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安市村前镇稳步推进幸福食堂建设

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客户端讯 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由于缺少亲人的照顾,很多老人一日三餐都难保障。而且,农村老人精神孤独。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村前镇立足实际、大胆探索,按照“财政、社会力量、老人自己”三方共同承担的原则,创立“幸福食堂”,形成一种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好吃、便利、有人情味”的幸福食堂,已经成为农村养老改革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根据《高安市推进农村幸福食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人口500人以上或就餐人数10人以上的自然村原则上必须设立一个农村“幸福食堂”,人口500人以下或就餐人数不足10人的自然村能就近合并的合并设立。幸福食堂明确了就餐对象为年满60周岁、身体健康且具有行动能力的农村独居老人以及需要由独居老人照顾的留守儿童。各村成立“幸福食堂”运行管理理事会,负责“幸福食堂”的运行管理,理事会成员原则上由村干部、村民小组组长、老党员和就餐老人代表组成。同时,严格选聘好炊事员、保管员,炊事员从当地身体健康、品行优良、群众公认的村民中推举产生。通过本村人办本村事的方式,既坚持了“幸福食堂”的非营利性原则,又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村级管理、村民自愿、非盈利性“四个原则”,将“幸福食堂”建设列为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同时,也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其他党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另一方面,互联互动协调合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分工合作,协调推进,共同研究工作中的困难和对策,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二是按照乡镇财政奖补一点、村级自筹保障一点、社会爱心捐助一点、老人自身承担一点的方式,统筹解决资金保障问题。镇政府对已开办的13家“幸福食堂”,每家予以奖励补助2000元。此外,还特别注重发挥农村致富能手、本土企业家、热心村民、在外人士等作用,鼓励这些“乡贤”们为幸福食堂捐款捐物,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为确保“幸福食堂”正常运行,各村都成立了农村“幸福食堂”运行理事会,聘请好炊事员、保管员。

幸福食堂按时提供三餐,老人们每天有现成的热菜热饭吃,过上了“饭来张口”的好日子,并且,食品品种多样,老人还可以针对菜品等向理事会提出意见建议,确保了老人们吃得舒心。每个幸福食堂都制定并上墙公示了食堂管理制度、用餐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对食堂收入和支出建立台帐,社会爱心捐资都由理事会在村党支部的见证下,开具收据接受社会爱心捐助,确保了食堂事务规范、公开。依托新农村建设,在幸福食堂选址上充分利用村组祠堂和文化活动中心,添置健身器材,建设了一批文化活动场所。饭前饭后,老人们都能到活动场所散散步、聊聊天,或者在桌子上下下棋、打打牌,其乐融融,进一步丰富了老人文化生活,提升了老人幸福感。

幸福食堂,解决了60岁以上独居老人“吃饭难”问题,老人们得到了照顾,在外的年轻人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主动给“幸福食堂”捐钱捐物,而且一传十十传百,带动了越来越多人给“幸福食堂”捐钱捐物,浓厚了孝亲敬老的好风气。

老人都是家里的长辈,说话有分量,一些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在“幸福食堂”围桌吃饭的过程中就化解了,邻里关系和谐了,大事小事不出村,全村拧成了一股绳,村风民风也随之好转了。

“幸福食堂”的建设坚持了村级管理原则,充分激发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幸福食堂让老人“食有所依”(图)
这儿的农村“孝老食堂”,免费背后的慈善运营模式
竺元平 | 难忘的大西沟联办中学
“我们过得安心,在外的崽女也放心”
当农村渐渐“老去”,这个地方让他们真正“老有所养”
1960年,毛主席时代的人民公社大食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