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厘清导师的6类“事”,莫让师生关系乱成一锅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导师的“事”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最紧密的联系纽带就是“事”。只要有“事”,无论是分内事还是分外事,师生间就会因此而产生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纠缠,也存在彼此自认为的公平正义。于是,“事上加事”、“事外生事”,最终,就事论事者少,感情用事者多,师生关系乱成一锅粥。

梳理出导师的“事”,是厘清乱象的关键所在。在生存重压下,导师的“事”已然不少,何况导师也算是社会评价度较好的群体,须得活出点生活品质才配得上此等美誉,于是生活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导师的“事”自然层层叠加,一事未平又一事再起,故忙忙碌碌是导师的人生常态。那些有心不忙者,都不好意思坦承“闲庭信步”是人生追求。在他人看来,导师就该忙得脚不沾地、屁股冒烟,若是有人宣称拥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愉悦,那必定是“混得不好”的遮羞布,是为了逃避他人鄙夷的借口托词。

导师也是社会动物,自然不能免俗,虽明知迎合“他人的价值审判”劳心劳力,但有几人敢于真正特立独行呢?于是导师开始认真做“事”,努力赚钱。由于导师要做之事有相当部分都要依靠团队协作才能事半功倍,更需要大量学生全身心投入,所以学生在导师的“事”群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依常理,越是经费盆满钵满、项目应接不暇的导师,学生越是不可或缺。说得好听一点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些极端主义者将其称之为“一将功成万骨枯”,语气是重了一点,但大致还是反映了客观现实。

导师的“事”大概可以分为六大类:

一、导师必须而且可以做到之事。

如申请科研经费。(无论多少,总得有点经费进账,才能满足绩效考评,同时脸上才能挂得住啊。)

给学生的学位论文放行。(无论学生做事与否,签字认可是必须的,否则有你好看哦。)

按时提交研究成果。(无论质量好坏,只要能够搞定专家组,结题收账才是关键。)

二、导师应当做到却不具备条件去做之事。

如提供足额的生活费。(大部分导师无法获得充足经费为学生提供静心学习的生活保障,哪怕经费充足者,也得先满足导师自身的生活品质所需,这就是国情,暂时还找不到好的解决思路。当然,导师的欲望若是不抑制,再多的经费都解决不了这个难题。)

提供学生期望的学术指导。(这本来是导师的基本职能,但现在导师们忙于各种应酬,书读得少了,时间也不够分配了,指导力度也就弱了,这也是有些学生进步不大的主要原因。)

三、导师应当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之事。

如提升学习力。(学习如何学习,并获得强于他人的学习力,这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现在的教育令到很多学生连书都不想读,奢谈学习力有点缘木求鱼的味道。而且学生比较短视,更喜欢见效快的技能培训,对于夯实基础的学术历练不感兴趣。在此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力,是导师头痛的大难题。当然,导师不想管,自然不会头疼了。)

不要坑蒙拐骗。(这首先要需要导师以身作则,不能只要求学生,不约束自己。很多导师甚至主动教学生如何做假,这就有点过头了。毕竟,师道尊严还得靠自己维护,不能凭借强权来获得学生认同。)

领取信函、传真、包裹。(这个环节之所以放在“必须”,因为很多学生不懂得做这些小事的基本知识,导师有义务让学生参与这些环节帮教会他们基本礼仪,而且这种事情每个学生都要轮流学习。)

四、导师可以与学生协商做到之事。

如是否去现场单位实习与是否考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迫于就业形势都喜欢在上述两方面有所作为,但其实效果不大。好的公司看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不会愚蠢到要求学生具备求学期间本就不能够拥有的从业执照,只是学生往往想不到这一层,而且还贪图证书出借带来的蝇头小利。)

是否有心从事真正的科学研究与是否愿意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这两点本来无需讨论,研究生不就是来干这个的吗?只是研究生扩招以后学生有恃无恐地“不研”,这就逼迫导师要花大力气给学生循循善诱,说得好听点是“引领学生进入科学殿堂”,说得难听点是“忽悠学生写论文”。不管说法如何,这种现象的大面积扩散本身就是研究生教育的败笔。)

帮助导师报账。(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要做好这件事非得同时具备细心、耐心、专心,而且还得学会如何与财务人员沟通,其中蕴藏种种技能培养。但这需要导师与学生取得认同感才行,仅仅依靠强势推动,学生不情不愿,就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财务人员迟早会找导师的麻烦。)

五、导师不应当做之事。

如仗势欺人。(导师未必比学生优秀,只是因为导师当下有学生无法拥有的资源而已。想清楚这一点,就没有那么自以为是的嚣张气焰了。)

盘剥克扣。(做事要给钱,当然前提是事情要做好,很多情况下事情做得一团糟,给钱和不给钱都很纠结,这是学校和社会的差别所在。混社会,做得不好可以开掉;混学校,做得不好没一点辙。)

潜规则学生。(男、女同学都得当心啊,多琢磨点人性还是很必要的。既了解人性的阴暗,有保持对人性光辉的信任,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六、导师主动愿意多做之事。

如与学生散步交流。(既锻炼身体又能激荡脑力,一举两得之事。不过学生须得有这种主动意识,而老师要专门留有时间来完成这一教育环节)

偶尔请学生来家里改善伙食。(想想自己年轻时吃食堂的痛苦就知道这一条很重要,不过有些学生家境好,似乎比老师的生活水准还要高。当然这个环节是以情感交流为主,好吃好喝为辅)

主动关心学生的情感诉求。(导师在人生阅历上还是有优势的。学生遇到的生活困境,如果愿意与老师交流,导师理当认真对待,并做好保密工作。当然,学生如果不愿意,那导师追着询问,那也是不对的。)

学生一般不太喜欢导师“事”多,毕竟偷懒是人之天性,不能要求普通人都“变态”到“时刻打了鸡血”“随时热情饱满”的状态。而且,事做得多,人却未必培养得好。做事与做人之间可没有必然的教育通道能确保“多付出就能多收获”。如果学生所做皆为简单重复劳动,只是在较低层面的流水线上完成流程化的工序,至多算是蓝翔技校的优等生罢了。反之,如果导师安排“事”时能够有“因材施教”的意识,并根据学生的能级提升不断更换工作,那就算得学生的福音,对得起读研的沉没成本。若导师还能帮助学生打通“任督二脉”,那读研真就是最好的投资了。

导师之“事”,有应然之事、实然之事、或然之事之分。导师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认知层次,决定了导师之“事”的最终结果以及对做事的研究生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导师与学生能够同心协力,那么很多“或然”就能逼近“应然”的理想状态,导师对于社会的贡献度自然大大增加;反之,当师生相互猜忌彼此埋怨时,“或然”将不存在,“实然”就一降再降,而“应然”则无从说起。

如何设事、派事、管事、处事、完事,考验的正是导师的修为和涵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4-829770.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了三年研究生,你学到了什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生关系应该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一月就给300 怎么伺候你的“导师老板”
研究生给导师打工成常态 被比廉价劳力
导师带研究生是为了什么?
我有幸遇到了“别人家的导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