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双胞胎作品'

''双胞胎作品''

--实例探讨启功书法的真伪

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中国著名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

启功先生,最出名的莫过于是书法和书画鉴定,启先生的字体在历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中,与王羲之风格是最为接近的,也是一脉相承的,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在汉字方块之中,如何创造出汉字之美,是历代书家们为之奋斗一生的追求。启先生在鉴赏和研究历代书法的基础上,将汉字练习的''米''字格改为''回''字格的结体方式,使字体中宫紧缩,上下舒展,被称之为''启功体'',用启先生自己的戏言为''大字报''体。这种结体源于文革期间启先生每日要抄写大量的大字报。要完成红卫兵交给的许多任务。其次,所写大字,要使普通群众都能认识,就不能潦草。第三,作为一代书画鉴赏家的鉴赏功底,在书写过程中既要保证结字架构和使转提按的运笔,又要使行笔速度快捷有力,不漂浮和轻滑。最主要的是要保证每天完成任务。没想到启先生在文革抄写大字报过程中,却将这种风格确定下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清雅醇和,用笔爽利细腻而精致,结体端庄精严而挺拔的''启功体''。

启先生的书法风格,在借鉴赵佶''瘦金体''的基础上,用笔是铁划鹰钩,瘦劲干练来使每一笔无往不收,无垂不露,提按使转有度;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力来锻造出自己每一次用笔,制造出每一根千变万化的线条,体现出锥画沙,有力透纸背的效果。

在鉴定书法时,首先要对作者的整体风格有所把握,包括其多年来形成的用笔习性、结体方式、章法结构特点等有所研究了解。下手之前,必要的功课是必须要做的,不然,很难不被欺骗。

这里,对那些初入门者,我有如下几个方面做个提醒:首先,由于书家在创作时相比于模仿者,具有更加自由的心理空间,更能体现他自身的艺术风格,因此,真迹往往看起来在用笔的腾挪使转上更显自由,气息也自然更顺畅。运筹帷幄之中没有游移,呈现很自然的顿笔起笔,提按使转能够做到洒脱和自信。而仿制者在心理上就占了下风,因为要奔着一个''像''字,要时时刻刻以原本为摹写的目标,所以,就缺少了书法创作的自由和潇洒。不要说功夫不到家的低劣模仿者,即使很有功底的高仿制作者,在书写心理上也是心怀惴惴。这是假永远不会胜真的终极原因。也是我们在鉴定过程中需要特别留心,发现蛛丝马迹的奥秘。

下面就启功先生书法的样品,做一些分解,并作真假对比,希望能够对读者鉴别有所帮助。

图1

图1,从外形上看启功先生的字,大多瘦长体态多趋平稳。从结体方式上看,启先生的字中宫紧收,四面八方的点画一方面拱向字的中心,另一方面极力向外伸展。如作品中的''晓''、''蓬''、''窗''和''来''等字,体势上不仅修长舒展,还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启先生经常突出一个字中的不同构件、不同部位的对比变化。如''晓'',''香''和''窗''字,都是将部分的构件进行突出。再如''来'',''月''和''荷''字,都是将字的下部进行放纵或拉长。因此这种强烈的收放,开合的对比,使先生的字显得紧凑而舒展,表现出一种纵逸而洒脱的风姿。另外在用笔方面,启先生一笔写成的点画常常粗细匀称,而且有的用笔特别细,只存筋骨。但启先生在处理这些清细的点画时,注重毛笔在运行过程中与纸产生的''摩擦''干涩的效果,即能让笔锋''用上力'',做到有笔有墨,而且在转折处,笔锋内含,不露圭角,圆转流畅,显得''瘦不露骨'',''骨肉相宜''。

另外,许多用笔的笔形也很有特色,如''断'', ''荷''和''晓''的最后一笔,''来''字中的撇画,''香''字的首笔和其中的''蓬''最后收笔等。因此这些有特色的用笔无疑共同表现出一种''挺拔爽利'',''豪放清雅''的气度和风韵。这些结体和用笔上的特点倘若单独拿出来,也许都不能接受或欣赏,但正是由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面貌,就成为了与众不同的''启功体''。

