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经》第五十四篇《载驰》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载驰


  
  [诗经·国风·鄘风]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作品介绍]

国风·鄘风·载驰》,古代华夏族诗歌,全诗4章,1、3章各6句,2、4章各8句。是春秋时期许穆夫人的作品。此诗作于卫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是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赶到曹邑为吊唁祖国的危亡而作。此诗第一章交代本事;第二章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第三章矛盾渐渐缓和,诗的节奏渐渐放慢;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全诗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此诗当作于卫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暮春。据《左传·闵公二年(前660)》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当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心急如焚,星夜兼程赶到曹邑,吊唁祖国的危亡,写下了这首诗。

许穆夫人名义上是卫宣公与宣姜的女儿,事实上乃卫宣公之子公子顽与宣姜私通所生。她有两个哥哥:戴公和文公;两个姐姐:齐子和宋桓夫人。年方及笄,当许穆公齐桓公慕名向她求婚时,她便以祖国为念。汉刘向列女传·仁智篇》云:“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由此可见,她在择偶问题上曾考虑将来如何报效祖国。她嫁给许穆公十年左右,卫国果然被狄人所灭。不久,她的姐夫宋桓公迎接卫国的难民渡过黄河,计男女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个别邑的人民共五千人,立戴公于曹邑。戴公即位一月而死,夫人“闵卫之亡,驰驱而归,将以唁卫侯于漕邑,未至,而许之大夫有奔走跋涉而来者,夫人知其必将以不可归之义来告,……乃作此诗以自言其意”(朱熹诗集传》)。据“我行其野,芃芃其麦”二句,诗当作于春暮。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前656),姬姓。周庄王七年(卫惠公十年)左右生于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穆公,周惠王二十一年(卫文公四年)卒于许国,大约活了三十四岁。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存诗三篇,均收于《诗经》。


[注释]

⑴载:语助词。驰、驱:孔疏“走马谓之驰,策马谓之驱”。

⑵唁(yàn):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此处不仅是哀悼卫侯,还有凭吊宗国危亡之意。毛传:“吊失国曰唁。”卫侯:指作者之兄--已死的卫戴公申。

⑶悠悠:远貌。

⑷漕:地名,毛传“漕,卫东邑”。

⑸大夫:指许国赶来阻止许穆夫人去卫的许臣。

⑹嘉:认为好,赞许。

⑺视:表示比较。臧:好,善。

⑻思:忧思。远:摆脱。

⑼济:止。

⑽閟(bì):同“闭”,闭塞不通。

⑾言:语助词。阿丘:有一边偏高的山丘。蝱(máng):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

⑿怀:怀恋。

⒀行:指道理、准则,一说道路。

⒁许人:许国的人们。尤:责怪。

⒂众:“众人”或“终”。穉(zhì):同“稚”,训“骄”。

⒃芃(péng):草茂盛貌。

⒄控:往告,赴告。

⒅因:亲也,依靠。极:至,指来援者的到达。

⒆之:往,指行动。

[译文]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赏析一]     

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诗经》中许穆夫人的作品有三篇,除此篇外尚有《国风·邶风·泉水》《国风·卫风·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其中尤以《载驰》思想性最强,它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全诗分为四章,不像《国风·周南·桃夭》《国风·鄘风·相鼠》等篇每章句数、字数甚至连意思也基本相似,而是每多变化,思想感情也复杂得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的叙事抒情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现实所引起的内心矛盾出发。故诗歌的形式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节奏。

诗的第一章,交代本事。当诗人听到卫国灭亡、卫侯逝世的凶讯后。立即快马加鞭,奔赴漕邑,向兄长的家属表示慰问。可是目的地未到,她的丈夫许穆公便派遣大夫跋山涉水,兼程而至,劝她马上停止前进。处此境地,她内心极为忧伤。这一章先刻画了诗人策马奔驰、英姿飒爽的形象,继而在许国大夫的追踪中展开了剧烈的矛盾冲突。如果读者有看过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验,便不难想像此刻的情景。

