,具有上下交通、国泰民安的含义。

清嘉庆 西元1796-1820

红地描金万福纹盖罐

通盖高16.5公分 口径6.7公分 足径6.7公分

这件可能用来装茶叶的盖罐,可真是富丽堂皇,红色的地子上由上到下,都描上满满的金彩。盖身纹饰还象徵「万福连连」,你联想到了吗?规整的蕃莲花以卷草的枝叶相连结,「万」字符号与莲花中心的「福」字,代表「万福」,莲花谐音「莲」,而缠枝莲又可寓意「连绵不断」,你说这是不是件吉祥满贯的茶叶罐?使用起来应当会更顺手吧!

清光绪 西元1875-1908

绿地鱼龙图花式瓶

高51.6公分 ,口径28.6X25公分 ,宽33.5X26公分

相信大家看到这件大瓶,一定眼睛为之一亮吧!高又厚的大瓶,却有个阿娜的八瓣花形身躯,上头还满佈鲜豔的黄绿色釉,是不是相当具有现代感?器身两侧贴塑兽耳衔环,腹部前后有菱花式开光,框栏裡浮雕鱼龙图,五爪龙遨游彩云间,鲤鱼从波涛中跃出,带鱼跃龙门、出人头地的吉祥意义。

清同治 西元1862-1873

粉彩紫地花鸟文盖盒

高19.5公分,口径29.5公分

清晚期在内廷长期掌政的慈喜太后,大家都听说过她奢华享受或是喜爱翡翠的故事,不过你可能不知道,以「大雅斋」为记的艳丽瓷器,为供其御用所造。这些「大雅斋」款的作品,虽然是承继了盛清时期珐琅彩的用色,但是在色彩的配置上,更出新意。例如,在过去紫色通常用来描绘图案,未见用来作为地色,但此件紫地粉彩花鸟盒,大胆地以紫色为背景,搭配红花绿叶,色彩鲜明抢眼。是不是和慈喜太后喜好奢华的风尚相合呢?

海运:中鼎轮、海沪轮、昆仑舰在64天的时间里,从南京共运出分属六个机构的文物和档案5522箱,其中故宫博物院2972箱、中博筹备处852箱、中央图书馆644箱、中研院史语所976箱、北平图书馆18箱以及外交部60箱。数量虽远不及抗战期间南迁的文物,却占到了当时全国精华文物中的95%。台北故宫博物院,便是在这批文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另外,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政府从1948年6月到1951年7月,将其在中国境内疯狂掠夺的部分珍贵文物分装109箱,分7批陆续归还中国。第一批4箱已由昆仑舰运至台湾,其余105箱则从日本直接运往高雄港,再转运台中糖厂。

如此算来,除张大千62幅敦煌临摹壁画和16幅私藏古画外,直接间接运往台湾的珍贵文物一共有5606箱。这5606箱文物中,属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中央图书馆的,都相继归还,河南博物馆的文物送到了台湾国立历史文物美术馆,即后来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剩下的3879箱25万多件文物属中博筹备处和故宫所有。1965年8月,中博筹备处和故宫合并,1965年12月,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历经颠沛流离的国宝们,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居所。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瓷器——乾隆
故宫瓷器
中华瓷纹饰—— 岁寒三友纹
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有哪些陶瓷“硬货”
极品中国古玩艺术
价值连城的故宫文物——明清珐琅工艺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