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散之字好在哪?先看看他是怎么学书法的!

林散之,世人认为20世纪最杰出书家之一,以诗、书、画“三痴”名世,以“散草”卓然而立于书坛。他善持长锋羊毫,出碑入帖,千锤百炼,终以苍劲老辣的线条,虚阔空灵的分布,苍茫氤氲的视效自立一格。他引画法于书法,在书法实践中对于笔法与墨法的阐扬不遗余力,居功甚伟,造就了草书发展史灿烂一环。其艺精,其格高,其名盛,其人雅,故他在书法市场上的表现亦不俗,随着人们对其书法艺术价值的发掘及艺术认同感的增强,他的艺术市场表现当有望持续刷新。

林散之1898年出生于书香门庭,三岁即能认字数百,六岁入私塾读完《三字经》、《大学》、《中庸》,七岁习大字《麻姑仙坛记》、小字《十三行》,十岁为乡里书写春联,“端庄有楷法”,喜获赞誉。十一岁能作文赋诗。少年时期即得到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事关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是他艺术创造产生的文化根源。

他一生于诗苦苦追求,收获颇丰,有数千首。他晚年自言“诗第一、画其次、书又次之”,书墓碑时亦只题“诗人林散之”。艺术门类本体虽不一,但都殊途同归于中国文化要义。况且各艺术门类之间也可借鉴、生发,林散之对书法笔法和墨法的发展即来自绘画的启发。恰如其师张粟庵先生谆谆教导之“学者于三十外,诗文书艺,皆宜明其途径,若驰骛浮名,害人不浅,一再延稽,不可救药……”这为他攀上艺术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罢唐诗摹晋帖,不知月已上纱窗”,林散之走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路子。十六岁开始从范培开学书,双钩悬腕,步趋八法,规模晋唐。后又从师同乡张粟庵,1926年已经名满皖东。此年始与黄宾虹通信,两年后,又得粟庵先生引见,负笈沪上,求学于黄宾虹。三年后艺事大进,黄宾虹对其十分器重,曾向刘海粟介绍说:“传人惟林散之”。他还具名代订“林散之书画润格”,此事广为延誉。

林散之求学于黄宾虹,是其艺术道路上关键的一步。林散之示其书画,黄宾虹观后说:“君之书画,略具才气,不入时畦,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无……”

黄深谙画法同书法,用墨与用笔之道:“善用笔者,当知如金之重而取其柔,如铁之重而取其修。如山岳江河,无轻松之意,笔乃沉着;沉着之后轻松,犹扛鼎者之举重若轻也。否则如狂飙吹落叶,安得有气?”黄宾虹棒喝之语对于林散之来说无异于醍醐灌顶。后来林散之在笔法上狠下功夫,锻造出了苍茫雄劲的线条,是深深获益于黄宾虹的。不仅如此,黄宾虹嘱其师法造化,对文化背景深度追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934年,林散之遂携作孤身万里游。养胸中丘壑,打奇峰草稿,炼才子肝胆,谱秀口诗篇。收获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首,漫游小记五万言。此行对林散之的艺术人生有重大影响。

林散之早年从范培开、张粟庵学书习文,“十六岁从乡贤范培开先生学书,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后从含山张粟庵学诗古文辞,先生学贯古今,藏书甚富,与当代马通伯、姚仲实、陈澹然诸先生游,书学晋唐,于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至”。故朱仁夫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中认为“米芾书空灵处本于褚,林书空灵处又本于褚米,根羲献,林用褚米,萧散恬淡,中宫凝聚,散而不送,曲尽意态”。

安吴(包世臣)是碑学大师,悬腕双钩,下笔逆势,主张笔锋平铺纸上,万毫齐力,这是林散之后来着力打造线条之美的先决条件之一。后遇黄宾虹,更加着力于此。引画法入书法 ,开始了其对书法的伟大创造。林散之自言:“余初习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入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经过不断学习,“从范先生一变,从张先生一变,从黄先生一变”。六十岁以后习草,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其昌、祝允明为宾。不离帖学之宗,终成独特面目。