现实的冲突引起内心的冲突,经过以上的铺叙,第二章便开始写诗人内心的矛盾。此时诗中出现两个主要人物:“尔”,指许国大夫;“我”,许穆夫人自指。一边是许国大夫劝她回去,一边是许穆夫人坚持赴卫,可见矛盾之激烈。按诗意理解,应有两层意思:前四句为一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返回许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对宗国总是念念不忘的;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说:你既待我不友好,我就不能渡过黄河到卫国,比起你这般没良心来,我的感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诗人正是处于这种前不能赴卫、后不能返许的境地之中,左右为难,十分矛盾。然而她的爱与憎却表现得非常清楚:她爱的是娘家,是宗国;憎的是对她不予理解又不给支持的许国大夫及其幕后指挥者许穆公。

第三章矛盾没有前面那么激烈,诗的节奏渐渐放慢,感情也渐渐缓和。夫人被阻不能适卫,心头忧思重重,路上一会儿登上高山以舒解愁闷,一会儿又采摘草药贝母以治疗抑郁而成的心病。所谓“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是说她身为女子,虽多愁善感,但亦有她的做人准则——这准则就是关心生她养她的宗国。而许国人对她毫不理解,给予阻挠与责怪,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愚昧、幼稚和狂妄。这一段写得委婉深沉,曲折有致,仿佛让人窥见她有一颗美好而痛苦的心灵。细细玩索,简直催人泪下。

第四章写夫人归途所思。此时夫人行迈迟迟,一路上考虑如何拯救祖国。“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说明时值暮春,麦苗青青,长势正旺。所谓“控于大邦”,指向齐国报告狄人灭卫的情况,请求他们出兵,但诗人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目的。此处既写了景,又写了情,情景双绘中似乎让人看到诗人缓辔行进的形象。同第一章的策马奔驰相比,表现了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而这个不同完全是从生活出发的,盖初来之时因始闻卫亡的消息,所以心急如焚,快马加鞭,不暇四顾;而被许大夫阻挠之后,报国之志难酬,心情沉重,故而行动迟缓,眼看田野中的麦浪好似诗人起伏不定的心潮。诗笔至此,真是令人赞叹。

最后四句,有的本子另作一章,不无道理,然依旧本,多与前四句并为一节,这样似更为合理。这四句当是承前而言,谓夫人归途中一边想向齐国求救,求救不成,又对劝阻她的许大夫心怀愤懑。此处朱熹《诗集传》释云:“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大夫君子,无以我为有过,虽尔所以处此百方,然不如使我得自尽其心之为愈也。”照此解释则与首章“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前后呼应。字面上虽是“无我有尤”,实质上应是她对许大夫不让她适卫赴齐产生怨尤,正话反说,语气委婉,体现了《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二句,表现了夫人的自信心,意为:那些大夫君子纵有千条妙计,总不如我的救卫之策高明。“我所之”的“之”字,若作动词解,便是往卫国或齐国去一趟的意思;也有训为“思”的,就是自指夫人的想法。不管哪一种解释,都反映了许穆夫人是一个颇有主张的人,她的救国之志、爱国之心始终不渝。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它却留下无穷的诗意让读者去咀嚼回味,真是语尽而意不尽,令人一唱而三叹。


[赏析二]