随着近年古玩书画业的火爆,市场出现大量启先生的书法赝品,在北京琉璃厂的地摊上和潘家园都有''十元''的''启功''书法。相对而言十元对于一个收藏新手来说,''打眼了''只是一个玩笑而已。而现今拍卖行里以及画廊,甚至私下流通的领域里,启功的书法已是真假难辨,甚至是赝品远远多于真迹的数量。本人现就启功书法的''双胞胎'',从不同档次的书法仿造,来探讨启功书法鉴定要素的几个特点,希望能对步入收藏书画行业的新手们,提供一些帮助。

图2

从图2看,以上蓝纸金粉字这幅是赝品,右侧是真迹(图片来自可靠的出版物)。首先看右侧字里上下和左右的字气息有呼有应,相互穿插和大小字体都十分协调,气息相通,一气呵成的书写态势。细看每个字的起承转合用笔都很有讲究,提按使转都信手而来,可见功夫深厚。而左侧的每一个单字都很独立,字与字之间缺少呼应,笔势上缺少连带,气息上也少贯通。且每个单字都书写慢涩,用笔僵硬,缺少神采。虽然金粉字比较难写,但是不应该缺少的是单字上起承转合的笔上驾驭功夫。

再细看如下,见图三:

图3 (细节)

从图3(细节)来看,在真迹的''相见应''的''相''字第一笔,是先''点''向下停顿,再起向右抬笔写''横''画的;在''横''画到头收笔略停顿后,反方向回手抬笔提出,再起写''竖''画的;而赝品中是直接侧着落笔横画写一''横''画的。在''见''的''长撇''的收笔中,赝品也是很慢很不自信,远没有真迹''撇''的精彩到位,没有''回笔''的;包括在''应''字的''长撇''也是如此。再看看赝品''黄''字的上半部分重笔多次,尤其是下半部分的''人''的''竖撇''的回笔,更是惨不忍睹。

这种低仿启功书法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拍卖中出现很多,可以说每场小拍都有。其实这种低仿对于业余练习书法的藏家来说,看完此文即可识出。

图4

从图4来看,这两幅书法就是孪生的双胞胎,不认真细看还真以为是孪生的,但事实就不是孪生的,而且还不是一个娘胎里的。左侧这幅前几年在上海拍卖的,起拍价是十万元啊,赝品无疑,也是按照右侧出版物来仿造的。右侧真迹在《启功全集》第十五卷第1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也就是说左侧的赝品是人为制造,一笔一笔仿出来的,可见做赝品的书法功力也是非同凡响。

图5 (细节)

以上图5是从图4中截取的。可以看出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的一些习惯和差距来。例如''战''字,起笔的一''点'',右侧的真迹下笔和用笔的功夫远远高于左侧的赝品,赝品明显不能掌握这一''点''的速度和起笔不离纸,和下一笔的连笔呼应性。所以在赝品下笔后直接提笔,可能没有想到笔锋散出,或补笔导致出现''点''有''两笔''的迹象,其次在后一笔''长撇''的起笔回转,赝品已是中间断笔,气息不通的。再看''戈''的一横,真迹是向上到位后,略停顿再回笔上挑;而赝品是到位后直接上挑。中间不停顿也没有回笔的。

再看''万''的''一点一撇'',真迹的''一撇''非常到位,很厚实不顺滑轻浮,赝品明显信心不足,不敢长撇下去,只能短撇,意可而止。而在赝品的''万''字的下半部分的''少''的''竖勾''的提笔中,也是没有顿笔,直接提出后再重新起笔的,最后一笔更是败笔。真迹的看起来是非常有力道的,运筹帷幄之中没有一丝的犹豫,很自然的顿笔起笔,提按使转非常地洒脱和自信。

''新''的''一横''也是如此,从图5中还可以看出''新'',''多'',''万''字的长撇或收笔,赝品明显力度不够和长短分寸掌握不到,与真迹还是有相当差距。

图6 (细节)

