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6)简述荀悅《漢紀》論一则
荀悅曰:諸侯之制,所由來尚矣。《易》曰:「先王建萬國,親諸侯。」孔子作《春秋》為後世法,譏世卿不改世侯。昔者聖王之有天下,非所以自為,所以為民也,不得專其權利,與天下同之,唯義而已,無所私焉。封建諸侯,各世其位,欲使親民如子,愛國如家,於是為置賢卿大夫,考績黜陟,使有分土而無分民,而王者總其一統,以御其政。故有暴禮於其國者,則民叛於下,王誅加於上。是以計利慮害,勸賞畏威,各兢其力,而無亂心。及至天子失道,諸侯正之;王室微弱,則大國輔之;雖無道,不得虐於天下。賢人君子,有所周流,上下左右,皆相夾輔,凡此所以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者也。故民主兩利,上下俱便,是則先王之所以能永有其世也。然古之建國,或小或大,監前之弊,變而通之。夏、殷之時,蓋不過百里,故諸侯微而天子彊,桀、紂得肆其虐,紂脯刑侯而醢九侯,以文王之上德,不免於羑里。周承其弊,故大國方五百里,所以崇寵諸侯而自抑損也。至其末流,諸侯彊大,更相侵伐,周室卑微,禍亂用作。秦承其弊,不能正其制以求其中,而遂廢諸侯,改為郡縣,以一威權,以專天下。其意主以自為,非以為民,深淺之慮,德量之殊,豈不遠哉!故秦得擅其海內之勢,無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然十四年而滅亡。故人主失道,則天下遍被其害;百姓一亂,則魚爛土崩,莫之匡救。賢人君子復無息肩,衆庶無所遷徙,此民主俱害,上下兩危。漢興,承周、秦之弊,故兼而用之。六王、七國之難作者,誠失之於彊大,非諸侯治國之咎。其後遂皆郡縣治民,而絕諸侯之權矣,當時之制,未必百王之法也。(《漢紀》卷五)
周朝约八百年,而后期却再无如此长的朝代。分封是个关键因素。
直接翻译比较难,但其意思可以大致说明一下:
荀悅曰:分封诸侯的制度,是由来已久了。《易经》说:“古代帝王建立万国,且能与诸侯亲睦。”孔子作《春秋》以为后世的法则,也对世卿不改世侯有所非议。(世卿与世侯,可能不太好理解,简略言之,在春秋时期,各诸侯都有世卿,即历世为卿的家族,譬如齐国有国氏与高氏历世为卿,卿的地位仅次于国君,齐国有三军,齐王率中军,国氏与高氏率余二军。管仲虽被齐桓公尊为仲父,但地位却在国、高二氏之下。鲁国亦然。但世卿的封地较小,故其地位不能与国君平等。孔子的意思很明显,应该继续分封,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分封小诸侯,这样就形成国中有国,邦中有邦的政治格局。)
昔者聖王之有天下,非所以自為,所以為民也,不得專其權利,與天下同之,唯義而已,無所私焉。——此好理解,无须言。
分建诸侯,使其地位时代相承,其目的就是使其“親民如子,愛國如家”(分封万国,各诸侯的土地都不会很大,譬如文王以百里而取天下,这说明当时诸侯的封地也就是百里左右。因为世代相承,那么就容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产生感情,对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也同样会产生感情。)此外,还给各诸侯配置賢卿大夫,考核成绩,有功者升迁,无功者罢黜,使各诸侯虽有封土之名,但并不掌握对人民的生杀予夺之权。(有分土而無分民,这一句比较难理解,大意是,土地虽然属于诸侯世袭,但人民却有迁徙的自由,可以选择更适宜自己生活地方去生活),而王者總其一統(由此可知,王者起一平衡作用,协调各诸侯的关系,因为有些诸侯治理不好,其人民会跑到别的诸侯的领地去,这就可能会导致战争,而王者就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假如有个别诸侯与王者发生矛盾,那别的诸侯也会进行协调。)
假如有的诸侯对国民行暴慢之礼,则民背叛于下,王诛加之于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假如有的诸侯被诛杀,其土地既不可以分给别的诸侯,也不可以并于王者的直辖土地,而应该分给诸侯有德之子。譬如武王杀纣之后,商之故地犹然分封给纣王之子,并派管、蔡二弟辅助之。)
因此各诸侯都算计利害,考虑得失,既希图王者之赏,又畏惧王者之威,各兢其力,而無亂心。假如天子失道,则诸侯交相正之。(譬如,周厉王就是被诸喉废除的,废除后并未再立天子,而是实行共和,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共和时代。)倘若王室微弱,则有大的诸侯以辅助之。(譬如齐桓、晋文之流就经常帮助周室渡过难关。)这样一来,天子即使无道,也不能虐流于天下。(因为天子与民之间还隔着诸侯,天子之无道,诸侯就首先不能忍受,比起而正之,甚至还以为民请命为借口) 因为国中有国,侯内有侯,所以,贤人君子不必固守一地,可以列国周流。(这是分封诸侯的最大好处,假如天下一统,则贤人君子可供选择的道路就非常狭窄了)。