《诗经》对各种地位和意义不必多说,而我想说,诗经难读。翻开薄薄书页,半蒙半猜还是有两成字不认识,不是不打击人的。年代久远,审美标准和修辞手法的不同,加上复杂的历史背景人物政治关系,让人高山仰止。但是诗经有诗经的美好,简约大气,意境悠远,层次分明。既是诗也是史。
       可能我们没法论断谁是世界上第一个诗人,但是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是历史上确凿无疑有诗为证也有史为证的第一个女诗人。这就是在父系社会身为女子的特殊之处,就像我们未必记得住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但是武则天则轻而易举被人记住。
       许穆夫人,就是许穆公的夫人,姓姬,而名已经失落在历史的尘埃中。无人可知。出生于朝歌,就是现在的鹤壁市淇县。或许你没有听过许穆夫人,但是一定知道齐桓公,他与许穆公同时求娶当时名闻天下的卫国美人,据说当时许穆夫人心仪的是齐国的齐桓公,在她眼中,齐国是她母亲宣姜的老家,地产丰饶,兵丁强悍,能够给卫国以荫庇和保护,而许国呢?国小势单, 且离着卫国又远,一旦有强敌来犯,许国无力支援,她是想要嫁给齐桓公的。不过,可惜最后被贪财不靠谱,鼠目寸光的卫国君,把她嫁给了许穆公,她也就成了许穆夫人,与齐桓公擦肩而过。
       载于史书的女子大多美貌也大多身世曲折。许穆夫人被载于史册除了美貌,还有她那荒淫的父亲、悲剧的母亲宣姜,和混乱的家族关系,这首诗的背景是,她哥哥卫懿公,这个卫懿公也是个出了名的玩物丧国的君主,他爱好养鹤,宫苑里供养了成百上千只白鹤,还赐给他们轿撵,封他们做将军,致使民怨沸腾。后来,狄人来犯,卫国民众无人愿意前去抗敌,卫懿公兵败身亡。此时自己的夫君许穆公胆小怕事,好色无能,不肯援助,于是干脆自己带着一帮当年陪嫁的人试图回到卫国援助的事情。
       这里轻描淡写几句话,于她却是诸多艰辛,不可言说。这样的勇敢果决,不输花木兰分毫。在春秋战国,按周代礼制,“先王制礼,父母没则不得归宁者,义也。虽国灭君死,不得往赴焉”,意思就是,许穆夫人作为远嫁女子是不能归国吊唁的,此举属于大逆不道,许国的大臣奉许穆公之命,前来阻拦,不让她回卫国。一是他们为了维护传统礼制,二也可能是因为一旦许穆夫人踏足卫国,就等于许国也介入了这场战争,这是许国君臣不想看到的,因此被许国的众朝臣非议,七嘴八舌地劝说许穆夫人跟他们一起回许国,那种场面,你或许也能想象到,没有一个人赞同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帮衬自己的亲人,她一个弱女子,是多么的孤立无援呀。她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写下《载驰》。
       她说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闷”(《载驰》)。意思是,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说我渡济水返卫国不对,也断难使我改变初衷;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我的思国之心是禁锢不住的。
       有句评论很有意思:绝世红颜矗风雨,挺身而出是为卫。
       文学史上将许穆夫人定义为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而当年与之擦肩而过的齐桓公是有感于她的爱国情怀,出兵援卫。(《左传》记载:“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候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 我倒是觉得,除却政治因素外,齐桓公应当也喜欢和欣赏这个女子的。或许会遗憾没能娶她为妻,故而愿意为她做些什么。须知在那个年代,一个联姻的贵女过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国家如何。
       诗经收录许穆夫人诗三篇。《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泉水》寄托她的远嫁他乡后对故国家乡的忧思。加上之前那首《载驰》,简洁的描绘了她的人生轨迹。少女时的期许,成婚后的忧思,以及面对困境与磨难的孤勇。
       是的,孤勇。在那样一个时代,远嫁别国的女子,如何能违背丈夫的意愿固执的以弱女子的一己之力挽救国家危难?说唾沫星子足以将她淹死绝不为过。后世野史有诸多她与齐桓公之间的扑风捉影的暧昧流传。可是那又如何,她至多不过利用了旁人的怜惜与爱慕之心拯救了自己的国家,或许是手段或许是利用,但也只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曾有过多的私心与企图。更何况,执笔的诸君须知齐桓公是怎样的人物,岂知他不是为了平衡权宜才令公子无亏出兵援卫?
       千年前有个美好的女子,面对坎坷曲折的人生,依然活得肆意而优雅。以诗歌寄托自己对于生活的冷暖体悟,抒发内心的想法感受。纵然是容貌美、出生好、有才华,可是须知世事无常,拥有再多的筹码也不能保证人生一定无病无灾幸福圆满。但是不要紧,我们可以努力的让自己变得美好。或许不是旁人眼中以为的美好,也并非内心最初期许的美好。但凡你看得见,读的懂,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就是足够美好的一段时光。


[赏析三]

