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思考:唐朝时期,室韦部落猛增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思考:唐朝时期,室韦部落猛增的原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关于室韦部落的研究多集中在史书中明确记载的有名号的部落上,如隋代部落研究是以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为主体,考订具体地理位置、发展状况等,却没有涉及到这些“大部落”下的“小部落”。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小部落”没有具体称号,是以南室韦又“渐分为二十五部,每部有余莫弗瞒咄,犹酋长也。”等记载的方式出现在史书中,但具体名号未被中原修史者所知。另一方面,隋代室韦部落称号,以方位命名的,很显然是其时中原人对其部落的他称。这也表明因隋朝对室韦了解有限,很多细节并未被隋书所载。

其中有的与周边部落相互融合,实力渐强,进而被唐朝所知的可能。故在隋末中原战乱无暇顾及东北之时,室韦极有可能趁机与周边民族相互合并重组,以新的部落名称出现在史书中,转而后世研究者以为唐代室韦部落称号改易。

当然上述仍只是笔者据相关史料的推测,目前难以确证。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早期的室韦地望相比于隋代有向南向西扩张的情形,或者说唐朝建立之时,室韦已发展为唐代文献中所记的二十余部。

室韦部落内部原因

唐早期室韦活动区域最南至霍林河上游地区。霍林河,北朝、唐时期又称啜水,具体位置在契丹之北边,史载“北行十日至啜水”。可见北朝时期啜水之地并不属于契丹领地,亦不属于室韦。然至唐代,啜水南部已经是室韦的塞曷支部的居地,所以唐朝时期的室韦居地明显南移。

隋唐时期在原地豆干的故地上以霫之称的部族在活动,学界考订霫应是北魏的地豆干,其南与奚接邻。唐初因突厥、薛延陀、契丹等族的抄掠,多次在大兴安岭东西迁移,这给当时室韦南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再从后世研究者把霫加入到唐代室韦二十多部中看,随着时代的更迭,霫逐渐被室韦融合,成为了室韦一部分。

此外,隋唐时期契丹居地也在不断的变化,如隋代的契丹在“辽西正北二百里,依托纥臣水而居”,纥臣水又称吐贺真水,指今老哈河。唐前期契丹居地与隋朝大致相同,仍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唐高宗时期其居地向北移至西拉木伦河上游地区,武则天时期推进至西拉木伦下游地区。

天宝年间起,契丹逐渐吞噬奚地,其活动区域包括整个西拉木伦河流域与老哈河上游地区。虽然契丹居地的南北两方一直变化,但其活动区域主要在西拉木伦河上游或下游及老哈河上游地区,并无更北的记载。所以很有可能隋末至唐初,部分室韦南下与当时在霍林河一带游牧的部众一起混居后逐渐强盛,随之被中原人所知而入载官方文献。

另外,因室韦经济发展需求,促使其不断向外迁移而扩大居地范围。在蒙古高原东部的大室韦、蒙兀室韦,原先多以森林狩猎为主。然随着人口增多,狩猎经济所获满足不了人们的生存需求,为此不得不寻找机会向西进入草原地带,转向草原游牧经济。

室韦部落的演变

室韦地处东北边疆,相继与大致同一区域的契丹、靺鞨及漠北地区的柔然、突厥、回纥相邻。这些不同语族的部落(族)以不同的方式对室韦部落的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漠北地区的民族,政权衰落或灭亡时,其部众也有进入室韦的情况。

比如,柔然汗国灭亡后其余众的一部分人进入蒙古高原东北地区,而当时漠北东北部正有大室韦部落居住,因此柔然余众也有进入大室韦的可能。对此从语言上考证,室韦语言应属于古老的蒙古语系。

而在漠北高原的柔然受突厥语族人群的影响,语言不再是单纯的古蒙古语,所以其部分余众进入蒙古高原东北地区之后,大室韦部落语言也受其影响,《隋书》记载大室韦部落与其他室韦部比较,其“言语不通”,当与此有关。

