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疾病是被发现的,还是发明出来的呢?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注:本文的参考用书为《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李安德著,若水译。

1.

之前跟小伙伴@泉柳取 讨论死刑的存废问题,他说:

“与其讨论该不该废除死刑,不如去考虑怎么消除犯罪比较好。”

受小伙伴启发,我想起了新现实疗法的应用。

【美】罗伯特·伍伯丁《现实疗法》

简单讲,慢性疾病、心理问题,乃至犯罪,都是重要的人际关系受损乃至破裂,才会有的。

说得细一点的话,是因为,我们要对生活有一定掌控度,重要的人际关系出问题,失控之后,我们就可能会以心理症结、慢性疾病之类的方式,来恢复对生活的控制。

所以,新现实疗法的治疗师,会跟抑郁症患者,在治疗中建立深刻的咨访关系,用的是「选择理论」中的内控策略:亲近、关心、聆听、鼓励……(参看:《怎么谈恋爱呢?来学一下选择理论吧!》。)

然后,关系建立好了,教给来访者选择理论,就是按治疗师与来访者建立深化关系时用的方式,去对别人。

这么做,就可以了,来访者有了关系的支持,又被「言传身授」了怎么做去建立关系,就可以出咨询室,去修复原来的或者建立新的关系,开始创造新的生活了。

然后,对囚犯,也会这么做。

只是做错了事,不是坏人。

顺便谴责一下DSM-V里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这个病症规定……


2.
疾病永远是发明出来的,而非自然而有。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比如说,孩子比较好动,有活力,学校让我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说,孩子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在一个把差异视为异常,规定成疾病的文化里,需要矫治的不是人,而是文化,是人们头脑里的观念,是“跟我们不一样,那Ta就是有病,就是疯子,就是妖魔”的这么一种思想。

小伙伴说,ADHD不只是活力好动啊,这不是一个随便创造出来的病……

我回答:

语言建构现实吖!

3.

这个的话,可以用集体无意识来解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就是说集体无意识里面的东西,有让人类群体做出相同反应的倾向,然后的话就是,它规定出这些症状,然后这些症状就会进入集体无意识里面,进入这个时代的症状池里。

症状池呢,就是说,在不同时代,都会有一些特定的症状来让人们选择,然后如果表现出这些症状的话,别人就会知道,你正在承受身心的痛苦,然后的话,如果表现出的不在这个症状池里面,别人就不会这么认为,可能就会认为你是在作怪啊什么的。

然后,一些人要表现自己的痛苦,让别人知道,就会选择这些症状来表现。

集体无意识,就是说,我们的人类祖先,世世代代的经验和生活方式沉积下来,构成人类心灵的底基。人死了,可是这些经验并没有消失,而是沉淀在集体无意识里面。

神话中的人物,就是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个原型

荣格也说过,上帝是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表征。

4.

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意识分为三层: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就像一个海岛,岛上的部分是我们的意识,随海潮海浪起伏波动而时隐时现的部分,是我们的个体无意识,海岛的最底层,与海床连成一体,从不露出水面,便是我们的集体无意识

再比如说,我们通常对蛇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荣格说,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在长久的生活中形成并且积淀下来,积淀在集体无意识里边的。

在集体无意识层面,所有的人连在一起,共享同一个集体无意识。

5.

再比如说,男性身上的阴柔气质,女性身上的阳刚气质,在集体无意识里面有着原型,有相应的模板,前面的叫「阿尼玛(anima),后面的叫「阿尼姆斯」(animus)

阿尼玛如果太强了,一个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是全人类的母亲。

人们寻找心目中的另一半(这里只说异性恋,因为我还不知道其它性取向的情况),通常这个理想对象,就是祂心中的「阿尼玛」(对男性来说)或「阿尼姆斯」(对女性来说)的样子。

一见钟情,也是这样子。

如果是气质趋于「阴柔」的男性,还有气质偏向「阳刚」的女性呢?