诗序:《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同悯】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音围)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音艳)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同闭】。
       陟(音志)彼阿(音饿一声)丘,言采其虻【通莔,音萌】。女子善怀,亦各有行(音航)。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音形)其野,芃芃(音朋)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一、题解:
       这是《鄘风》的最后一篇。《鄘风》之诗共十篇,始于《柏舟》之“共姜自誓”;然后是《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之此淫乱、淫奔。至此,卫国虽然未亡,而其实君臣已经没有礼义廉耻,几乎成为衣冠禽兽了,继之以狄人灭卫国。
       在齐桓公的帮助之下,卫国得以重建,于是有了卫文公复国。《定之方中》“美卫文公”之“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同悦】之,国家殷富”;然后是《蝃蝀》“止奔”而使过人知廉耻,《相鼠》使国人知礼义,《干旄》用贤臣而好善,是卫国中兴。
       在卫文公之后,卫国还有成公、穆公、献公、殇公、襄公、灵公、出公、庄公等等,然而,《诗经·鄘风》却以“卫文公”结束,下面的《卫风》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诗经》不是记史之作,一国“兴衰之义”既然已经完备,不必再作。
       《邶风》、《鄘风》、《卫风》,所说的都是卫国;所不同的是,《邶风》是卫国何以渐衰之义,《鄘风》是卫国何以中兴之义,《卫风》则是总言卫国兴衰之道。败坏礼义,似乎未至于国灭,而必因此而国灭;礼义之兴,似乎无关乎建国,而建国必赖于礼义。
      《鄘风》之首的《柏舟》,赞美“共姜”之守礼;《鄘风》之末的《载驰》,写从卫国嫁到许国的“许穆夫人”,见卫国被狄人所灭的悲悯之情,以及想要救国之意。所谓“载驰”,就是恨不能飞驰到卫国,前去救国,前去慰问亲人。
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子,尚有如此亲情,为何那些身在国君之位的男儿却不顾父祖、不顾亲人?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子,尚且为救国而忧心如焚,为何那些神在国君之位的哪儿却能忍心为一己私欲而败坏祖业、伤害国人呢?
       由此,令人不禁想到后蜀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且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卫国之君真的不如“共姜”、“许穆夫人”吗?只是私情私欲熏心,而终至于成为祖先之罪人、国人之罪人。
       二、诗序讲解:
       诗序:“《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同悯】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音围)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音艳)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
       “许穆夫人”是谁?是卫国的“公子顽”与“卫宣公”的夫人“卫宣姜”淫乱而生之女,与戴公是同父同母的兄妹;她出嫁而成为许穆公的夫人,所以称之为“许穆夫人”。一个人无法选择父母,所以,我们不必关注她父母的德行,关键在于自己的德行。
       “许穆夫人”为何作此诗?因为悲悯“宗国颠覆”,而自我感伤没有能力去救国。她已经出嫁而成为“许穆夫人”,身居许国,然而,永远不能改变的是,其“宗国”是卫国,这是“许穆夫人”的根本之所在。既然说是“宗国”,而不是“故国”,就是是“不忘本”
        “宗国”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祖祖孙孙世代相传之“正宗”。“许穆夫人”已经出嫁到许国,却不忘“宗国”,可是,那些在“宗国”的君位之上的男人们,却因为贪图一己私情私欲,败坏礼义,使得“宗国”到了“颠覆”的地步,可谓愧对列祖列宗。
       表面看来,卫国的“颠覆”是被“狄人”所“颠覆”的,其实却是身在卫国君位的国君子嗣自己所“颠覆”的。如果那些“国君”能够还顾及到礼义廉耻,心中还有一点对祖先的孝心,还有一点爱民之意,即使“狄人”想要“颠覆”卫国,也终究难以达到目的。
       卫国在“卫懿公”的时候,受到“狄人”入侵而“颠覆”了,固然与“卫懿公”的荒淫无道有关,然而,如果卫庄公、卫宣公、公子顽等人能够像卫文公那样,卫国也不至于到此地步吧?所以,卫国被“狄人”所灭,意味着他们只能是其列祖列宗的罪人。
       在“狄人”灭卫国之后,“国人分散”,这是从还生存着的国人来说,那些因此而死去的且不说了。如果“许穆夫人”之“宗国”的君主们像卫文公那样爱民,国人也就不至于死伤、分散吧?所以,卫国被“狄人”所灭,意味着他们是卫国国人的罪人。
       在“狄人”灭卫的时候,卫懿公死了,宋桓公迎接卫国分散的遗民渡河而到了漕邑,而立戴公为君,也只是让卫国遗民暂时得到“苟安”而已,算不上是“复国”,所以,《诗序》称之为“露于漕邑”,而不称之为“复国”、“建国”。
在此情况下,在“许穆夫人”心中,其“宗国”已经灭亡了,犹如其根失去了,因此而悲悯其“宗国”的亲人,悲悯其“宗国”的百姓。她不仅仅是停留在“悲悯”的感情之中,而且还要去救其“宗国”,这是要有实际的作为。