上下左右,皆相夾輔,凡此所以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者也。故民主兩利,上下俱便,是則先王之所以能永有其世也。——此好理解,因为贤人君子与普通百姓皆可随便迁徙,而惟有诸侯与世卿等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因此,他们对待人民及贤人君子的态度就不可能过于傲慢。如此,则天子正之于上,人民诽之于下,贤人君子进言于左右,互相辅助,上下一体,这样就能够顺应天地自然之理。
然而古代建立诸侯,或大或小,以至小者无力自存,且不能供王驱遣以应危机。监此之弊,则变而通之。殷、夏之时,诸侯之地盖不过百里,故诸侯弱而天子强,以至桀、紂得肆其虐,紂王脯刑侯而醢九侯(脯、醢乃两种肉类食物,脯干醢湿也),以文王之上德,不免於羑里之囚。武王伐纣,有监于此,分封大国则五百里,所以崇寵諸侯而自抑損也。至其末流,諸侯彊大,更相侵伐,周室卑微,禍亂用作。秦承其弊,不能正其制以求其中,而遂廢諸侯,改為郡縣,以一威權,以專天下。
其意主以自為,非以為民,深淺之慮,德量之殊,豈不遠哉!——此承上“昔者聖王之有天下,非所以自為,所以為民也,不得專其權利,與天下同之,唯義而已,無所私焉”而言,秦王之虑浅,古昔圣王之虑深,秦王之德量与古昔圣王相比,亦相距遥远,盖秦王私,而古昔圣王公也。
故秦得擅其海內之勢,無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然十四年而滅亡。——此可参考贾谊《过秦》三论。
故人主失道,則天下遍被其害;百姓一亂,則魚爛土崩,莫之匡救。——此与上亦相对而言,社会没有中间阶层,则上下之间,直接对立,一旦出现矛盾,则无法协调处理,只能诉之于暴力。土崩瓦解之势既成,则虽有圣王亦莫之匡救。
賢人君子復無息肩,衆庶無所遷徙,此民主俱害,上下兩危。——假如天下一统,则賢人君子的处境就非常逼仄,要么”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要么“彼可取而代之”,很难独善其身。当罗马帝国的版图已很广大时,西塞罗也感叹,被罗马放逐就等于被世界放逐。西方近代思想之所以活跃,其原因也就是因为西欧各国,领土都不广大,賢人君子可以有地以容身而已。賢人君子如此,普通百姓也无所迁徙,则祸乱既作,必成蔓延之势。三国时,中原鼎沸,民无所生,而辽东在公孙康治理下,却很安静,于是中原及江东的士人多有避难于此者,譬如官宁、邴原等。而五代十国之乱,惟有西蜀相对安静,则这里文化就很发达,有《花间集》问世。且现在所传宋版图书,刻于蜀非常之多。这也因为西蜀当时乃一小诸侯国的缘故。
漢興,承周、秦之弊,故兼而用之。六王、七國之難作者,誠失之於彊大,非諸侯治國之咎。其後遂皆郡縣治民,而絕諸侯之權矣,當時之制,未必百王之法也。——这好理解,无须解释了。
在此补充一点资料,古代所以祸乱继作,是有其自然因素的,大自然使人口繁殖,当繁殖到一定程度时,对食物的需要就有可能超过自然的所能提供的。假如此时遇到天灾人祸,而上面又不设法赈济,就有可能形成大的流民群体,这一群体所到之处,就如飞蝗,将食物一扫而空,然后在继续迁徙,在迁徙过程中,队伍会逐渐扩大,假如官军前来镇压,则必然造成冲突,假如流民获得胜利,则就占据州县,成为正式的反叛者了。
综观历史,所有大的起义都是在人口比较大的时候才会发生的。隋的历史很短,但隋文帝不是通过战争而取得天下的,他几乎可以算是和平交接,在大业年间,全国人口达到九百万户,经过隋末唐初大的动荡,十不存一。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全国户口统计,还不足三百万户,这已经是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了。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人口每二十到二十五年繁衍一倍,这说明隋末战争期间,人口死亡当在七百万户以上。这些人不可能全部死于战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死于各种灾难。——这就是统一的害处,无处遁逃,所以陶渊明才幻想出桃花源这样一处盛境,难道在他笔下,桃花源不是一个独立的小诸侯国吗?
