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卉作品之一:漫话高邑

                             漫话高邑

                                                                 
                                                                 


                        

                         小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过了,自然又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中秋。一年一度的中秋月,我是极珍视的,这一天一定要看月亮。不过这些年多是“今夜塘沽月,闺中只独看。”据知今年中秋节的气象会是云遮月,只怕月圆之夜无月,便在八月十四,中秋小假的前夕,早早出来赏月。

        天有微云薄雾,月色并不十分清朗,也还未到正当圆之时。自然还是记忆中与阿巍一起看的那轮皓月更加明丽无双。正是“月是故乡明”,月圆中秋思故乡,几乎是本能的。正好以此处的思念起笔,开始我早就想的“高邑漫话”。

                                                      缘起

       我总是说,生长在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的人是天生有造化的,因得山水之灵秀,自然之垂青,生命的元素都会显得丰富。前段看到女作家陈思呈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没有一条江或一片海的童年无以语人生》。如此之说,更让土生土长的吾之乡民情何以堪呢?位于冀中平原上的故乡高邑,实在是个平凡的小地方,这里可是看不到海之辽阔,山之妩媚,水之婉约的,人们童年的回忆会如同这块一马平川的黄土地一样的平淡,没有跌宕诗意,江海传奇,但是,如此便无语人生了么?尽管我自知没有得了灵山秀水的造化滋养,童年的色彩没有那么瑰丽多姿,不过这块单调的平原和她之上的风物人文所拼合起来的故乡,也一样留下了许多温暖而铭心的故事,并不妨碍,在月圆之夜或者任何时候,为了那萦回的乡愁,浅斟低唱。


        过去,无数次在自己的撰稿中描写高邑(写专题片脚本)。总会在写上她的位置、面积、人口等行政信息之后,加上这样的定语:“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有着凤凰城的美誉”。 想想这些词总有些
堂皇和郑重,但也不尽然就都是溢美之词。因为,追溯她的历史,起于春秋战国,确乎悠久;土地肥沃,农作物年年旱涝保丰收,不可为不丰饶;汉刘秀曾于城南千秋台登基,明吏部尚书赵南星作为“东林三君子”之一而青史留名,也不可谓不算人杰地灵。不过,这并不算是吾乡吾民心中有风味的高邑,不是让人会心一笑更有识别度的高邑。我一直期待,笔下有一个更亲切自然,乡土本色,原生态的高邑,可以“语人生”的高邑。

    
                                                     风物
  
        高邑地域甚小,面积不过区区222平方公里,几乎是全国最小的县份之一。地势平坦,土壤丰润,假如用她来做个谜语,猜一个国家的首都的话,那猜“平壤”就中了。立于乡野,一眼望去是棋盘一般平整的庄稼地,难得见到一处沟梁坎岭。西部有一道略蜿蜒凸起的丘陵,方令地势有些微的起伏变化。独有一座凸起的小山包,被称作“凤凰山”的,是太行山的一处零星余脉吧,如今被采石炸山炸去了半边,不仅不高,还残了。不过总算还有个山的称谓,让长于平原的吾乡民,立于山脚下也能生出仰视雄伟的激动和心跳。

        一直记得高中有位叫李新凤的女同学,曾向我们描述
游了一次赵村疙瘩,就激动不已地写了一篇洋洋洒洒千字文“的津津乐道,那得意的神采仿佛探访了一次历史名胜似的。经她的撩拨,我们那时候也不免对赵村疙瘩心向往之,后来下乡经过,方见洋洋千字文描绘的不过是一块立于村野,稍凸起于地平面不过几米、方圆不过几十米的古墓土台,早已被盗掘一空,根本就是个被历史雨打风吹的荒丘。所以能够对它下笔千言,可见平原的孩子对于高耸之物的仰慕(即便是个土台子)。——我们太稀罕山了。
 