       然而,许国只是一个小国,恐怕其国力不足以救助卫国,从诗中可知,即使如此,“许穆夫人”也没有放弃,而是请求许国君臣能够去救助,只是许国君臣以许国“力不能救”而拒绝救助,这无疑更让“许穆夫人”伤心、痛心。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许穆夫人”只好请求自己回到“宗国”,去安慰她的兄长“戴公”。这里为什么用“唁”字呢?因为去安慰失去国家而还在世的“戴公”,而“吊”字才是去为死者送终,同时安慰死者的亲人。
       “许穆夫人”的这个请求,从一般情况下来说,是不符合当时之礼仪的,因为出嫁而成为其他国家的国君夫人之后,父母已经不在了,就不可再回自己娘家。不过,这是“礼”之“经”。如今,卫国被“狄人”所灭,属于“巨变”,在此情况下,未尝不可从“权”。
       可是,许国的君臣墨守“礼”之“经”,而不肯从“权”,所以,不允许“许穆夫人”回“宗国”去安慰“戴公”,这就是“义不得”之意。“许穆夫人”既不能救国,又不能去安慰其兄,其情其义却未减弱,因此写下了《载驰》一诗,寄托其情志。
       三、《载驰》讲解:
       第一章:“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载驰载驱”相当于说“既驰又驱”,“驰”是纵马奔驰,“驱”是用力驱赶;“言”是“我”,“卫侯”指戴公。此句意思是,马像飞驰一样了,还是嫌它跑得太慢,所以,驱赶着马让它跑得更快;因为我要去安慰我的兄长。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毛传》说:“悠悠,远貌。漕,卫东邑。”此句的意思是,我要让赶车的人扬鞭策马到最快最快,因为许国距离卫国太遥远,我恨不能马上就赶到;我要到我兄长临时安身的漕邑去,也不知他现在怎么样。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说:“草行曰跋,水行曰涉。”此句的意思是,卫国的大夫跨越荒野河流,长途跋涉,火速前来报告卫国的危难;我听到这种情况,不能不忧心如焚,所以,纵然无力去救国,也要火速去看看我的兄长。
       第二章:“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既不我嘉”相当于说“既不嘉我”,即已经都不赞同我的想法。《毛传》说:“不能旋反,我思也。”此句的意思是,许国的君臣都不赞成派兵救助卫国以及回去安慰我兄长的想法,可是,我的思念之情却不能有丝毫改变。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臧”是“善”义。《毛传》说:“(我思不远),不能远卫也。”此句的意思是,我看到了你们这些许国的人都缺乏善心,卫国已经遭受灭顶之灾,竟然不想给以救助;可是,卫国是我的宗国,我的心中却不能把卫国放在一边而不管。
       第三章:“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毛传》说:“济,止也。”此句的意思是,许国的君臣都不赞成我派兵救助卫国以及回去安慰我兄长的想法,可是,我却不能回心转意、停止我的思念之情,因为那是我的宗国,因为那里有我的亲人,因为那里有卫国众多的百姓。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毛传》说:“閟,闭也。”此句的意思是,我看到了你们这些许国的人都缺乏善心,卫国已经遭受灭顶之灾,竟然不想给以救助;可是,我思想的闸门却无法关闭,卫国灭亡的噩耗冲荡着我的心,我的情思像泉水无法不喷涌。
       先王、圣人制礼,本来是本乎天理,合乎人情;仁君贤臣守礼固然应当,但在特殊情况下,只要不违背天理,就应该照顾人情,从而有所变通,此即所谓“守经而行权”。“许穆夫人”在卫国灭亡的情况下,真情难抑,回国安慰其兄,应当在礼义上有所变通。
       第四章: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毛传》说:“偏高曰阿丘。虻,贝母也。升至偏高之丘,采其虻者,将以疗疾。”此句的意思是,我为了治疗疾病,会登上那偏斜的山丘,去采集草药贝母;如今卫国危亡,我也要想方设法去加以拯救。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毛传》说:“行,道也。”此句的意思是,我生为女子之身,本来就多愁善感、思虑众多,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的愁思和我的想法并不违背正道,期望许国君臣能够予以成全。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毛传》说:“尤,过也。是乃众幼稚且狂进,取一概之义。”此句的意思是,许国的君臣却认为我的愁思和想法过分而违礼,这是因为你们这些大夫们太幼稚而且狂傲,只知墨守于礼,却不知礼有权变之道。
      《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这是对“权变”的解释,以及“行权”的原则。
       第五章: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是茂盛之貌。此句是“许穆夫人”的想象之辞,意思是说,现在这个时候,我如果走到卫国的田野之中,一定会看到那生长得茂盛的麦子,可是,这些麦子还没有收割,卫国的遗民逃散各地,不知生活会是多么艰难。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毛传》说:“控,引也。极,至也。”此句的意思是,如今“卫戴公”一定是想要请求某个大国前来救援,我担心是否有人能去求助,是否有哪个大国可以真的前来救助,为了卫国的百姓,我也不能不回去看看。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这里的“君子”是指许国的贤者,“有尤”是“有所责难”。此句的意思是说,许国的各位大夫,各位贤者,我真诚期望你们能理解我,即使仅仅为了卫国的百姓着想,也请不要再对我的愁思和想法有所责难。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毛传》说:“(不如我所之),不如我所思之笃厚也。”此句的意思是,许国的各位大夫和贤者,你们一定很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考虑周全,可是,恐怕不如我所思考的更加情真意切而且真诚、笃实、厚道、全面。