林先生所言极是。从《隋书》记载看,大室韦部在钵室韦西北数千里之地,且“径路险阻,语言不同”,与中原王朝未曾有过接触。但隋人称其为室韦五部之一,可见很有可能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语族部落相融,致其语言发生了变化。

此外,唐会昌三年(843)回鹘可汗向东北奔走和解室韦部,又“嫁妹与室韦,依附之。”之后,回鹘可汗依奚王,被幽州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大破后“回鹘无所得食,日益耗散,至是,所存贵人以下不满五百人,依于室韦。”从这两条史料看,回纥汗国晚期与在地理位置距离较近的和解室韦部关系密切。故笔者认为室韦部落发展的不同阶段,受到周边其他语族人群影响也很大。

唐朝对室韦部的认知加深

室韦于武德八年(625)与唐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此后贞观三年(629)“室韦遣使贡丰豹貂,自此朝贡不绝。”同年,唐置师州领契丹、室韦,此次安置的是南下的少部分室韦部众。

直至东突厥灭亡后,室韦诸部才臣属唐朝。从薛延陀汗国(629—646)建立初期尽有突厥属部看,室韦当亦隶属于薛延陀治下。且遭其抄略,故唐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发布诏令:“其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薛延陀所掠者,亦令赎还。”随着薛延陀汗国的衰亡,室韦又重新归附唐朝。武后时,漠北地区第二突厥汗国兴起,且不久契丹酋长李尽忠又起兵反唐,唐廷一度失去了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此时室韦又转入第二突厥汗国的统治,史书记室韦叛,“将军李多祚击定之。”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室韦重新南附唐朝“请求助讨突厥”,为此,唐置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室韦部众也参与了叛乱,所以一度与唐朝切断了联系,至代宗大历中(766—779)室韦恢复与唐的朝贡关系。

经不完全统计,室韦自武德四年(621)内附至咸通三年(862)最后出现在唐朝文献为止,向唐朝贡献多达五十次。在朝贡的同时,室韦的马、豹、貂输入中原,唐朝对室韦回赠帛、锦彩、银器,同时对其首领加封官职,使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了密切交流,故此唐文献中对室韦的记载也比前朝更加详细。

唐朝对室韦地区置都督府统领后,敕封其首领为大都督,世袭之。然契丹的松漠都督府与奚的饶乐都督府等设置皆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唯室韦都督府置于何时无具体时间。从史料记载看最早出现室韦都督的时间是德宗贞元八年(792),“贞元八年四月,室韦大都督和解热素等来朝。”

据此可知,此时室韦之地已正式进入唐朝羁縻范围之内。虽室韦叛附无常,但多数情况下仍与唐保持藩属关系。唐廷除敕封室韦首领为大都督外,还授于将军、郎将之职。如早在开元十九年(731),“室韦遣使贺正,授将军,放还蕃”。

作为藩属,室韦还参加了唐朝的军事行动,如元和三年(808),助幽州节度使刘济讨伐林胡。综上,新、旧《唐书》《室韦传》记其居地扩张中有内自身的演变、周边民族的交往与中原王朝的认知等诸多影响因素。

其中,因室韦历史多见载于汉文文献,所以同一时期中原人对室韦认知的变化也是文献中的室韦部落数量、名号明显增多的重要原因。而唐代的室韦部落的猛增原因之一为,史家极有可能是将隋时生活在室韦周边的人皆泛称室韦,导致唐初史书中的室韦部落增多;再者随着室韦与唐朝关系越来越密切,唐对室韦地区的了解加深,众多室韦部落的具体名号亦为唐人所知。

总的来说,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徙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地理位置及环境的特殊性,迁移路线以向南或向西为主。各族的迁徙原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部族内部的发展需求,促使他们自觉、主动迁徙。另一种是迫于周边强大势力的挤压或统治,使有些部族被动地迁徙与流动。室韦迁徙的原因也大致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室韦人
关于篾儿乞等部的族源(3)
卷九十六 契丹 奚 室韦 靺鞨 渤海 铁勒 薛延陀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北狄
蒙古族的起源——蒙古人的祖先是谁?
蒙古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英语中,它的意思是金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