        电视台过去有个专题栏目叫做《泲槐艺苑》的,泲槐便是指泲水和槐水流域的高邑。泲河位于高邑境南,槐河居北。高邑或许也曾起源于此两河文明,但是自我这一代以后,除了多年不遇的泄洪排涝,高邑人是看不到泲槐河流水的。即便如此,就是看到那裸露河底的泥沙还延续着河道弯弯,我们也是兴奋的。假如有一年夏季雨水充沛,上游水库排洪放水,使两河也能泛起波浪,那在县城周边的我等“旱人”,早就兴奋地蜂拥而至去“看水”,恨不得唱起“洪湖水浪打浪”了。我们也是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啊,可惜,在高邑没有山水可恋,便也少了奔涌的诗情了,所以看明代首辅、高邑人李标描绘家乡的诗句:“大陆关河宜北望,太行形势自西来
”真不由得赞叹乡才大家的视野和情怀啊。
        
        不过,诗的随后两句“秋深禾黍皆成穗,雨后田园半是苔。”我更喜欢,也更是高邑的风貌。高邑是农业大县,是北方小麦玉米主产区,且土地肥沃,旱涝保收。麦收季节,那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也能给人波涛澎湃的豪迈感,隆隆几十台收割机上阵驰骋的场面也甚是壮观。既然青纱帐甘蔗林可以入诗,那我们平展展的晾晒场,黄灿灿的玉米山也能入文吧。(李标此文是隐喻明朝灭亡的,此后不几年明朝灭亡。北望是说北京,自西来,是说清兵消灭李自成部队大兵压境自西而来——编者注)




       但是,如果让我拿出高邑的土特产,我便为难了。这里既没有闻名遐迩的传统风味,也没有名噪一时的时令鲜品。看人家汪曾祺先生把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写的那么有模有样,有情有调,我只能又扛出家乡的质朴平常来自居。(因为名人笔下的渲染,高邮咸鸭蛋现在更加名声日躁了。)除了小麦玉米小杂粮,我只知近些年高邑发展大棚菜产业,养植花卉,寒冬腊月,临年逢节,有向往来客赠送鲜亮水灵的黄瓜西红柿或是盆花绿植的,但是这也不算是有地域标识的风味吧。只算是务实的高邑人将红玫瑰换做了芹菜豆角,将情调品位换做了实用家常,来略表“芹意”——原来“芹意”这个词让高邑人诠释的是这么贴切哦。

        当然高邑也有把核桃红枣柴鸡蛋当作土特产馈赠的,但这多产于西邻的赞皇县,终不若汪曾祺先生的咸鸭蛋更理直气壮些。

                                                       民情

        地势平坦,便有阳关大道。这便是高邑之长了。高邑的交通地理确乎是得天独厚的,京广铁路公路纵贯南北,晋冀省道横穿东西,交通四通八达而商贾云集,这便决定了高邑的开合气度和厚道民情。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而平途阔野的高邑恰恰相反,民风淳朴古道热肠,多少奔着这块土地谋生活的外来者,都被这里淳朴善良的人民接纳下来,在这里扎下根须,终变成了高邑人。如今,高邑县城的方圆村落,有多少祖籍并非高邑的人们,子孙几代也都说着纯正的高邑方言了。我们家里,我母亲是宁晋人,姥姥娘家是赵县,唯有我的父辈是地道的高邑人。这恰是面积不大而胸怀开阔的高邑包容融合的写照,也是她让人觉得温暖可亲的地方吧。

        早就听说一个俚语:“州倔子县嘎子,高邑县的老傻子”。这个话概括了高邑周边几个县域乡民的不同风格。州,是指赵州,即今天的赵县;县,是指东邻的宁晋县。拿这话请教老人,得知,“州倔子”,是说赵州人说话比较倔,“县嘎子”,是指宁晋县的人比较圆滑精明,而“高邑县的老傻子”,就是说高邑人比较老实,不转弯儿。我经过观察品评,感觉这话是颇有几分贴切的。接触过姥姥的娘家人,确乎说话语气比较倔,而宁晋人便婉转许多,要不妈妈常因自己是宁晋人而不讳言的自嘲是“宁晋猴儿”呢(当地也有此称,当然这更多的是妈妈的幽默)。而据我对高邑人的了解,确乎有那面可爱的“傻”。