应该就反过来。

当然这些说法有点「本质化」的意味,就是说,把性别当成天然的属性,而非社会的造物,就是了。

6.

热恋期之后,发现对方完美的形象破灭,从对方身上发现出越来越多的缺点,然后彼此相互讨厌。这是因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都有两个面,热恋时投射到对方身上的是正面、积极的一面,热恋过后投射到对方身上的是负面、消极的一面。 

建立在投射之上的关系是不稳固的、难以维持的。上面说到的,无论是「热恋期」,或是「热恋期之后」,双方都没有把彼此体验成一个真实的人,而只是爱着或者讨厌着自己隐藏的另一面。这样的爱,本质上是一种「自恋」,是「幼稚的爱」(参看:《爱一个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当然,不是说这样就不好,很多关系都始于投射,积极的投射。

关键在于接下来要怎么做。

7.

荣格说,我们选择爱情,选择婚姻,这都是一个「自性化」过程的一部分。

「自性化」,就是说,把投射到别人身上的部分收回来,那些是无意识的内容,对无意识的内容进行整合,停止抗拒和否认,承认它们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本来就有的,让这些内容进入到自己的意识之中,允许它们,接纳它们,让这些特质为己所用,这样来让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地完整,自我变得更加地和谐。

在关系之中,这些要靠双方合作,来沟通,恰当的沟通。

8.

人格面具,是社会教化,或者说顺应文化规范而形成的一个套在外面的人格面具,就是一件外套,它能帮我们适应一些社会情境,比如说,跟别人和睦相处呀,实现我们的目的呀,什么的。

比如你平常比较活泼开朗,爱笑。在工作中,特别是在领导面前,你却要装作比较严肃正经、一丝不苟的样子。这就是你为了顺应这个工作环境而发展出来的人格面具。

再比如,你心比较软,你的工作却要求竞争,甚至勾心斗角,如果不去改变或者离开这个环境,你为了适应它,也会长出一套人格面具。

还有,社会性别陈规要求男性只许刚强,只许硬汉,不许脆弱,不许温柔。要是有人这么做了,遵守了,也是戴上了一个人格面具。

要是人格面具戴得太紧,长得太硬,就是说,压抑了自己的本能,压抑了自己的人格阴影,我们就会丧失自己的个性,过着平淡苍白的生活。就像流水线出来的产品,标准又单调。

9.

人格阴影,就是顺性别(跟自己出生时分配到的性别相一致)的特质,是创造力、激情和活力的源泉,但一体两面,它的反面是一些会让人觉得不好的东西,侵犯性、破坏性、暴虐性之类的。

这个的话,我们可能更容易在别人身上看到,最典型的是自己最讨厌的人,那个人身上,让自己讨厌的,恰恰就是跟自己的人格阴影重合的地方。

比如说,你不想要「自私」,你很注意把东西分享给别人,好让自己觉得自己「慷慨」,那么,当你看到别人独享Ta自己的东西,而没有分享出去给别人,这时候,你很容易会判断祂品性「自私」、「吝啬」。而这纯属你的臆测,是你把自己的人格阴影放到祂身上了。(顺便一提,我觉得,「自私」与「无私」,是一对虚假的二元对立。)

这叫做投射性认同。(参看:《我的自恋,以及关系之中的投射性认同》。)

10.

说回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里没有自我,也从不为个人意识或理性所控制,它反倒会反过来侵入个体,将个体意识吞噬、淹没,让人变成它的傀儡。

“一旦无意识触及我们,我们就是无意识——我们变得浑然不知自我。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危险,为原始人本能地知道和恐惧。”(《荣格文集》第五卷)

荣格讲,大量神话传说之中那些恐怖的场景,在心理上的来源,便是集体无意识。

在佛教的语境下,可以这么说:地狱并无实在,地狱是心之地狱。

土著人明知集体无意识侵入的危险,祂们就会通过各种仪式来防御和消弭这些风险,从而取得和谐。(在此推荐一篇文章:《我们都是地球的土著 | 一凡访谈》。推荐语:我们都是这颗星球上的土著,只是我们容易忘了,现代化、科技化、工业化、城市化等等,不过是独属于我们这个部落的一种文化特色而已。

而对启蒙以来的近现代人来说,集体无意识被理性、法律等等强力地压制,并且是愈来愈强。

11.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

要是硬去堵,会怎么样?

