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葛藟

  基本解释;词目:葛藟;拼音:gě lěi;1.植物名。又称“千岁藟”。落叶木质藤本叶广卵形,夏季开花,圆锥花序,果实黑色,可入药。(俗称“野葡萄”) 2.《诗经·王风》篇名。内容描写周室衰微,人民流离失所﹑求助不得的痛苦。后以"葛藟"借指流亡他乡者的怨诗。

  学名:Vitis flexuosa Thunb. 英文名:Gelü Grape;科名:葡萄科 Vitaceae;藤本,枝条细长,幼枝被灰白色绵毛,后变无毛。叶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12厘米,宽3—10厘米,不分裂,顶端短尖,基部宽心形或近截形,边缘有波状小齿尖,表面无毛,背面主脉上有柔毛,脉腋问有簇毛。圆锥花序细长,有白色绵毛。浆果球形,熟后变黑色。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产各地,生于山坡、林边或路旁灌丛中;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等省。果实味酸,不能生食;根、茎和果实供药用,治关节酸痛;本种生长健壮、病虫害少,作葡萄砧木有寿命长、丰产等优点。

葛藟

  【拼音名】Gě Lěi 【别名】割谷镰藤、野葡萄、栽秧藤【来源】葡萄科葛藟Vitis flexuosa Thunb.,以根、茎、果实入药。【生境分布】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云南、贵州、山东。【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补五脏,续筋骨,长肌肉,果实可食。骨节酸痛,跌打损伤:根皮用甜酒捣烂敷患处。咳嗽,吐血:果3~5钱,水煎服。积食:果、叶各5钱,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ě Lěi Zhī【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葛藟的藤汁【原形态】葛藟(《诗经》)又名:葛、柜鬯(《说文》),巨苽、蓷藟(陆玑《诗疏》),千岁虆、虆芜(《别录》),乌蛙、千岁木、栽秧藤、割谷镰藤、野葡萄。【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地灌丛内或林缘。分布湖北、江苏、浙江、江西、云南、广东等地。【性味】①《别录》:无毒②崔禹镐《食经》:味甘,平、小冷【功能主治】补五脏,续筋骨,益气,止渴。①《别录》: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②崔禹锡《食经》:食之补五脏,以薯蓣为粉和汁煮作粥食,主哕逆。又合白蜜食之益。③《日华 本草》:止渴,悦色。【摘录】《*辞典》

诗序:《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原文:绵绵葛藟,在河之浒(音虎)。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音四)。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音淳)。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注释

  葛藟:藟,音垒,蔓长植物,所以长势连绵。终:既,远:音院,远离兄弟:代指家人。谓:呼喊,顾:关心、照顾。涘:音四,水边。有:同“友”,亲近。漘:音纯,河岸   昆:兄闻:同“问”,问候。

译文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题解与诗序讲解:

“葛藟”是什么意思?“葛”与“藟”属于同一类,“藟”也称为“藤”,是属于“葛”类的一种,有水滋润就会生长得枝叶茂盛绵长。所以,此诗以“葛藟”为题,是为了说明“王族”的各支,就好比是“葛藟”;“王”无“王之德”而失民心,则“王族”失去依傍。

可是,“王族”为什么会“刺平王”呢?何况前一首诗《兔爰》所写的是“桓王失信”,为何隔着一篇而又“刺平王”呢?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从此来说,“周平王”可谓“始作俑者”之类,所以,此篇不“刺”周桓王,而“刺”周平王。

周平王真的是“始作俑者”吗?在他之前的“周王”、“商王”、“夏王”里面,失德、无德的所谓“王”很多,有比“周平王”更加邪恶无道的,为什么说它是“始作俑者”呢?就像《春秋》以“无骇帅师入极”为“托始”一样。

“无骇帅师入极”是什么意思?《公羊传》说:“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于此?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我们就来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这里所说是一个鲁国人,展氏,名禽,字无骇,他帅兵侵占了“极国”,进入“极国”就像进入自己的家一样,这是《春秋经》中第一个灭掉其他国家的事情。为什么不写“展无骇”?因为这意味着“贬灭人之国”的人和事,大概是说,犯此罪者辱其族而当诛灭。

为什么要“贬”?因为第一个灭人之国的事情。可是,在《春秋经》所涉及的时间以前,此类事情早已有之,无骇并非第一个犯此罪的人,但是,《春秋经》借此表明,凡是犯此罪这都是辱其族而当诛灭之人,这应当是人类通行的法则。

同样道理,在所谓的“东周”之前,像周平王一样,或者远甚于周平王的“王”,但是,“东周”的“王”失去“王之德”却是从周平王开始,所以“王族”所“刺”的是周平王。史实上的周平王是一个具体的人,但是,在人类社会中“周平王”的同类却很多。