图6也是从图4中截取的,图六中的''戎''字来看,''一横'',''下捺''以及''竖弯''都是在上一笔和下一笔的连接中,都没有去留意''顿笔'',这是一个人书写的习惯有关,还有就是当初练习书法时基本功没有做好,没有观察仔细到位。还有''创''字的最后一''竖'',赝品也还是很轻滑的,没有力透纸背的锥画沙效果。可以说仔细看赝品中,每一个字都与真迹有很大的差距,只是看你细不细心而已。

图7 (细节)

图7是截取细节,也还是细节不够,主要的差距在于维持了形上的像就保证不了用笔的质量,所以多数高仿都是这个路子,让那些刚入行的藏家打了眼。譬如''如''字的左一撇以及前一笔的连笔,最后一笔的收笔再到下一笔''何''字的第一笔,都是因为细节没有停顿和提笔速度慢涩问题。再如''台''字的第一''横''的最后一笔,''招''字的第一笔和''创''字的最后一''竖'',赝品中的''竖''实在是很轻浮,毫无书法艺术之美,倒像个大扫帚的尾巴,根本原因在于丝毫不了解启先生的''锥画沙''的功力。

图8

图8这两个双胞胎,但从表面来看,也还是同卵生的,没有丝毫不似之处。可上面白纸黑字是1988年秋,另一个是1988春啊,印章也不一样的(作为印章,自民国后我们已不能作为鉴定书画的一个依据,而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的参考);这就排除了是珂罗版印刷的可能性。这两件书法作品都在拍卖市场流通过的,几年前都拍出了20多万的价格;如今是不会低于80万的。但事实就是同一个书家在不同的年代,相隔四年是不可能写出完全一摸一样的作品来。所以我们只能来认真探讨以下两张,这里暂不说真伪,在细节探讨结束以前,以''左右作品''相称。需找同一细节的不同处,来分析书家用笔的一些习性和特征,来辨别真伪。

图9 (细节)

从图9(细节)来看,''印''字的左作品分别是两''点''之后才写''竖''后停顿再提笔写''刀''字的,在写长''竖''以前,那个一瞬间将''横竖弯勾''加提笔,写得非常之洒脱,再一个长长的''竖''笔,坚实稳健如''铁划鹰钩''般干练,到了尽头轻微划过,显示出非凡的笔下驾驭功夫。而右边的''印''字,一点之后直接写''竖'',再毫不犹豫也不停笔就去写''刀''字,那个长''竖'',明显力度和长度分寸掌握不够,导致很虚很轻,再补上那小''短横''。

再看''无''字,在''三竖''中的最后''一竖'',左作品还是有所停顿的,而右作品是顺滑而下的。在最后的一笔中,左作品是''一横''来干净利落收笔的,而右作品是''竖''的尽头,再起笔书写小的''短横''后再顺手''小撇''结束的。

''踈'',''元''和''章''字看似没有多大的差距,具体细节就不再一一叙述;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就算这些东西形质再怎么像,也写不出左作品的''坚硬神采''来。

图10 (细节)

从图10来看,''风''、''迹''和''飘''字所有的右手向上翻笔,左作品明显力透纸背的''实劲''要高于右作品;''历''字的''横撇''一画写法,右作品没有停笔直接顺滑而下,且力度很小留下很多的虚白。''叶''字中的''戈''部分最后''一撇'',左作品在一''捺''后顿笔上提,再顺势起笔写''一撇'',显示出一气呵成的顺畅;而右作品在''捺''上提后扭转笔锋,直接''反撇''且很短,看起来很不协调。

图11 (细节)

看图11的''殊'',''云'',''卷''和''刷''等字;譬如''云''字的''雨''的''横撇'',应该是在''横''的尽头略顿笔,再''右撇''的。但右作品是直接略向下''右撇''的。再如''刷''字的''一长竖'',这是启先生最有力的拿手特征,似锥画沙一样的坚实有力,虽有涩笔但不会有丝毫的飘渺犹豫,而右作品则拖沓轻浮了。

