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围产牛管理的新进展


作者:奈哲尔 · 库克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麦迪逊分校兽医学院

译者:李东

  简  介  


       一个成功的围产奶牛管理流程需要尽可能将产后对产奶量和奶牛健康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包括两部分:预防临床和亚临床疾病的发生以及发现并成功治愈这些疾病。


      我们参观过很多牧场,有些预防做的很成功,有些治疗非常有效,也有两方面都做得很出色的。


      成功的围产牛管理=临床或亚临床疾病预防+发现并有效的治疗临床疾病


      本文将关注如何通过分群和舍饲来预防临床和亚临床疾病。


干物质采食量改变重要


      曾经大家更关注围产期奶牛的营养需要,因此大部分北美牧场将最大化提高干物质采食量(DMI)作为其目标。这种管理方式需要在产前10—21天给奶牛提供高能日粮,期望提高奶牛的产奶量以及降低新产阶段代谢病的发生率。但是,尽管看起来对干奶牛的营养水平有所提高,实际上却没有提高临产奶牛的健康性。


      根据威斯康辛州268家泌乳牛超过200头的规模牧场统计数据,平均9.5%的新产牛会在泌乳天数达到60天之前死亡或被淘汰,平均淘汰率达到37.9%。这可以做为一个粗略的反映新产牛健康的指标。而我们研究组收集的泌乳牛规模超过680头的95个牧场的数据显示,平均淘汰率达到38.3%,死亡率为7%,并会有9.3%的奶牛发生真胃移位(DA)。这一结果远超我们期望做到的水平并且影响当前的管理效果。


      有趣的是,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者们最近发现,对于防止代谢疾病来说,临近产犊最后几天DMI的变化量远比产犊时的DMI绝对水平更加重要(图1)。这个变化受到奶牛,日粮和管理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经产牛的DMI下降量更大,而头胎牛DMI下降速度更快,导致它们在产犊时候极易受到管理方式突然改变的影响。

      

      本文将根据近期的研究结论关注可能影响DMI变化的围产牛管理要素。



影响围产牛健康的管理要素


     三个主要围产期管理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

 1. 奶牛在临产圈并采食临产日粮的停留时间

 2. 不同牛栏之间的转运和调群

 3. 牛栏的存栏密度

      采用散栏式牛舍的大型牧场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转群方式。转群会对奶牛的行为和社群构成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大概需要48小时才能再次建立稳定的社群和阶级。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被转群的奶牛的泌乳和健康。成年奶牛在转群之后有短期的产奶应激是正常的。但是,应激程度并不都是一样的,阶层低的头胎牛在应激严重的阶段比如围产期,应激可能会更严重且持续时间更久。尽管产奶量降低有可能不够明显,但也会造成健康方面长期的更严重的隐患。


瘤胃还是奶牛?


      饲喂泌乳期日粮的时候,人们更相信是奶牛的瘤胃内绒毛在经历围产期,它们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日粮并实现对营养的最大程度吸收。我们认为在北美的饲喂模式下,以上观点被过度宣传了,很多营养师为了减少“瘤胃围产期应激”就延长了临产日粮的供应天数,导致存栏密度超出预期。


      管理临产牛时通常是每周转群一次,牛群表现出两天的社群调整混乱期和五天的稳定期(图2)。如果奶牛在临产群停留的时间是四天或者少于四天(每四天转群一次),那么在它们停留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会受到社群调整的干扰,只有延长停留期才能让奶牛有时间适应日粮和群体-这一点对于头胎牛尤其重要。如果采用封闭群体并缩短临产期的管理方式,不仅仅能够保持奶牛稳定一致的采食临产日粮,还可以减少转群造成的应激。



缩短停留期,提高周转率


       建议奶牛进入产栏的时间是产前12—24小时。但是,从现场收集的数据和经验来看,这一时间很难把握。预产时间难以判断,有些奶牛会在产栏停留3—7天而不是我们期待的2—3天。尽管奶牛躺卧在松软宽敞的产栏中,看起来非常适合产犊,我们仍然要更严格的控制其在产栏内的停留时间。


       与临产圈不同,产栏每天都会增加新的待产奶牛(图2),这会造成产栏内的奶牛持续不断的受到社群调整的影响。另外,产栏内奶牛的采食和饮水情况通常并不理想。


      与产前2日转入产栏的奶牛相比,研究数据显示,产前3日或多于3日的奶牛转入产栏的奶牛体内的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会显著升高,造成奶牛患酮病和真胃移位(DA)的风险增加两倍。如果奶牛在泌乳早期就转入产栏以上,以上风险会提高3倍。此外在产奶量方面,头胎牛受到的影响要大于经产牛。