[赏析四]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穆夫人堪称第一位名著于册的女诗人了。《载驰》,就是她写下的一篇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章。
       许穆夫人是卫宣姜的女儿,许国国君穆公的妻子,故称许穆夫人。卫懿公不理朝政,独好养鹤,甚至荒唐地让鹤“乘坐”大夫方可乘坐的轩车。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其人心之离散于此可见。狄人大败卫师于荥泽,杀卫懿公。宋桓公连夜率师将卫败亡之众五千人接过黄河,居于漕邑,立卫懿公之子戴公为君。第二年,戴公死,文公即位。他的同母姊妹许穆夫人,在祖国风雨飘摇的危亡时刻,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挠,毅然返卫,吊唁卫君,①并向同情卫国的大邦呼吁救援。齐桓公因此派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帮助卫人防守漕邑。以后,又联合诸侯迁卫都于楚丘,使卫国得以灭而复存。《载驰》一诗,即作于许穆夫人返回漕邑吊唁卫文公期间。这首悲愤动人的爱国主义诗作,在当时就被广为传诵,并收入了诗经《鄘风》。西汉末年,刘向编《古列女传》,又专为许穆夫人立传,盛推其“慈惠而远识”。
     《载驰》以“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发端,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了那个战祸频仍的动荡时代。载,语助词,这里可释为“又”。驰,策马急驱之意。一辆马车急驰而来,道路上尘土飞扬,焦灼加鞭的女诗人,就在一片马嘶车鸣声中上场了。她为什么行色匆匆、迫不及待?“归唁卫侯“一句点明了事情的原委:祖国遭受了祸难,她是要去吊唁自己的兄长卫文公呵!“驱马悠悠,言至于漕”,悠悠,既指道路之遥远,亦透露出女诗人心中那悲恸、忧思之深长。言,我。漕,即卫文公所居之地漕邑。车马在大道上急驰,路途竟这样漫长!终于,漕邑已隐隐在望。此刻,女诗人心中该何等激动!短短四句,不仅叙事明白,情景如画,而且迫促、跳荡,富于节奏感。读者不仅能听到马蹄翻飞、车轮滚滚之音,而且还能感受到女诗人那激动不安的脉搏和心跳。但是,事情陡然起了变化:“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许国大夫跋山涉水,赶来传达君命,不准许穆夫人返回卫国!亡国的悲伤本已充塞女诗人的心胸,而今又遭到许国君臣的阻挠,她怎能不在悲痛之中,又生出不能压抑的忧愤呢?诗歌由此转入第二章。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这一章是许穆夫人对于大夫阻挠的义正辞严的回答。嘉,许可。旋,回头转身之意。视,显示。臧,即藏,隐藏。閟,即闭,停止之意。许国君臣全都反对女诗人返卫,怎么办?倘若坚持返卫,则有违犯君命之罪;倘若转身回许,又置危亡中的祖国于何地?女诗人激烈地斗争着,思索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使许穆夫人坚定了返卫的决心,她迅速作出了抉择:“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返许!让我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们吧,我的心思是不能远离祖国的!即使你们都不赞同,我也不能回车渡河。我要明确无疑地告诉你们,我对祖国的思念是不能阻止的!”这一章在抒情中引入了人物语言,变成了面对面的回答。诗人运用排比句式,四句一顿,铺排而下,将自己内心斗争的结果,山洪爆发般地推涌而出,势不可挡。而“既不……不能”二句,在语气转折之中,更把女诗人那不屈于君命、非返卫不可的决心,表述得斩钉截铁。“视尔”、“我思”,鲜明地再现了许穆夫人与许国大夫面对面斗争的情景。