由唐始,上追汉魏,转而再入唐、入宋,直至元明清,通研历代名家书迹,礼器、张迁、孔庙、曹全,张孟龙、贾使君、颜平原、李北海、米元章、王觉斯等大量碑帖,六十岁以后始习草书,功底之厚可想而知。

林散之注重用墨,师法黄宾虹用墨七种,积、宿、焦、破、浓、淡、渴,学知白守黑、计白当黑之理,消解黑白实虚界限,融会诸元素,加之以强健腕力,遂成渴中有燥、渴中有润、苍茫淋漓、造化虚灵的神奇效果,赋予书法线条以丰富华彩的生命。林散之草书也呈现出天真烂漫、满纸云烟、虚灵剔透、亦古亦今、纵横摇曳的独特面目。

有人说,林散之先生的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渗透着中国“天人和一”、“阴阳蜕变”、“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林散之草书,如日月之运行,春秋之转换,洒之自然,势不可挡,不经意间已成万千气象。纵涂横抹,皆成佳趣,曲处还直,方中觉圆,似柔且刚,远观之恰如仙子临风,近品来硬如曲铁,具有很高的意境。

这一切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林散之是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集大成者,堪称诗书画三绝,墨色燥润枯湿合宜,精、气、神、骨、筋、血、肉、形、质、格高度统一,达到极高的美学境界,以清高卓越的书卷气,奠定其“当代草圣”的大师地位。

林散之的草书得到日本书家的青睐。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来到中国。团长、日本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看到一幅中国当代的草书作品后,本来狂放的他顿时恭恭敬敬地题上“草圣遗法在此翁”作为留念。林散之遂有草圣之名。

赵朴初、启功等先生也多有誉词,赵朴初诗评:“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矜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启功为之跋文曰:“散翁先生书学,服膺其乡贤包慎伯之说,深入汉魏而放笔为草,沉着痛快。尝获观临池,悬肘回腕,撮指执管,纵横上下,无不如意。窃效为之不能成字。而先生笔底龙蛇,枯润相发。回视包慎伯翁专依湿笔淡墨,余沈滃然,以济其笔力所不到者,其得失自见。王荆公诗云,莫道今人不如古,信为知言。”

林散之对自己也十分自信:“我作品能站两三百年,心中有数,看看内容,看看力量,非是自夸。”林散之逝世后,赵朴初撰挽联曰:“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林散之现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91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上不准出境者”之列,其书作受到海内外典藏界的格外青睐

林散之艺术水平高,其对书法艺术贡献甚巨,得到海内外广为赞誉。并且林散之一生跌宕,出生即半耳聋,后作万里之游,惊险连连。72岁时再起波澜,严重烫伤,失去二指。人生九十余春秋却三次遭受羁押。不平遭遇,炼就了才子肝胆。他诗书饱学,深悟艺术真谛;他特立独行,锐意于创新;淡泊达观,“于今解得玄机秘,笑把浮名让世人”,故诗书格调高雅;他勇敢自信,为艺嘎嘎独造,“文字君能古,琴书我亦仙。疏狂同一醉,应不笑同年”。

1979年任南京书画院首任院长。他还担任过江浦县农田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南京政协副主席。在分管农田水利的副县长时,整日忙于修堤治水,与广大民众生活在一起。林散之为人为艺纯洁高尚,情感真挚,故其书法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受到欢迎。

在进入艺术市场的书画家主体当中,林散之是艺术家属性比较纯粹的一个。在这样的艺术家当中,其书法处在艺术市场第一层次,且呈上升趋势。在近五年各地拍卖会上,上拍近2000件书画作品,成交拍品1100多件,成交比率57%。其中书法作品占据大部分。57%的成交比率与同时期的大家略有参差,低于吴昌硕、沈尹默64%,而高于吴玉如、沙孟海等的51%。不考虑作品赝伪等其他状况,在当时大家当中,林散之作品成交比居中。其师黄宾虹的成交比也不过是58%。

微信公众号书法临帖帮

下字帖 | 看视频 | 学知识 | 精临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林散之书法精神
陈克年:想到林散之!
他是书坛“大器晚成”的典型 ,其 作品原则上不准出境者
独夫时评 | 林散之——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林散之书画欣赏
一代书法大师、当代草圣--林散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