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林新闻课| 关于评论写作的知识积累,我的10个经验
常去大学做讲座,总结一下我常跟新闻系学生分享的新闻评论从业经验。新闻评论不只是角度、论点和逻辑,更重要的是知识和经验积累,要有意识培养积累知识经验的职业习惯:
 随身带纸笔,记下碎片想法培养专注力和深思力
随身带着一支笔和一个小本,方便随时把自己的灵感和想法记下来。无论是开会、出差还是游玩,我身上都会带着纸和笔,不要以为带着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更方便记录――手机上的记事本真不比传统的笔和纸更方便,手机是培养和迎合人的惰性,而不是激发勤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纸和笔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和思想火花,而不至于成为稍纵即逝、没有认真思考的碎片化灵感。
有人批评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太少而想法太多――其实“想法太多”未必都是坏事,但问题上,很多想法都只是随时偶然的灵光一闪,一看就想到,一想到就说出口,一转瞬就忘记,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在信息的海洋中,层出不穷的信息和此起彼伏的热点会激发很多想法,但来得快去得也快,时效的节奏让一个人很难停下来对着某个问题认真地、多花几分钟去想一想。还没仔细想一想,眼球很快被另一个新闻热点吸走了。
如今很多人过度依赖手机,依赖社交平台。比如不看书不看报纸了,把看报纸当成传统老派的落后行为。其实,看新闻还得在报纸上看――虽然手机上也能看新闻,但很难“专注”,来了个短信,来了个电话,弹出一条新闻,QQ或微信闪烁了一下,注意力很容易就转移了。社交工具对现代人最大的冲击是,毁掉了他们的专注。没有专注,就没有深入的思考。专注缺失之下,虽然获得很多信息,有了灵感火花,却没有思考。同样,在纸上写字也是如此。
随身带着纸和笔,把突然冒出来的某个想法记下来,就是在社交工具冲击下培养专注力和深思力的一种方式。其实,并不是灵光一闪的想法都有价值(或是很肤浅,或是根本站不住脚的片面想法),我的一个习惯是,经常会去翻我的记事本,看看哪些想法在“灵光一闪”、经过时间的沉淀后还觉得有思考的价值。觉得有价值的,会继续深入地思考,并不急于写出来,等想清楚了,碰到一个契合的新闻由头,或有了更多的论据积累后,再把这种想法变成一篇文章。把想法记下来,就是留着“深思熟虑”的。
现代人的阅读和思考都是碎片化的,这是养成我们收拢想法和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把碎片化的“想想”变成深思熟虑的观点。
这不仅仅是培养深思考的方式,也是积累选题的方式,我的很多评论选题都不是来自新闻热点,而是来自记事本上的“想法”――等想法思考成熟了,再写出来变成一篇评论,这种选题习惯比每天盯着新闻热点找选题要好很多,既避免跟其他评论写手扎堆,也能够写得深入且有附加值,不至于盯着某个热点没话找话挤评论。
 养成建立自己资料库的习惯
新媒体改变了现代人很多好习惯,过去很多人有读报剪报的习惯――看到好的文章就剪下来作为资料。还有读书做卡片的习惯,把有用的资料做成卡片分类保存。比如研究中国新闻史的泰斗方汉奇教授就有做卡片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当年他的教师曹聚仁教他的。这个习惯让方汉奇终身受用,至今方教授做的卡片累计已达10万张,方教授常在讲座上跟学生展示这些卡片,教学生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
著名数学家加德纳也有自己的资料库,他说:我的档案库是我的头号商业秘密,我在大学时就开始搜集资料,把335张卡片都放在了女鞋盒里。在有复印机之前,我有毁书的习惯,从书上剪下我需要的段落,把它们贴在卡片上。我开始挣钱后,把卡片放进了金属档案箱,并开始把完整的文章、大幅剪报和书信归入折叠式文件夹。这些文件现放在二十多个铁人,每个柜子有四五个抽屉。我还有一个很大的工具书库,省去了我去图书馆的时候。
有了电脑和手机后,保存资料越来越方便了,但养成这个习惯的反而变少了。人们现在检索资料基本依赖网络,想了解相关信息,百度一下,好像很方便。实际上,只会用百度查资料的媒体人,是不合格的媒体人。网络上的信息虽然是海量的,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一,百度获得的数字和信息很多都是错误的,以讹传讹,这个专家说了什么――你以为是权威的,其实这个专家引用的是媒体的报道,而媒体引用的是网上信息。专家一引用媒体引用的不明来源的网络说法,就把一个错误说法“洗白”为权威说法了。
其二,百度上的信息,谁都可以搜索到,属于大路货的信息,没有附加值。网络资料虽然海量,但很多权威期刊和经典著作的信息搜索不到。我们常有这样的写作经历,写作需要某个资料时,想起在哪里看到过,但就是想不起来在哪本书里、或哪期的杂志上看到过,网上搜索根本找不到。不要小看这个习惯,日积月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把碎片化的阅读和日常发现的资料进行积累,形成资料库,就变成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资料信息库。