我并非赞成分封,但如果必须在分封与一统之间作选择,则我会选择分封而非一统。当然,在中国古代,周天子的地位并不能同美国联邦政府的总统相比,也有异于日本的天皇,他处于有势与无势之间。在平王东迁之前,周天子是有威势的,但东迁之后,则逐渐成为一个被诸侯侮辱的对象。其中最早对周菲薄的就是郑庄公,他本是周的卿士,地位仅次于周天子,他利用这一有利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继消灭一些小诸侯国,并将其土地合并于郑,使郑成为春秋初期的第一强国。对此周天子颇为不满,于是免其卿位,并因争田而发生战争,这次战争的结局对周是非常不利的。从此,周就越来越成为名义的一种存在了。当周灭亡,中国就进入战国时代了。但这个时期并非短暂,各个国家都钻研战争的艺术,使人民都习惯于战争,所以战争带来的灾难并不是特别强烈。到天下统一后,人民的确是得到了和平的好处,但也因此而失去了战争的锻炼,一旦出现战争,就会死亡相继,往往十不存一。
在诸侯国中,也实行郡县制,这可能是汉朝,因为这时诸侯国的土地都很广大,但汉代的诸侯国与周朝的诸侯国性质不同,这是需要注意的。
再者,若实行分封制度,则无法应付像汉代对匈奴那样大规模的战争,这也不是必然的道理,因为古代分封的原则,是蛮荒之地,则要服之,周天子决不会为了开辟自己的领土而发动对蛮族的战争,而汉武帝则不然。而且,齐桓公、晋文公甚至赵武灵王都取得过对北方民族战争的胜利,假如周天子有足够的威势以号令诸侯,也不鞥说一定不能应付类似的战争。西周之所以败于戎寇,是因为烽火戏诸侯,使其丧失信用的缘故。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衰亡也跟赋税有关,鲁国更改税制,孔子颇有非议。更改税制的原因在于随着诸侯国的减少,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不再是自耕民,而逐渐成为职业军人了。这与罗马马略更改兵制有些类似。士兵在一次战争结束后已经没有时间用来耕地而必须经常戍守在一个地方,或参与另一次战争,这就导致军费开支上升,而人民的生产却因为人员减少而下降,这个矛盾是国家本身所没法避免的。而春秋时期之前,诸侯之间的冲突可以得到周天子及其他诸侯的协调,这就有可能导致世界性的和平。
至于后期没有继续分封的原因,我觉得这不仅是人性自私的体现,而且也没法分封,如果按照战功进行分封,则容易导致汉初的局面,如果分封同性,则容易造成七国内乱的局面。因为分封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周朝灭纣,之所以能够分封,是因为很多诸侯国本身已经存在或曾经存在过,只要继续分封他们的后代就行了。而秦朝统一之后,据天下为己有,不在分封六国之后。而刘邦与项羽角逐时,也拒绝分封六国之后,其原因也是害怕他们彼此独立,不再为自己所有。
但分封在中国历史上曾来就没有真正断绝过,即使吴三桂也曾被封为王,独占一方。满清同族之王多有其名而无其地。历史形势发生了变化,因此有些政策就不能继续实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朝为何能有八百年江山?
《孟子•尽心篇》:不仁哉,梁惠王也
春秋与战国,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读通鉴论》叙——王夫之
群书治要 卷三
历史上的春秋和战国有什么区别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