        高邑人说话也不会婉转,方言里便透出一二。高邑方言在高邑人自己听来,也比较“奇葩”,仔细抠起来,一定自己也忍俊不禁。许多发音,是无法找到准确的文字来书写的。比如“蹲着”,高邑说“骨低”,说“涩”,是“湿巴”。形容这个人不好说话,不通融,也用“湿巴”,喝酒不爽快,同样是“湿巴”。这跟说柿子涩,是差不多的意思。那个意思直接就能说到感官上,简直到位。发音的语调,标准读音的声调三声的,在这里是一声,二声基本也是平的,因此听起来都在一个平调子上,又直又楞,没有一点婉转曲合的韵味。倘若用高邑的方言语式谈恋爱,那柔情蜜意的甜度一定会大打折扣的。或因如此,高邑人少有风情。

        高邑人不善于讨好恭维或检讨认错,语调里没有那么多的谦恭卑微,不大会虚套客气,礼下于人。有戏班子歌舞队的到高邑来献艺,是不大容易听到掌声的,过去我总为这个着急,这点热情的奖赏都不肯么,我甚至会带头鼓掌。的确,高邑人比较吝啬赞美,你问“这个好不好呢?”认为好,也就是一句“行咾”,但绝不会说“太好了,好极了!”语气总是平淡的。过去我们下乡采访,问菜农这个大棚菜收入怎么样?答曰:“不赖,行咾”。不赖,就已经很好了,让你听到一个干脆利落的“好”字,那是不大容易的。在高邑人看来,甜言蜜语,口吐莲花,会让人觉得不实在,“虚俏”,他们更信奉“木讷近仁”吧,让你耳朵眼儿痛快,不大好办。

                                                       食味

        一个地方的风味,最直接的,除了方言,就是饮食了。不得不说,高邑人是最不会吃,也不善于研究吃的了。要不怎么就没个风味名吃呢。属于高邑的地方美食,实在乏物可陈。遍走街市,也不见一家可以招摇的传统老字号。唯南关有一家“王家烧鸡老铺”,一个“老”字,有些家传的底蕴,但那味道却不是从小就留在高邑人记忆中的。吾乡之人口福浅哪。这个除了与地域物产有关,还有人的观念,高邑人历来将“好吃懒做”视为短脚,将节俭勤快视为美德,会吃香不如会吃苦招待见。倘若谁没事总研究吃,那一定要被笑话“不会过日子”。来塘沽方听说这里有句俗语叫做:“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可见这里人还是真舍得吃的。感叹之余,更怜吾乡之人是多么克勤克俭而“清心寡欲”啊。


        高邑人的当家菜,就是大锅菜。当然这个北方都有。它名不见经传,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咱们平易近人的周总理都是知道的。看电视剧《海棠依旧》,里面有个情节,周总理在西花厅与工作人员聚餐,特意嘱咐厨房一定要多做大锅菜,因为北方人多,爱吃。这让人不禁倍感亲切。

       大锅菜永远都是高邑餐桌上的重头戏。家里过大事,婚丧嫁娶必定离不开它。乡里邻家娶媳妇儿,除了看新媳妇长得好看不好看,就是评说大锅菜的口味如何。因此,每个村里都有几个擅长炖大锅菜的村厨,人称“撺掇里”。在红白宴上,他们身上系着通身的大围裙,挥动大铲马勺,在扯起的大布蓬子下面,在新泥盘起的大四方土灶前,大显身手,施展厨艺。我曾经品尝过不下几十个村子的大锅菜,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俺们村儿这个大锅菜就是好吃”。其实各村的味道吃起来差别并不大,因为谁在亮这个厨艺的时候都是不遗余力的。只是我私下里也会觉得,还是俺们孙家庄的好吃。嘿嘿。

