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坛“南沈北于”名号不是随便就得到的,沈尹默值得今人借鉴!
艺术鉴藏2017-03-22阅读原文

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

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沈氏29岁之前的学书经历是:

“十五岁以后,已能为人书扇,父亲又教我学篆书,用邓石如所写西铭为模范,但没能够写成功。二十岁后,在西安,与蔡师愚相识,他大事宣传包安吾学说;又遇王愚生(指王世鏜),他以一本《爨龙颜碑》相赠,没好好去学;又遇到仇涞之先生,爱其字流利生动,往往用长颖羊毫仿为之,二十五岁以前皆作此体。”

而且那时沈尹默那时已经在写碑了,先取法邓石如,再师包世臣法去摸索书法。写得不好原因,尚难定论。但至少“其俗在骨”指的是早期的沈氏书法。那后来怎么样呢?他到北大指教后,“改写北碑,遍临各种,力求画平竖直,一直不断写到1930年”。另外在《自习的回忆》里则有更加详尽的记述:

“1913年到了北京,始一意临学北碑,从《龙门二十品》入手,而《爨宝子》、《爨龙颜》、《郑文公》、《刁遵》、《崔敬邕》等,尤其爱写《张猛龙碑》,但着意于画平竖直,遂取《大代华岳庙碑》,刻意临摹,每作一横,辄屏气为之,横成始敢畅意呼吸,继续行之,几达三四年之久。嗣后得元魏新出土碑碣,如《元显隽》、《元彦》诸志,都所爱临。《敬使君》、《苏孝慈》则在陕南时即临写过,但不专耳。在这期间,除写信外,不常以行书应人请求,多半是写正书,这是为得要彻底刷干净以前行草所沾染上的俗气的缘故。”

这段话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明确指出“其俗在骨”是“以前行草所沾染上的俗气的缘故”;二是为了医“其俗在骨”,花了十七八年时间专攻北碑,觉得自己“腕下有力”,再开始写行草;三是他在陕南老家已开始写北碑,“但不专”。这些自述,告诉后人沈尹默学书伊始,也是受时代影响,由北碑入手。学不专,得俗气,再用北碑救治。时间长达十数年,毅力超人。后来,沈尹默的书法转到“二王”上,“从米南宫经过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怀仁等,上溯二王”,“遍临褚遂良各碑,始识得唐代规模。这是重新改学后,获得第一步的成绩”。是什么原因让沈尹默在中年后转到二王上来,他自己没有明确说明。但从中年以后的行迹来看,随着学书的深入,理解到二王是书法的正宗。再有的可能就是他发现长期写碑而带来的弊端,想用二王正统来规避之。所以他40年代后发表的有关书法的文章,都是围绕着“二王”而进行的研究成果。

沈尹默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对书法笔法的梳理。沈尹默先生一辈子为梳理笔法在努力。为什么呢?1940年11月18日,他在《张廉卿草稿跋》中指出:“昔人有言:古之善书者,鲜有得笔法者”。正是他这样的立场,他一辈子就是在为做一个真正的书家而努力,为了笔法而花了他终生的精力。所以,他自四十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笔法要旨的研究。1943年仲冬于成都写成《执笔五字法》,辨明“五字执笔”与“四字拨镫法”的区别。1952年撰成《谈书法》,1957年在《学术月刊》发表《书法论》,进一步系统论述笔法、笔势与笔意的关系。1962年撰成《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1963年撰成《二王法书管窥》,都是不断探索笔法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沈尹默的一生都在致力于笔法传承与诠释的工作。

沈尹默先生楷书笔阵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写一手漂亮的楷书,书坛上有“南沈北于”之称!
今日头条
试论沈尹默书法学习路径
沈尹默《执笔五字法》
沈尹默書法選集 3
沈尹默书法浅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