所谓“周室道衰”,从“东周”来说,始于周平王失去“王之德”,因此,“东周”偏离了周文王、周武王之德,渐渐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异性诸侯之心,此可谓之“众叛”;此诗所说的“弃其九族”,则可谓之“亲离”。

所谓“九族”,是从“周平王”自己一族开始,向上的四代,即父族、祖父族、曾祖父族、高祖父族;向下的四代,即子族、孙族、曾孙族、玄孙族。在夏商周这段“王位世袭”时代,其中任何一个“王”的德行都关系到“九族”,其实,任何时代也都是如此。

即使不是身在王位之人,他的德行也关系到他的九族。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其家族中一代人,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己的德行,则可谓上辱祖先,下辱子孙,而绝不是他自己一个人之辱。“周平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周”还岂能“得天下”?

另外有一说,认为此诗是“刺桓王”,虽然能讲得通,但是,从义理上来说,不如“王族刺平王”。孔颖达先生《疏》用了比较多的篇幅说明“九族”,但是,此诗的侧重点不在于“九族”所指的是什么,而是“王族刺平王”。所以,我们不从“九族”上用力。

前两句讲解:

全诗共三章,第一章的是“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绵绵葛藟,在河之漘。”其中的第一句都是“绵绵葛藟”。《毛传》说:“绵绵,长(音常)不绝之貌。”是说葛藟生长得很茂盛,枝叶蔓延。

葛藟的枝叶为什么能生长得这么茂盛绵长呢?因为得到了“河”之水的滋润。《关雎》的第二句是“在河之洲”,“洲”是水中的陆地,有“中”之义,因为指的是“王”所在之地;《葛藟》所说的却都是在河的岸边,指的是“王族”之人。

“在河之浒”,是说葛藟生长在黄河两岸的广阔地方,这些地方的“葛藟”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应该得到河水的浇灌滋润。由此而旁及小说《水浒传》之名的意思,水边的生命应该都能得到水的浇灌滋润,但是,那像“水”的朝廷官府却使百姓受苦受难受害。

“在河之浒”是“四海之内”黄河两岸的所有地方;“在河之涘”是河水可以直接灌溉滋润到的地方;“在河之漘”是河水两岸像双唇一样最靠近河水的地方。这三句的顺序是从远到近,意味着“王”之“德泽”应该远达四海之民、近及附近之人。

既然此诗是“王族刺平王”,就应该说“葛藟”因为得不到“王”的“德泽”而即将干枯,可是,为什么却说“绵绵葛藟”呢?因为“葛藟”能够“绵绵”,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王”既无“王之德”,也就无法“泽”及其近,更不能“泽”及天下庶民。

中二句讲解:

全诗的中间两句分别是,“终远兄弟,谓他人父。”“终远兄弟,谓他人母。”“终远兄弟,谓他人昆。”其中的前一句都是“终远兄弟”,《毛传》说:“兄弟之道已远矣。”这里所说的是“王族”之中周平王的兄弟之间已经相当疏远,而不像兄弟了。

《千字文》中说:“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前一句出自《诗经·小雅·常棣》:“死丧之畏,兄弟孔怀”。“孔”是“大”的意思,“怀”是“爱”的意思,“孔怀”是“互相之间非常友爱”的意思。如果兄弟之间都不能互相友爱,那么,家族岂能和睦?岂能友爱他人?

所谓“同气”,是指兄弟姐妹的血肉气息都来自父母,所以,理应“气味相投”。所谓“连枝”,是指兄弟姐妹都是从一棵树上分出的树枝,都与树干相连,无论哪一个枝受伤,都牵涉到树干。最容易使兄弟姐妹不合的原因是名利。

任何一方因为争名夺利而发生伤害兄弟姐妹的事情,都必然使父母受到伤害。从孝道来说,无论兄弟姐妹有几个,父母却只有一个,自己能尽孝道,自己的父母就不会无人管;父母是兄弟姐妹共同的父母,谁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去伤害兄弟姐妹共同的父母。

可是,“周平王”竟然不顾兄弟之情了,从家族来说,是愧对祖宗、愧对兄弟、愧对子孙;从“王”之位来说,是愧对天命、愧对天下、愧对百姓。为什么说“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呢?又是什么意思呢?