        高邑没有民间竞技,倘若搞一个,我想,来个炖大锅菜大比拼,一定是最有参与度最接地气的。

       大锅菜的原料做法无外乎于此:主菜,大白菜或洋白菜,夏秋季多是冬瓜,或也有用茄子,体积大而耐储存的。肥瘦兼有的猪肉片儿,煎好的豆腐厚片,切块。成捆的红薯粉条。一口直径一米的大铁锅,架在新盘的四方泥灶上,火苗子吐出来,呼呼飞卷。大盆盛装的猪肉片,大油炒香,加白菜,翻匀,铺上煎好的豆腐块,粉条,添水,中火开始炖,之后转小火慢咕嘟。直到菜软烂,豆腐弹润,粉条透亮劲道,汤汁浓郁不粘稠,一切都融合了肉香,便可盛碗上席了。

        一口大铁锅让所有材料的充分融合,和炖制时长的悠悠练就,也是香醇的要素,每个人家的小锅也是常炖的,可是总不如大锅旺柴炖出的味道醇厚。大锅菜,让本来不善做美食的高邑人,把有限的厨艺天赋发挥到了极致。



     《舌尖上的中国》剧组估计还没有嗅到大锅菜的香味,倘若来的话,那镜头元素也会是很丰富的,最好选取娶媳妇的大场面,红事的喜庆,大锅菜的蒸腾,还有吾乡民那淳朴厚道、实在热情的直通劲儿,也是极生动和精彩的。

        高邑的家常饭,所谓“改善生活”或者待客,必定离不开饺子,其次便是烙饼,面条,再多不出什么花样。过去高邑人不爱吃大米饭,认为吃了胃寒,还不耐饿。如今大米饭也是餐桌常见了。高邑人爱喝米粥,早晚米粥,甚至一天三顿米粥的也常有之。高邑人管米粥叫“米饭”,“米饭”就馒头,来上一个菜,这是过去寻常人家的标配。还有一样常见的,就是疙瘩汤。我觉得这个倒是高邑的一点特色风味,它如米粥一样百喝不厌,还具备了更丰富的味道功能和发挥的空间。


        疙瘩汤简时易做:随便什么蔬菜:豆角、菠菜、小白菜,最好是绿叶菜。葱花或者蒜片更鲜香的是韭菜花,用一点底油烹出香味,绿叶菜下锅,最好配一个西红柿,炒熟直接加入开水。一碗面粉,滴入凉水搅拌出面絮(疙瘩)下锅,煮开,加一点酱油醋,点香油,便成。想要味道营养更丰富,还可煮进去南瓜块,或者打个鸡蛋花、荷包蛋。这里面既有蔬菜,也有面食,还有汤水,一概而全,口感绵厚,味道还足。也可算是百吃不厌的看家饭。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群房客,是铁路搬运工,俗称“拉脚的”,都是农村出来的年轻壮汉。租住我家大院子其中的闲屋,工闲歇息,放置工具。他们自起炉灶,那时候,生活刚刚勉强温饱,还多是吃白面玉米掺面馒头的。记得他们的午饭就是用一口炒菜铁锅,每人做满满一铁锅的疙瘩汤,盛在粗瓷大海碗里,我们叫做“波碗”的,就上掺面卷子(馒头,高邑把方馒头叫卷子,圆馒头叫馍馍),一个人一顿吃得完一锅。这是做苦力的人的海量。那时候,跟他们又亲热,又怜恤,是一生同情与善良的起源。疙瘩汤也深深融在童年的回忆里,让我从中提炼出最温热厚实的生活味道,啥时候都是依恋。

        后来听父亲说起他在部队时,每天自己做饭,第一个说到的就是“拌疙瘩”,被我听到了心里。至今家常做时,每人喝两碗都不算够的。我注意到在高邑即使高级的饭店,菜谱里也会有“疙瘩汤”一品。我们一起在馆子聚餐,最后也常以疙瘩汤作结的,我和田军姐姐必要多放几勺醋,要其酸爽,润胃解腻,吃的通泰。不要忘,高邑的疙瘩汤。