      因此,我们要尽量减少停留时间——缩短频繁调群变动,减少社交压力,尽可能的减少对干物质采食量的影响;并且减低奶牛的生理应激,比如控制NEFA升高;以上都会造成新产牛健康问题。


饲养密度过大


      无论采用何种转群方式,饲养密度过大都会对围产奶牛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当我们讨论饲养密度时,一定要清楚如何计算饲养密度——根据卧床数还是饲槽(颈夹/采食位置)数。对于新产牛,我们关注的是饲槽数量;对于跛足奶牛,我们更重视卧床数量。


饲槽饲养密度过大


      通常认为干奶牛并不泌乳并且干物质采食量较低,因此有些牧场会提高临产牛的饲养密度(根据饲槽计算),我们并不赞同这样做。不幸的是,极少有关于饲养密度过大对奶牛DMI、产奶量和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所以,我们通过一些牧场数据验证了我们的猜测,部分结果如下:

      1. 两个不同牧场的临产牛采食临产日粮,饲养密度超过85%时观察到的DMI降低(图3)。



      2. 对于两列卧床的1600头规模牧场来说,头胎牛受到的临产期饲养密度过大的影响远比经产牛更大。泌乳早期(小于80天)的奶牛在饲养密度为80%时比饲养密度达到120%时的每天产奶量高6.5磅,前85个泌乳日的累计总产奶量要高出548磅。



      3. 在一个拥有800头泌乳牛的牧场,场主将临产牛舍改为两列式卧床,饲养密度从120%调整为85%;产后牛卧床饲养密度从100%调整为80%,颈夹密度从120%调整为100%。头胎和经产牛不分群,产后分为两个阶段:泌乳天数1—10为第一阶段,泌乳天数10—30为第二阶段。请大家注意首次305天泌乳量的变化,全群低产奶牛的比例有所降低,并且低产奶牛包括了头胎牛和经产牛,不再仅仅是头胎牛了。



      我们相信饲养密度即每头牛所能分配到的饲槽宽度会影响群体中的低阶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这些奶牛无法按照意愿采食,它们的采食行为会受到极大地影响。而在围产期,饲养密度也是影响新产牛健康和产奶表现的最主要原因。


      在设计牛舍的时候,通常是每一个颈夹对应一个采食位置。然而,实际上在采用这种设计的牛舍中,极难见到所有颈夹与采食位置被同时使用。



      每次投放新鲜饲料和挤奶之后会出现采食高峰期,而此时的颈夹使用率也极少超过80%。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设计不当和采食位置过窄造成的,这种情况在经产牛上更明显,尤其是临产牛,它们的身体比24英寸更宽。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在采食高峰期让更多的奶牛前来采食,应当保证牛舍(颈夹宽度24英寸)的饲养密度不超过80%;或者不管采用何种颈夹,要保证围产期奶牛每头的采食位置能够达到30英寸宽。


        对于颈杠式牛舍,80%的饲养密度仍然过高,因为高阶的奶牛可能会与饲槽平行站立,一次占据几头奶牛的采食位置(图7)。



     当牧场进入产犊高峰期的时候,应当去检查一下牧场的饲槽管理情况。一些牧场饲养密度控制得当,产前和产后的奶牛在围产期圈舍停留时间短,而饲养密度高的牧场需要更长时间让奶牛适应日粮。


      我们认为增加采食位置的宽度比其它因素更加重要。


卧床的饲养密度过高


      增加卧床上的奶牛头数会造成奶牛躺卧时间减少,我们不推荐每个卧床的使用头数超过一头。然而,与饲槽密度不同,在投料和挤奶之后的很短时间就会进入饲槽的使用高峰期;卧床的使用时间分散更均匀。这就使得饲养密度高的群体中,低阶奶牛可以在高阶奶牛不使用的时候补偿性地使用卧床,这种补偿性行为可能是卧床饲养密度达到115%的牛群并不表现出明显负面影响的一种解释。