总起来说,这三句的意思是,周平王不认自己的父母兄弟,而把别人的父母兄弟当成了自己的父母兄弟了。这种说法,对应着什么史实呢?因为《诗经》的此诗不是要为“周平王”作传记,也不是为了评论“周平王”其人,所以,我们不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学习此诗所需要明白的是,一个人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从而使自己去做好应该做的,避免不应该做的。“谓他人父”,如弃其根本;“谓他人母”,如弃其土地;“谓他人昆”,如弃其枝叶。从字面来说,是“弃其九族”;从总体来说,则不止于“弃其九族”。

一棵树木,既弃其所赖以生长的土地,又弃其根本和枝叶,那么,所谓的“树干”岂不是成为一根木头了吗?诗中用了一个“谓”字,意味着“周平王自认为如此”,因为父子、母子、兄弟都属于“天伦”,不是任何人能改变的;一个人想要强行改变,可谓逆天。

“谓他人父”,是忘记父子之恩,当然不能孝敬其父;“谓他人母”,是忘记母亲之恩,当然不能孝顺其母;“谓他人昆”,是忘记兄弟之情,当然不能友爱其兄弟。如此之人,又怎能施恩泽于天下百姓呢?由此而自然引出每一章的后两句。

后两句讲解:

全诗的后两句分别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意思是说,认他人之父母兄弟为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就因此而不眷顾自己的父亲、忘记了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兄弟也不闻不问了。

全诗的前两句,是“王族”之“愿”;中两句是“王族”之“刺”;后两句是“王族”之“叹”。有“愿”而不能达成,所以有“刺”;有“刺”而不能见效,所以有“叹”。《大学》中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周平王”既不能“贤其贤”,而又不能“亲其亲”,身居“王之位”,必然不能使“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然而,尧舜、文王、周公、孔子、孟子能使人“没世不忘”的,是其“德行”,而桀纣、幽厉、秦桧、魏忠贤能使人“没世不忘”的,是其“无德”。

“周平王”既不是圣贤君子,也算不上是大奸大恶,可谓“平庸之君”而已。然而,这种“平庸”,不是因为资质不好,而是因为德行不修,古今中外,此类之人最多,属于自误误人之人。这样的人,所居之位越高,误人也就越深越重越多。

河水浅少乃至于干涸,堤坝上的葛藟都不能得到灌溉滋润,岂能灌溉滋润远处的葛藟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黄河之水天上来”,但是,河水浅少乃至于干涸,并非上天有意要使之如此,作为人,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能“怨天尤人”。

《论语》中“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周平王”既然“谓他人父”、“谓他人母”,则可谓“不孝”;“谓他人昆”,则可谓“不悌”。既然“不孝不悌”,那么,“为仁之本”已失,其他的也就不足再论了。

  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参见百度百科国风·周南·樛木”词条)这两首诗里,都提到“葛藟”这样一种植物,所谓“葛藟”,说的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属于藤本植物的“藟”,普通老百姓叫它“野葡萄”。熟悉诗词文赋的话,“葛藟”这个名字会让人的唯美寄情的诗性意识从苍茫烟雨浸透的大地上飘渺扶摇起来,而“野葡萄”这个名字不需要任何的想象和自恋情节,它属于一切想到它看到它的人,在朴实粗砺的形态之下,有一种深藏起来的永恒性。“葛藟”有缠绕、攀附的特点,《葛藟》中,正是利用这一点作为起兴的出发点,来思念亲人,感叹世态冷暖的。这种四野里缠绕漫生的情绪,是一种在心底里不能被遗忘的爱镜子的反光,而斗转星移的生活,因不得以的生活,而改变了我们和骨血亲人之间的关系,寄子他人门中,这种生而为人的无奈感,正是缭绕我们心里,缠绕我们一生的,顾念所爱珍惜所爱的源泉。所谓“绵绵葛藟……”,正是无法割舍,无法忘记的柔软线条。在很多后世的诗作里,葛藟的柔弱影子后面,总隐含一种坚韧的性情,这是见到“葛藟”时,让人觉得温暖的地方。在日常的生活里,我们总会看到脸色红润,容颜开阔,生活形态滋润自得的人。我们可能会想,福禄运命的光环正围绕着他们吧。《樛木》正是用葛藟的攀附曼木而得旺盛,来隐喻将有的复兴的美好前景。没有说出来的话是,要懂得深藏在攀附和缠绕之中的权谋和机变,也要懂得屈从。有人将《樛木》称做最早的“马屁诗”,是对文人的讽刺了。然而,《易经》第四十七卦第六爻的爻词里,却告戒众人:深陷困境时,攀附葛藟,越是挣扎,越是受藤蔓缠绕和阻绊,于事无补,终会后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71 葛藟 | 诗经·国风·王风 | 儒家
诗骚读札:《葛藟》读后偶感
《诗经》学习之《王风 葛藟》
诗经带拼音:国风·王风·葛藟原文解释翻译
《诗经·王风·葛藟》赏析[论语说文] - wangxiuhuan1945的日志 - 网易博...
《诗经》课堂:《王风•葛藟》/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661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