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宣德炉:为何嘉靖以前黄铜堪比黄金?


宣德炉鉴定:

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宣德炉文物鉴定!宣德炉文物真品材质到底是紫铜为主的铜合金,还是黄铜,很多收藏者都搞不清楚。一般民间收藏者都认为黄铜才是宣德炉的真品文物特征。其实,以黄铜作为宣德炉材质的铜炉一般都是明嘉靖之后的仿品,清代仿品几乎全是黄铜。

雍正时期铜料严重匮乏,朝廷铸造钱币,出现了到底是铜六铅四还是铜四铅六的争论,最后还是铜四铅六作为法定货币的金属比例。这里的铅其实不是铅,而是倭铅,也就是原产地日本进口的铅。当然,清代的倭铅已经是自制的了。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贵州巡抚的奏折中已大量提到两省生产倭铅的情况,雍正二年时云南省运往贵州供铸币使用的倭铅就达50万斤。

这种倭铅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金属锌。

故142780 狮耳侈口方炉 明 二级乙高44厘米,长21.6厘米,宽17.3厘米

宣德炉瓷器鉴定:

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含锌量在35%以下的黄铜,称为α黄铜;含锌量在36%~46%范围内的黄铜,称为(α+β)黄铜(两相黄铜);含锌量超过46%~50%的黄铜,称为β黄铜。

α单相黄铜(从H96至H65)具有良好的塑性,能承受冷热加工。含锌量大于46%~50%的β黄铜因性能硬脆,不能进行压力加工。

看完这个化学专业解释,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雍正铸钱争论铜的多少了。铜贵锌贱,少加20%的铜,则2个钱能当3个钱用!但铜少到只有40%后,这种黄铜就是以锌为主60%的劣质黄铜了。摔在地上搞得不好就碎成几块!所以朝廷官员以为,货币关系朝廷体面,不可铜四铅六。

清宫旧藏(留平58149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宣德炉瓷器鉴定:

当前金属锡的价格大约是14.5万人民币一吨,纯铜价格接近5万一吨,而金属锌的价格才2万多一吨。古代早期铜锡合金青铜,后来被铜锌合金黄铜替代,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锡金属极为昂贵,矿藏储藏量稀少的原因。这也揭示出新仿青铜器的一个最关键的辩伪方法。新仿的一般都是黄铜,而且属于低铜含量黄铜。如果按照古代青铜含锡25%左右,新仿二相黄铜含锌35%左右来计算,青铜大约需要7.4万一吨,而黄铜则为3.9万元一吨,相信没有谁会采用青铜来做假青铜器。

但黄铜这种后世相对廉价的铜合金,却直到明代晚期才真正普及。在明代以前黄铜都极为名贵,被称为“鍮〔tou偷〕石”或“鍮铜”,价格仅次于白银!直到明代才以“黄铜”专指铜锌合金(明以前“黄铜”另有其他含义)。

故142713 鱼耳圈足炉 明 二级甲高7.2厘米,口径,9.7厘米,重468克

宣德炉瓷器鉴定:

'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申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

根据现存的古籍文献,有关鍮石的可靠记载最早者应算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梁人宗懔所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其中说到每年七月七日晚夕,当地(指湖南、湖北)各户人家的妇女以彩色丝线扎结,用金、银、鍮石制的针做穿针的游戏,向织女“乞巧”。

隋代方士苏元明所撰《宝藏论》中曾列举人工以药剂所制的“黄金”,其中就有鍮石金。所以最晚到隋代我国已经有了铜锌合金。

清宫旧藏(留平58170 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宣德炉瓷器鉴定:

唐代,规定以鍮铜制作八、九品官的饰带。其价格低于银高于青铜。民间不识货的还以为是黄金,又被称为愚人金!到了宋代,点石成金,即以“药”(大概即炉甘石)混入铜钱之中,点化成鍮铜,此时这种合金还是比较稀罕的物品,用在皇帝的日用器物上作为黄金的代替品。

明代嘉靖之后,黄铜冶炼技术才比较普及,鍮石已经不再是名贵的金属,大量黄铜被冶炼成货币,从此我国金属币再不见青铜,全为黄铜,直到清灭亡。其记载见于《明会典》:
'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

故142757 象耳圈足炉 明二级乙高5.8厘米口径10.5厘米,重571克

宣德炉瓷器鉴定:

黄铜在明以前十分名贵,是因为黄铜类黄金!而冶炼黄铜需要金属锌,金属锌的冶炼技术我国掌握得比较晚。明代嘉靖以前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

氧化锌在950℃一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

清宫旧藏(留平58196 是为古物陈列所留平文物)

宣德炉瓷器鉴定:

黄铜冶炼技术,国外比我国先进。公元45年和公元79年时古罗马就发行过黄铜币(含锌分别为27.6%和15.9%);唐代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书中提到,他在西域和印度看到有几尺甚至百尺高的鍮石佛像,例如梵衍那国“有鍮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

中国唐代的炼丹术著作中也很推崇波斯鍮铜。可见在唐代以前,这种鍮石铜已经传到我国,但没有掌握炼制技术。

《宣德鼎彝谱》记载: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工部曾奉勅铸造宣德炉。用料中有“倭源白水铅”17000斤。“倭铅”就是金属锌。
“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铅”(《天工开物》)。

故142768 筒式三足炉 三级 明高10.1厘米 口径12.8厘米重960克

宣德炉瓷器鉴定:

关于炼锌工艺的现存文字记载,中外学者都承认最早的见于明末宋应星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所著《天工开物》:

“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中,封裹泥固,以渐砑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其二,即倭铅也。此物无铜收伏,入火即成烟飞去。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铅”

可见,嘉靖之后,崇祯之时,金属锌的冶炼已经不是难事,所以黄铜普及成货币,青铜退出了铸币的历史舞台。也就是说,从嘉靖开始,鍮石金(鍮铜,即黄铜)已不再是贵重物品,而成为大众可以轻易获得之物了。

清宫旧藏(吕五三五 原藏养心殿)

宣德炉瓷器鉴定:

所以,黄铜代替青铜,是明晚期嘉靖之后的事情。明初宣德时期铸造铜炉,尚未完全掌握黄铜中锌的冶炼技术。十二炼之后,铜质越来越纯净,十二炼出的都是紫铜。以紫铜为胎,加入少量其他金属,再在胎上做出藏经纸色,栗壳色,腊茶色等皮壳,才可能是明初真品宣德炉文物的铜质。

明嘉靖时铸钱用二火黄铜,也就是炼过两次的铜,万历时的金背钱,已经用四火黄铜了,也就是炼过四次的铜了。《宣德鼎彝谱》说风磨铜需要炼过六次,才现珠光宝气,则意味着说的是六火黄铜。此时如果是直接冶炼成后世说的黄铜,则必称为鍮石或鍮铜,由此可见,真品宣德炉文物的铜胎材质可能真不是后世说的黄铜!但清代仿宣德炉则几乎全是黄铜了。如下图;

故142930 戟耳圈足炉 清 三级高6.3厘米,口径9.4厘米,重275克

清宫旧藏(洪九八七 原藏懋勤殿)
▬ ▬ ▬  我是美丽的广告分割线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铜识锈辨伪 - 36771的博客 - CNTV.CN
靑铜红铜白铜黄铜 铜铜不同 中国古钱币材质区别在这里
青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转载]宣德炉表面氧化层颜色的分析(卢圣)
铸造了近两千年的铜钱为何在明中后期由青铜转换为黄铜钱?
『材料的秘密-24』金属篇: 黄铜,将复古演绎成潮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