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考古诗复习提纲5
userphoto

2023.05.20 湖南

关注

第二十八首 :《卖炭翁》[ 唐 ]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体裁:乐府诗//叙事诗 

二、注释

⑴选自《白居易集》。是组诗《新乐府》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⑵伐:砍伐。⑶薪:柴。⑷苍苍:灰白色。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⑹可怜:使人怜悯。⑺愿:希望。⑻晓:天亮。⑼困:困倦,疲乏。⑽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⑾翩翩:轻快的样子。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⒁回:调转。叱:喝斥。⒂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⒃惜不得:吝惜不得。⒄系:挂。⒅直:通“值”,指价钱。

三、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手下的爪牙。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吝惜不得。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四:分析:

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

 1、2句动作描写,“伐”“烧”生动形象地写出卖炭翁在南山烧炭的情景,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铺垫。

 3、4句外貌描写和对比手法写出了卖炭翁烧炭时的苍老,表现老翁烧炭的艰辛。

 5、6句设问,写出炭是老翁生活的依托,卖炭解决老翁的温饱问题,表现生活的艰苦。

 7、8句心理描写和对比,写卖炭翁反常扭曲的矛盾心里,反映他悲惨境遇。

 9、10句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渲染清晨寒冷气氛,写出了老翁清晨赶车卖炭的艰辛。

   “辗”是压的意思。写出了天寒地冻,表现卖炭翁的辛苦,也写出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11、12句用动作描写,“饥”“歇”写出了老翁已经精疲力竭了。

第二节:写“宫使”对卖炭翁掠夺。

1、2句“翩翩”写出了太监和其爪牙横冲直撞,趾高气昂的动作和神态。与卖炭翁为生活辛劳凄惨形象形成对比,揭露了宫使的罪恶。

3、4句运用动作描写“手把”“口称”写出了太监及其爪牙仗势欺人、专横跋扈的嘴脸。

 “回”“叱”“牵”写出了太监及其爪牙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前四句写出了官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

5、6句“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反差,反衬宫使掠夺的残酷。

“惜不得”写出了老翁无奈悲愤、绝望的心情。

7、8句“充炭直”写出官使抢劫的无耻。 后四句写出被抢夺的后果。

五:主旨:讲述了一个宦官及其爪牙抢夺百姓财物的故事,揭露宫市掠夺本质,反映中唐以后,统治阶级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事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三十首:《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选自《李清照集笺注》。

渔家傲:词牌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三:注释:星河:银河。嗟:叹息,慨叹。报:回答。谩:同“漫”,空,徒然。

三: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天快亮了),天河中的星星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仿佛我的梦魂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情意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答天帝说我走得路途还很漫长,慨叹天气已黄昏。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吹往蓬莱三仙岛去吧。

四:分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画面: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连,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

内容:梦中所见景象。作者用想象创造了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  动词“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转”和“舞”将人在风浪中的感受传递给读者。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内容: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

“归”字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就好像词人本是仙子降凡,只是由于不堪人世污浊,才重返纯洁的天庭仙界。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路长”“日暮”概括词人“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

  嗟:生动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

学诗谩有惊人句。两层意思:

     (一)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能有什么作为呢?

     (二)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

内容: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想象。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诗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主旨:通过记梦,展示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内心的苦闷,也表现自己不为苦难所磨灭的对自由的追求与光明的向往。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风格代表作家,本词却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

第三十二首:《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出自:《曹操集》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注释:临:到达,登上。以观沧海:以,来。观:看。沧海,大海。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耸、峙都是耸立的意思。星汉,银河。幸甚至哉。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三: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看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耸立在海边。岛上树木百草丛生,长得十分繁茂。 萧瑟的秋风吹过,大海立刻变得汹涌澎湃。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中运行不息,星光灿烂的银河,(一端垂下天宇)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 幸运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我的志向吧。

四:分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感情基调苍凉慷慨,雄健有力,历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开篇点题,交代观海地点。“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以下十句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水波荡漾的大海(动景)和高高挺立的小岛(静态)相互映衬。

“水何澹澹”一句是总写,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出了山岛之上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草木是静态描写,又写动态的大海,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以上六句写的都是实景,衬托下文的虚写。

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波涛汹涌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壮观之景,抒发了诗人

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若”,“好像”之意,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搏击星辰之景。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虚景。诗人运用……的抱负(结合“日月”四句诗上面的赏析继续答)。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为合乐而加,与诗的思想内容无联系。

五、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壮丽景象, 以沧海自比,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六、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第三十三首:《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两首均选自《杜诗详注》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二、注释:青:山色。 未了:不尽。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阴阳:阴为山北水南。阳为山南水北。 割:分。曾:同“层”。眦:眼眶。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

三、译文:

泰山是怎样的?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它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了。

四、分析:

本诗的诗眼是:望。(全诗围绕“望”来写)

 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 诗人的感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远望所见

“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不尽。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巍峨。

写法:虚实结合

造化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美—虚笔

阴阳割昏晓—写泰山的高大(巍峨)—实笔

钟:聚集的意思,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割”字炼得极好,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所见(实景)修辞:对偶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是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了——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诗人的想象,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千古名句,人生哲理。

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豪情或感情: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理想与壮志。

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理想与壮志。

第三十四首:《登飞来峰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注释: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

三、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应天塔,听说鸡鸣时分站在塔上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站得高自然看得远。

四、分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正面描写塔极高——夸张手法。   

“闻说”句虚写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面描写,衬托塔的高耸。

两句内容:写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

不畏浮云遮望眼,浮云:象征困难、挫折。

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抒情议论: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远大抱负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

深层含义:表达诗人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雄心壮志。

哲理:站得高,看得远。千古名句//点主旨。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从长远考虑。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对前途充满必胜信念。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歌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说理结合在一起的?

诗歌第一、二句写景,虚实结合,为抒情、议论作铺垫;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生;抒情:不畏艰难;说理:登高望远。

五主旨:借写登高远望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含蓄而深刻地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第三十五首:《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文学常识: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先驱。著有《龚自珍全集》,《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

二、词语: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落花。

三、译文:带着满怀离愁别绪,趁着西下的夕阳,扬鞭催马,远走天涯。

纷纷飘零的落花绝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要培育出更美的鲜花。

四、诗句内容理解及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赏析角度:A、炼字“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修饰离愁,把无形的愁绪形象具体化了,写出离愁的深重。“白日斜”,三字一笔勾勒景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烘托离愁,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B、比喻(同炼字“浩荡”)C、内容:前两句写出了离愁的深重和回归的喜悦。D表达方式:记叙抒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比喻,诗人以落红为喻,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B、托物言志(同上)

C、画面: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 ,养护新苗新花。D、表达方式:抒情议论。

五、中心:作者托物言志,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表达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第四十首:《无题》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文学常识:(1)作者: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2)体裁:七言律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梁恕俭在北京执教《卖炭翁》
白居易《卖炭翁》全文翻译与赏析
李茹:巧用“微剧本”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千古奇文《卖炭翁》,短短150余字,尽显百姓辛酸!
古诗词文赏析之唐诗《卖炭翁》白居易
(9)2018年4月10日卖炭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