      我们也需要关注”有效的卧床饲养密度”。如果是45英寸的窄卧床,奶牛的瘤胃和腿经常会占用临近卧床的空间,会影响这些卧床的使用(图8)。


      基于以上原因,卧床设计的宽度应当与要使用的奶牛体型相匹配。


      卧床的宽度取决于奶牛的体型和是否有临产头胎牛混群饲养。


      建议荷斯坦临产头胎牛和经产牛的卧床宽度范围是48—54英寸。



简化分群管理


      我们相信牧场非常需要简化分群管理。每个牧场的简化方法都不相同,我们需要针对性地做出安排。


      即使干奶期可以缩减到45—50天左右,大部分的牧场仍然希望将干奶牛分为两群。由干奶早期圈转群到临产圈这一步就非常重要。应当每周转群一次,确保奶牛能有至少9天的时间适应临产期日粮,对于预产期不足7天的奶牛就不应当再做转群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应当将头胎牛和经产牛分开。然而,一旦牧场存在存栏密度的问题,混群也可以接受。


        在产犊时需要将待产牛转移到独立的产栏内,奶牛会在其中停留若干小时。


       理想的状态是,我们应当让新产牛和其他牛一起挤奶并分别存贮不可销售的初乳和可销售的商品乳。然而,对于很多牧场来说这种方式很困难,因此他们会让新产牛与病牛一起挤奶。虽然这不利于实现良好的疾病控制,但是如果充分地做好卫生防护,并不会对新产牛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通常病牛和新产牛并不热衷于交流和建立社群关系。


       新产牛何时转群?这取决于群体大小。如果牧场规模小,可以晚些转群;如果牛群规模很大,监护新产牛中的病牛就会很困难。大部分的规模型牧场,泌乳天数低于10—14天的奶牛会被划分成一组。而小牧场的新产牛直到泌乳天数达到30天才会被转群


       病牛栏里主要是不售奶的乳房炎奶牛。一些牧场会将大部分的乳房炎乳收集到病牛栏的奶缸里,少量的乳房炎乳会被倒掉;另外一些牧场十分担心乳房炎残留,因此会将乳房炎的奶牛单独隔离挤奶。这两种方式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都是可行的;一旦管理不当都会成为灾难。


      大部分的牛场都设有病牛栏,但我们需要尽力控制进入病牛栏的奶牛数量,可以通过使用无药残的抗生素或者是使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减少奶牛在病牛栏中的停留时间。无论如何,病牛栏都不应该饲养密度过高,并且从卧床管理和粪污清理等方面来看都应当保证病牛栏是牧场中最干净卫生的牛栏。


产前和产后牛栏应当是什么样子?


     上文提及了围产牛的需求。因此我们推荐做如下设计:

      1. 大小可调节

      2. 卧床足够大,方便怀孕母牛使用

      3. 赶牛通道舒适得当,便于转群

      4. 每头牛至少一个卧床,采食位置的宽度不低于30英寸

      5. 安装颈夹,减少饲喂时来自其它奶牛的干扰


     要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建议以30头奶牛为一栏进行建造,尾端相连。尾对尾或者头对头的两列式卧床便于奶牛移动,每12个卧床旁边留14英尺的过道,这样可以保证每头牛有足够的采食位置并且在夏季也能有充足的饮水。采用这种小群的方式饲养,方便调整头胎牛卧床的规格。



  产  栏  


     如果牧场使用独立式产栏,它们必须位于临产圈旁边以便于奶牛转运,并且大小要合适。不能位于走动频繁的过道附近,以减少打扰


      产栏要分成躺卧区和采食区。颈夹位于躺卧区,并给奶牛身后预留足够的空间以方便奶牛产犊。


      躺卧区禁止安装水槽。



  结   论  


      成功的围产期管理能够很好地减少奶牛临床和亚临床疾病的发生,并提高临床疾病的揭发和治愈率。我们正持续地调研临产期管理中加剧干物质采食量变化的风险因子,当前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需要保证围产奶牛有足够的采食位置。


参考文献:

Grummer, R. R., D. G. Mashek, and A. Hayirli. 2004. Dry matter intake and energy balanc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Vet. Clin. North Am. Food Anim. Pract. 20:447–470.

Mentink, R. L. and N. B. Cook, 2006 Short Communication: Feed Bunk Utilization in Dairy Cows Housed in Pens with Either Two or Three Rows of Free Stalls. J. Dairy Sci. 89:134.

Presented at Western Dairy Management Conference Reno, NV March 7-9, 2007.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产牛的饲养目标管理(MBO)
精选哈金斯问答合集——高峰奶和持续力
牛舍设计图 牛舍的形式和建筑要求
不同情况下牛应该吃多少
技术丨拿什么拯救你,亲爱的头胎牛
热应激与奶牛饲养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