        高邑有一个算作街头小吃的,那就是“缸炉烧饼”。原模原样的在塘沽我是没见过。这个都是在街口摆摊儿。一个大圆的铁桶炉子,就是烤红薯那种。一个大案板,大粗瓷盆子和面,案板上擀开,做剂子擀成方的,一个挨一个铺开,蘸水,撒芝麻,最后贴在中间是炭火的铁炉子壁上,烤成金黄。自然分成三层,两边酥脆,中间牛筋,吃起来有嚼头,麦香芝麻香浓厚。塘沽买不到,我也常常想念它。


        再要说一种如今并不家常的饭,那就是“苦累儿”了。“苦累儿”的说法,我和朋友们反复研究过,我觉得应该是这两个字,今年终于在百度词条中证实了。我分析,它应该是旧年代人们贫穷生活中的产物,因为日子又苦又累,勉强生计而发明的。最经典美味的要数“榆钱苦累儿”,榆钱择好洗净,控水稍湿润,拌面粉,撒细盐,充分裹匀,铺在笼屉上蒸熟。大蒜捣成泥,加生抽老醋,铁锅耗热油,浇在蒜汁上,立马香气四溢。然后把碗汁拌在“苦累儿”饭里。你去吃吧,越吃越停不住。

        榆钱现在是应季且绿色天然的不易得的珍品,除了能发现榆树,还要有攀爬采撷的本领,榆钱“苦累儿”能吃到,那可是相当高端了。日常的,土豆丝,胡萝卜丝,豇豆角什么的,还有马齿苋,扫帚苗等各类野菜都可以作为蒸“苦累儿”的主菜。吃“苦累儿”,现在似乎不仅是一种调剂,它更是一种地域饮食文化的特殊标记,成了稍有点岁数的乡人们忆旧的经典符号。而对于我和阿巍,因为同对它的喜爱和当时相守,盛上“苦累儿”的一刻,更成了一种不约而同的怀旧仪式。——“一夜乡心两处同”。


                                                      遗存

        高邑既然有“凤凰城”的美誉,自然便有关于凤凰的美丽传说。传说这里曾是凤凰栖息之地,每三年凤凰下一个蛋,就会出一个才子俊杰大人物。后来有个南方人看破天机,破了凤凰灵地,凤凰飞走了,这里也不出人才了。这当然是传说,说哪里还是当年凤凰的眼睛,可惜遗迹早已无寻。

        如今还能诉说并印证历史的还有古城村的战国时古房子郡遗址——一段荒草萋萋的古城墙;有东关村的明代吏部尚书赵南星的故居,还有花园村南的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登基的千秋台遗址,台上有株长了数百年的古柏和清代的一通斑驳石碑。这两处近两年都做了大力度的重建修缮工作,保留了古物,又做了大幅度的增建,来作为高邑历史文化的演说,也让高邑的今人和后人游玩,凭吊。


                                                      后记

        中秋之夜,我看中秋晚会,戏曲晚会,缱倦(应为缱绻)情丝,心弦跳跃。中秋意未尽,十六十七两晚,说好的是今年中秋的最圆之月,我专程下楼赴会,却未见嫦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浩瀚无垠中,我只走过了那么一霎的瞬间,历史有无数的记载和汇聚,我的简约的漫话,只是自己眼界里的一个小小的心窗,回映着每次天涯共此时的故乡月。

(郭卉,高邑县广播电视台记者,现旅居天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有一道美食叫苦累,你吃过吗?
老一辈人都会做的一道菜-苦累,只有这两种做法,却缺正在被遗忘
石家庄人还记得不?这个美食叫“苦累”,年纪小的都没吃过
石家庄日报社数字报
榆钱苦累里乡情浓
“榆木疙瘩”喊了多少年,竟然不知道榆木疙瘩可是宝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