       诗歌进入第三章,受阻的车马又奔驰起来,许穆夫人抛下许国大夫扬长而去。经过上述一场激烈冲突,女诗人的内心能安定吗?当然不能。“陟彼阿丘,言采其芒”二句就透露了这一点。陟,登。阿丘,偏高的山丘。蝱,即莔的假借,指贝母,据说可治郁闷之症。祖国的危亡,使女诗人焦虑;许国君臣的阻挠,则又增添了许多愤懑。她恨不能登上高高的山丘,采来贝母治疗自己的郁闷。但在急速的行车途中,许穆夫人自然不会真正实行。因此,“陟彼阿丘”两句,不过是借助于比兴,来表现诗人胸中郁塞的苦闷之沉重罢了。是不是因为她是女子,所以特别多愁善感呢?不——“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稺且狂”,诗人明确指出:妇女的爱动感情,是各有各的道理的。而她之所以郁愤难平,则完全是许国君臣的阻挠引起的。他们居然把自己的爱国举动视为过错而加以责备,真是一批不明大义的幼稚狂妄之徒!如果说,在第二章中,女诗人对许国大夫还只是义正辞严地剖明心迹的话,那么,在这一章,满腔的愤懑,终于使女诗人发出了激越的斥责之音。全诗的情绪由此被推向了高潮。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这是《载驰》的最后一章。车马终于进入了卫国的原野。女诗人那因为愤懑而绷得紧紧的心弦,至此渐渐松弛了下来。“我行其野”两句,以舒缓的节奏,清新的画面,传达出女诗人心情的欣喜和欢快。日夜牵挂的祖国到了,扑入眼帘的是那样绿意葱茏的麦田!深切的祖国之爱,荡漾在女诗人胸中。我们可以想见,此刻,她该是怎样热泪滚滚、不能自己呵!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心中萌发,她抹去泪水,终于决定:“我要去向大国陈述,取得它们的援助。谁亲近卫国,就到谁那里去!”这样做,岂不又要被许国君臣视为罪过?我们的女诗人大声呼告:“许国的大夫君子呵,再不要以为我有什么过错!你们一百个人所考虑的,也比不上我所选择的这一正确道路!”如此自信的话语,正表现出许穆夫人识见的深远。“大夫君子”四句,运用“呼告”手法,语言铿锵,坚定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是一位爱国妇女发自内心的热切呼声,这是决心将自己祖国从危亡中挽救出来的不可动摇的誓言呵!许国成百的乘轩大夫,在姻亲之邦卫国遭受危难之际,只能畏首畏尾、束手坐观;而在巾帼之中,却发出了如此不同凡响的声音,真可以振聋发聩,令须眉为之侧目!难怪许穆夫人赋《载驰》,东方霸主齐桓公即遣公子无亏帅师出援卫国(见《左传·闵公二年》)。他是不是也被这位女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打动了呢?
       为一首政治抒情诗,《载驰》写得如此动人心魄,不仅在于它抒发的感情之真挚,而且也得力于许穆夫人那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诗人选取了归国吊唁这一重要题材,巧妙地将自己安排在驱马返卫途中,通过与许国大夫冲突的情景描述,来展开自己强烈感情的抒发,使这首抒情诗有了特定的场景和情节内容。许国大夫无理阻挠的矛盾冲突,虽只出现在一、二章;但是它所激起的感情波澜,却汹涌澎湃于全诗。正象一块巨石,投进了本来就不平静的河水。女诗人胸中那无可言传的悲哀、愤懑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因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女主人公的远见卓识、与祖国共命运的爱国深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刚强性格,正是在与许国君臣鼠目寸光、横蛮狂妄、自私懦弱的对照之中,愈加鲜明地凸现了出来。在写法上,女诗人为适应自己在驱马返国、无端受阻和冲破阻挠、进入祖国原野时感情上的张弛、起伏,不断地改换句式。或低吟,或陈述;或慨叹,或斥责;舒缓的抒情,突而又化作热切的呼告;中间还时时交替运用散句和排句。这就使全诗象潮水一样,呈现出种种鼓涨、飞卷、澎湃、跌宕的气势,一阵又一阵地冲击着读者的心弦。读着这首诗,人们不能不与女诗人一起,为祖国的危难而焦虑,为无端受阻而愤慨,为冲破阻挠而欢欣,为确定救国之计而充满希望。
---------------------------------
①许穆夫人究竟有没有到达漕邑?据《毛序》所说,似乎未能到达。但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以为她已回到漕邑。从诗中“驱马悠悠,言至于漕”看来,王说似较切合。笔者对诗义的诠释,即根据王说(《左传》所记与王说亦暗合)。