(gǔn),禹的父亲,是这么做的,“水来土挡”

结果呢?失败了,换成“疏而不堵“的禹了。

集体无意识,硬是压制下去,会怎么样?

会爆发。

荣格说,两次世界大战,就是集体无意识反扑的结果。

“通常,当集体潜意识在巨大的社会群体中汇聚起来,其结果就是一种公众狂热,一种精神流行病,这可能导致革命,或者战争,或者诸如此类的事情。这些活动具有极度的传染性——几乎是无法克服的传染性——因为当集体潜意识被激活,你就不再是同一个人。你不仅是身处潮流之中——你就是潮流本身。”(《荣格文集》第九卷)

当然,以“现代性”的视角来看,会有另一种说法,参看:《屠犹的纳粹,是一群魔鬼,真的吗?》。

12.

对于个体无意识的话,是这样。

比如说,我觉得哪种念头是不好的(可能是性、杀人之类的),当它们出现的时候,我就内疚、自责,甚至感觉自己有罪,所以我很努力地去甩脱这种想法。

结果是,这种想法会在脑子里生根发芽一样,在很多时候会搅扰得我不得安生……

然后,要摆脱这种念头,我可能会不断重复某些行为,比如重复洗手,就是说,可能会演变成强迫症。(当然,不是说强迫症不好,我没有这种意思。)

顺便一说,强奸是由于性压抑,这个说法很荒谬。强奸是关乎权力,而不是为了发泄性欲。

13.

说回“疾病是发明出来的”这一点,还有就是,理论决定了我们能观察到些什么。中医里好像没有心脏病的说法,它会看你是不是心气虚,还是啥?不知道。

也不会给你诊断出高血压、糖尿病这么麻烦,很可能要终身吃药的疾病来……

对于一些人用现代医学的技法来审验中医,然后说中医怎么怎么样的做法,简单提一下,两者背后的哲学观是完全不同的。

14.

还有一个,是关于艾滋病

如果感染HIV病毒,而没有及时治疗,病发带来的症状确实是很严重的。

艾滋病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污名,则是社会造就的。

如果没有被污名化,帕斯堤同伴(Postive Peers)的处境,我想,应该会比现在好很多。

何谓帕斯堤同伴(Postive Peers)

图文来源:社团法人台湾露德协会官网(www.lourdes.org.tw)

港台公益科普漫画(来源:知乎@帕斯堤同伴群)

联合国艾滋病署培训课件(来源:知乎@帕斯堤同伴群)

交易担保 哔哩哔哩
【台湾爱滋通识宣教视频】人类历史上误会最深的一种疾病!!
小程序

台湾艾滋通识宣教视频

15.

对了,不是说要抱有科学精神吗?集体无意识太玄乎了,很像迷信哎。

西方的人文科学研究者一度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心理学也不例外。

在十九世纪中叶,学术界流行「唯科学论」的风潮,这个“科学”,是指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

而那时候的物理学研究,以牛顿-笛卡尔(Newtonian - Cartesian)典范为主要范式。

这一典范,崇尚机械论和还原论(这一哲学假设与系统论相对,主张复杂的系统可以拆开来,还原成简单的元素或分子之组合,这样来加以理解和描述。“世界之本质在于简单性。”),将整个宇宙看成是一部由物质零件组装搭配而成并由外力推动的机器。

「典范」(paradigm),可以说就是一个框框,一套框架,里面有既定的一些哲学观、信念、价值供研究者沿用,它会为研究者提供一个基本的方向,限定研究主题的范畴,还有在方法论上设立一些基本的原则,所以常被视为一种指标或者向导。

那「典范」在科学研究中占什么地位呢?这个框架的存在,有多重要呢?