综上图九,图十和图十一,启先生特点是''铁划鹰钩,瘦劲干练''和''无往不收,无垂不露,四两拨千斤'',每一根线条都是千变万化,体现出锥画沙,力透纸背的特性。左作品应该为真迹,而右作品不是启功先生本人的书迹,应该是赝品,是高级仿品。这样高仿的启功书法可以说,单独拿一张到市场或拍卖行,尤其对启功先生书法风格和笔性没有一定的深入了解的收藏者,是很容易打了眼的。目前市场上拍的高仿启功书法,占有一多半以上的市场,且被很多的收藏者深深收藏着,执迷不悟。

图12

图12同样是一对双胞胎,左侧真迹是在《启功全集》第十五卷第13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右侧是一家拍卖公司上拍的作品,这里就不再一一解疑了。

图13

那么启先生到底有无双胞胎书法?从图13可以看出这两幅就是同父同卵的兄弟,无论从字里行隙,整体气息,还是从单个结字和提按使转的用笔,都是启先生的真迹无疑。但就双胞胎现象出现在市场,还是很少见的;这么多年以来,本人只见到这一幅双胞胎作品,也是弥足珍贵!

鉴定书法有以下简单几点:前提是打开看包装,主要是纸色和裱工如何?纸色来判断收藏装裱的最后年代,裱工是推测藏家对这件作品的重视程度和装裱的地域(譬如苏裱,杭裱或清宫裱等),是作为一个参考辅助意见,很多的鉴赏家打开一小部分就知晓真伪结果,就是这个原因。那么打开之后第一是看字,字写得笔上功夫如何?查看书写的笔力和运笔与真迹者同时代的作品是否大体一致?再看整体上下字里行息是否协调自然,雅观可赏?也叫''望气'',一般来说这是鉴定的第一眼,所以''一眼货''也就由此而来。第二察看,仔细查看内容有无错字,补笔重笔或败笔?一般此时说''开门'',就是''开门见山'',意思是件比较不错的作品,但难以说真伪。第三推敲,需要看每个单字的结字和运笔是否与书写真迹者同时期用笔习惯是否吻合?剩下印章和藏家来源都可以参考的,但只是锦上添花。现在很多高仿赝品都不署名年款的,就是让你对一个书家没有全面的了解,不好立即判断真伪。这里就需要查阅资料和平时积累,对一个书家不同时期的用笔风格要做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前提最好是能见到实物真迹或出版物。而现在出版物有些也是不可靠的,1996年之后出版的书籍和港澳台出版的书籍均不可信,还有很多挂着作者后代当主编的,甚至有的整本书都是盗版的。参考书籍必须不是盗版,其次,书画行内国家一流的出版社以及相关各省市博物馆出版的书籍,相对而言比较可靠些。启功先生出版物的参考,最好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版物为主,譬如《启功全集》等。

启先生的书法在2000年前后,市场流通价格不过2千元/平尺,而今已是10-15万/平尺了,十年翻了50多倍。在他生前就留下几万件的大量书法作品,关于送作品给学生当学费的,助人为乐支教的,以及送作品给北师大看电梯和环卫工人,甚至慕名来索取作品等等街知巷闻的事例。在教育界,文物界和书画行业以及政协系统等等,都是有求必应;留下这么多的作品,不仅没有在仙逝几年后下跌,反而每年却在持续上涨。个中原因并不只是启先生的书法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启功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广大知名度抬升了他作品的市场人气。

备注:

图1真迹,来自北京长风拍卖公司2007年夏季拍卖会第0393号拍品。

图2赝品,来自上海XX拍卖公司2010年秋季拍卖会第0532号拍品。

图4赝品,来自上海XX拍卖公司2010年秋季拍乃会第0023号拍品。

图8,图12赝品,分别来自于拍卖行,不再署具体来源。启功先生照片和图13来自网络,余下所有图片均是本人直接翻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启功先生书法真假难辨,你看这幅作品是真迹吗?
林散之天价拍品惊现双胞胎:是草稿还是赝品
书法界唯一超越晋唐的书法家,启功:能看到他的真迹,我就没白活!
启功
王羲之亲戚写的这卷行书,“稀有度”超过《兰亭序》,被启功认定为真迹
如何鉴定这幅书法的真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