 [赏析五]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之女,出嫁许穆公。眼见卫国覆亡,痛心疾首,前去吊唁,并力图用行动来拯救卫国。此举遭到许国君臣的阻挠,许穆夫人在忧愤之际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道出一个问题:在国难当头之际,是坐以论道,前怕狼后怕虎,还是义无反顾,起来用行动来拯救。一介柔弱女子和一群五尺男子的言行心态,已在诗中作了披露。

  危难之际总得有人挺胸而出,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总不如行动有力、有效。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篇宣言。荆柯刺秦,抵得上千千万万在背后讥讽咒骂暴君秦始皇的人。刺秦虽然未遂,但行动本身就为荆柯留下了一座纪念碑。

  不敢行动的人可以找出一千条理由来为自己辩护,而所有理由大概出不了“我”的圈子,不外乎怕自己的坛坛罐罐被打烂了,怕自己的锅碗瓢盆功名利禄受到损害。敢于行动的一个前提就是要跳出“我”的圈子,要“忘我”、“无我”,然后才能无畏地行动。行动的代价不过就是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以至于身家性命而已。脑袋掉了不过碗大个疤,二十年后便又是一条好汉。

  人说,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而人自己又是什么?我们来到世上、离开世上,不都是赤条条的么?身外之物有什么不可舍去的呢?人固然要为自己,为自己吃饱穿暖居安,也为自己维护脸面和尊严。如果让锅碗瓢盆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束缚住了手脚,变成了它们的奴隶,自我实际上就已经丧失了。

  敢于行动,既可以用来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也可以用来维护某种道义;在维护道义的同时,也就证明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在人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之中,行动是最高的命令。



诗序曰:“《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

据清魏源诗古微》考证,《诗经》中许穆夫人的作品有三篇,除此篇外尚有《国风·邶风·泉水》《国风·卫风·竹竿》二诗也为其所作。

《泉水》我们已经学过(《诗经》第三十九篇),但《毛诗序》、方玉润《诗经原始》、范家相《诗渖》等以为是卫女思归之作,而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龚橙《诗本谊》、魏源诗古微》、高亨诗经今注》等以为是许穆公夫人所作,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因此,《泉水》的作者仍然存在争议,未必真是许穆夫人所作。

然,《载驰》却毫无争议,确属许穆夫人所作。因为,在《载驰》,“5W”要素俱在,言之凿凿。

许穆夫人,姬姓,名不详,卫宣公之子昭伯(公子顽)与宣姜之女,卫国君主卫戴公、卫文公的妹妹。

(宣姜生五子二女,分别为:公子寿,与卫宣公所生长子;卫惠公,与卫宣公所生次子;齐子,与卫昭伯所生长子;卫戴公,与卫昭伯所生次子;卫文公,与卫昭伯所生三子;宋桓夫人,与卫昭伯所生长女,嫁宋桓公;许穆夫人,与卫昭伯所生次女,嫁许穆公。读者看出来没?公子顽与宣姜所生三子二女,有两位国君、两位国君夫人。再次证明,公子顽与宣姜的"烝"婚姻合法,符合礼仪,而不是“乱伦”、“私通”的淫乱。

《载驰》抒发了许穆夫人思念祖国,担忧祖国安危,勇往直前、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正如专家所言《载驰》“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不忍释手。“

许穆夫人,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诗经54

修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
诗经·国风·鄘风·载驰(原文)(题解)(注释)(译文)(赏析)
古代才女·许穆夫人:1个女诗人,3首爱国诗,这都不能感动你吗?
【才女列传】中国最早的女诗人——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诗经》里的才女!
名人故事:许穆夫人赋《载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