要是没有研究依循的「典范」,就很难想象科学研究能够有所进展。

但作为一套框架,在指导研究者的同时,也免不了会束手束脚

16.

来假设一下,你是某一时期的研究者,你遵循了当时的「典范」,套进当时的那个框框,那你的研究会受到同事、同盟、相关人员的支持,祂们就会表示,你的研究是没问题的。你要做什么,祂们都会提供支持,基本不会反对或者阻拦。

要是你的研究超出这一框架,你就得不到学术同盟的接受,得不到祂们的认可,会被看成是没有「科学性」,可能投稿甚至研究所用的资金都成问题。

(有没有觉得这个框框很像性别的框框呀?)

于是,在这一「唯物理论」的思潮作用下,当时的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把研究对象看成一部机器,由外力所推动(据说马克思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17.

那我们来看弗洛伊德的理论,生于1865年的弗洛伊德,在他的理论中,无人不病态(应该跟弗洛伊德是位医生有关系,拿着槌子,看到什么都像钉子);

无事不由性力所驱动;

远大的理想、璀璨的艺术、炫目的文化,只是性本能的升华

情绪困顿、思想纠结、行为不良?都是童年惹的祸

是出于博爱是要掩饰自私人的潜能,无非是各种本能驱力之间冲突暗斗所造成的结果。

教呢?他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恋母情结,这个会带来下意识的罪恶感,由此形成了宗教,要借此忏悔、赎罪、改过;

人,在弗洛伊德那儿,只是本能驱力加上童年经历的造物,正如牛顿的苹果,只能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落地。

18.

接下来我们来看斯金纳(1904-1990)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行为主义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在精神分析之后),他发明了斯金纳箱(Skinner box),他的理论应用,至今仍盛行于许多地方的学校体制之内,与弗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发明的平均标准主义一起(参看托德·罗斯所著《平均的终结》一书),将学校变作一个个“斯金纳箱+工业流水线”的组合,成功地向社会输送了不可计数的规训的、妥帖的“工具鼠”,扬激个性,鼓舞才能,造福无穷。在此无意贬低任何人,只是批评这种教育体制;参看:《现在的学校体制,有哪些问题呢?》。)

19.

归根到底,「典范」只是研究所用的一些方法和工具。「典范」为研究目标服务,倒转过来,固守某一范式而将本该居于领导地位的研究对象降格,比如将人看成完全由本能或者童年或者环境支配或决定的生物体,将人看成一台机器,哪儿不好,无异于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爱因斯坦对此评论道:

“目前流行把物理学的原则应用在人类生活上,不仅犯了极大的错误,甚至应严加谴责。“

这后一小半篇,只是为了批评「唯科学主义」,无意讨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集体无意识」之正误/真伪与否。

从事科学理论研究且著作丰富的Smith也有意揭发「唯科学主义」的迷思,他说:「唯科学主义违反了科学的原则,否定了由其它途径所获得的知识也有它的价值,其它的真理也有它的真实性,这种心态正与科学背道而驰,流于形上思考,而且是极不高明的形上思考。凡持这种论调:除此类科学之外,绝无其他真理,这说法本身便极不科学,唯科学主义的武断本身自我矛盾。」

———李安德《超个人心理学》

在此向弗洛伊德表示崇高的敬意,本文对他的学说挑剔过多,但无碍于我对他的崇敬,弗洛伊德为人类的心灵探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所提出的古典精神分析学说为现代精神分析各流派乃至西方现代心理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石,除此之外,亦对文学批评、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方域产生了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

谨此,献上深深的感激以及无尽的怀念。


本文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许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书】0907.《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身边的分析心理学
EP130 人的意识结构!集体无意识 荣格心理学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个性结构理论
【心理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及意义(上)| 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