其三,积累可以使自己成为某方面的专家,都说要成为专家型的记者和评论员,“专”在哪里?一个方面就表现在,某个专业领域和方向上有更多的资料积累。
这些资料,既可以成为选题的来源,也可以成为评论的论据,经常翻翻想想,对比今天的信息,可以激发很多联想。你选择留存成为“资料”的,是觉得“有用”,但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某一天突然看到某个新闻由头时,就会想到这则相关资料,“用处”就被发掘出来了。
粗糙的读书,只是在书上划划,会形成一种自以为是的读书幻觉,当时觉得有印象,很有收获,但如果没有记下来常读常思,很快就忘了。没有读书笔记或资料库,读了等于没读。一年后再去翻你读的书,会觉得非常陌生,好像根本没读过。
习惯跟人对话,而非独自冥想
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那时候电话还没有普及,更不用说手机,宿舍刚装上201电话,家里有钱的同学会在腰里别个BP机。电脑只能到系里机房去上286,更别谈什么互联网络了。虽然缺乏社交平台,但社交反而更丰富,都是面对面地跟人交流,而不是低着头跟机器用比特字节交流。有人说,社交工具实际上在扼杀着社交,一点儿都不错,当人们都习惯低着头跟手机那头千里之外的头像交流,而不愿抬头与对面的人说话,现实的社交能力在弱化退化。
所以我与大学生交流的时候常劝他们,习惯去跟现实中的人对话,而不是活中手机上。对一个问题有想法时,不是独自冥想,而是表达出来,既是与别人分享,也是在分享的过程中去说服别人――表达和评论能力,就是在这种交流语境中提升的。
很多人对一个问题有“想法”时,多只是在自己脑子里想,而不愿说出来了。其实“想的逻辑”和“说出来的逻辑”是不一样的。有些问题,说出来,跟想的时候会很不一样。想的时候,只要说服自己就可以了。但跟人对话、对着一个人说出来的时候,就必须讲逻辑――因为要说服别人接受,就要以别人认同的事实和逻辑,才有说服力。冒出一个想法,因为思维的局限,自己乍一想会觉得有道理,可仔细想想并把这种想法表达出来时,会觉得有很多问题。
把观点说出来,才会有“说服意识”和“论证意识”,停留在脑子里,只会是很不成熟的、散乱、不合逻辑的粗糙想法。在对话中,别人的质疑,不同的视角,也会帮着你完善自身的逻辑。不要担心自己的观点幼稚可笑,大胆地说出来,一个喜欢跟人交流的人,逻辑不会差到哪里去。一个喜欢冥想的人,常常陷在自闭的逻辑中不能自拔。
 养成建立自己资料库的习惯
养成大声站起来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也会终生受益无穷。尤其对有志于以新闻为业的人来说,这个习惯更重要。
新闻记者和评论员,不仅需要文字表达能力,也需要口头表达力。文字与口才是不一样的,很多文章写得一流的人,口才非常一般,习惯用笔表达而不习惯用嘴表达。当然也有一些人,文章写得不怎么样,却说得很好。文章写得好却“说不出来”,是因为经常动笔却很少动口。这个世界上天才是很少的,要想有好的口才,必须给自己创造公开表达的机会。说多了,就能够打破当众表达的心理障碍,面对很多人时就不会怯场了。说多了,也能够很有效率地把自己“想到的”有逻辑条理、准确、清楚、没有遗漏地“说出来”,不会出现对一个问题想得很好、说出来却跟想得完全不一样。
记者和评论员需要从纸上走出来,更多面对受众去说,特别是全媒体时代,需要媒体人全天候的表达素养,拿起笔能写,面对话筒能说,纸上能写出倚马可待的文章,讲台上能用滔滔不绝的辩才征服听众。先要突破心理障碍:敢说;再就是掌握表达技巧:把观点表达准确和清楚。最后一个层面是说得精彩――这些,都需要在表达前得充分的准备,我们看到的那些能够“出口成章”的人,人家都在台下做了无数的准备。
怎么创造公开表达的机会?一,敢于在课堂上提问,在课堂上争取回答老师提问的机会。二,多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之类活动,积累公开表达经验。三,多面对镜头训练,镜头是很欺生的,越是害怕镜头,越会紧张。四,多接触陌生人,有研究表明,熟人之间,彼此都很了解,不会特别注意说话的方式和技巧。而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是从零开始,需要有意识地作用沟通技巧来建立关系。多次下来,人际沟通能力和口才就会得到提高。
【几个生活中锻炼口才的方法】
1、朗读朗诵。2、对着镜子训练。3、自我录音。4、速读训练。5、即兴朗读。6、背诵法。7、复述法。8、模仿法。9、描述法。10、角色扮演法。11、讲故事法。12、写日记。13、多翻字典。14、找机会上台。
【消除交谈中紧张心理的四个小方法】
①自我暗示法(与陌生人交谈暗示自己敢说话)②自我信任法(相信自己能说会话)③警句启迪法(牢记一些帮助你战胜胆怯、鼓足勇气的警句)④紧张情绪转移法(紧张情绪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紧张的心情自然地消释了,交谈就能较轻松地进行)
(本文节选部分,全文将在新著中与读者见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业务员积累5年的心经#newsdetail
“展示台”可以这么玩
每天进步一点点:读写讲做,4招自我精进
改善沟通力,职场全无敌!
用才是最好的学,如何运用卡片来写作
这是一种锻炼口才行之有效的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