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很想骂一声“既然道说不清”,你解读什么道学?
userphoto

2023.08.29 湖南

关注

看到一些人很认真的颠覆老子思想。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他们对《道德经》第一章的开篇信誓旦旦解读为“道说不清”,“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

图一

这到底是谁给他们的勇气如此胡说八道?

一,有些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读论述文,却恰恰对忧关整篇文章主题思想的“结论部分”刻意规避?

我们只要不是特别笨,就会明白论述文的结论部分一般都在文章结尾处。表现为“终结、概述”的特质。

比如,第一章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才是本章的关键所在,把这里弄懂,整篇文章才能主体清晰。才能推演出前边内容,也才能评判译文是否正确,而不是人云己云,或者百人读经百样解。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解读。

这不是开玩笑吗?

经典的重要标志就是“唯一性”,如果可以百人读经百样解,那还是经典吗?

我们回想一下牛顿定律,相对论这些经典可以“百人读经百样解”吗?

为何到了中国哲学经典的《道德经》,就可以百人读经百样解?这是对经典的侮辱和贬犊啊。

让我们看看很有代表性对第一章解读文章“道德经第一章解读,老子无愧圣人之名!我现在才懂!”。

猛看题目以为很可能人一篇真正理解老子思想的文章。但仔细看完却有些悲怆和无奈。

他把“道可道非恒道”解读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到底哪里来的底气和信心,支持他胡说八道?

二,这种在历史的错误中不断复制和徘徊的解读,很让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无奈和尴尬。

这是一篇论述文。

人常说,读书读关键所在,前边看不懂,可以先看结尾处的结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了对结论的正确理解,整个篇章的主题思想就不会出现重大错误。不会像历史人物那样胡说八道。

我们来看结论部分:

说的是有“两个方面是认知世界的关键所在”。

那么,作为论述“道”的论述文,自然是论述道的两个方面。

而对于哲学必然阐述关系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整个过程,其中两个方面除了“起因、动果”也不可能再有其他。

由此,我们得出,古人把这些“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事物运动变化,形容为一条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的“道路”,并用“道路之道”命名为“道”。

即,道=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果”的过程。

因为有剑才能讨论剑谱,心中有道才能解读“道德经”。

开篇就说“道说不清楚,不可言说”不丢人吗?那还讨论什么的“道德经”啊。这不如同一个心中没有剑,却在哪里瞎逼逼讲解“剑谱”一样可笑吗?

三,所以,弄懂了,道=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果”的过程。就如同心中有了“剑”,解读“剑谱”也不会弄成把“斧钺钩叉”当成剑论述的笑话。

历史人物中,大多数论述道者,最终论述的是国家国家、为人处世、修身养性,就是把“剑”解读为“斧钺钩叉,刀枪棒戟”了。他们心中根本没有关于“事物运动变化”这件事。或者说历史人物解读的“道”与真实老子说的“事物运动变化之道”风马牛不相及。

四,对于《道德经》解读,老子虽然一再强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而人们解读的恰恰是“国家管理、人情世故、修身养性”的主观能动性。这真正让人无语、无奈和悲怆。

也不思考一下,“因、果”作为同一个事物运动变化的组成部分,不就是“同出而异名”吗?

再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引起的事物运动变化,自然是人们尚未发现的部分,属于“未知的事物运动变化”,而事物运动变化就是道,也就是“未知之道”。

同理,动果引起的事物运动变化,称为“已知之道”。

它们两个都称为“道”,所以符合“同谓之玄”。

再说,名=体现、展现、呈现。并不是什么“称呼”,如名望、名声、名誉等,都是“体现”人的特质的意思。

再加上古人总感觉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有些“虚无缥缈”,所以他们用“无”表示起因,用“有”表示动果。

即,无=起因,有=动果。

所以,举例说明的论据部分:

无名万物之始=无体现万物的起始=无体现事物的起因。

有名万物之母=有体现事物的复制模印=有体现事物的动果。

其中,复制、模印就是事物母体的复制模印,如,母亲本就是孩子基因的复制者。

再看:欲=思想、思维方式、酝酿琢磨等,包括纯粹思考方面,也包括行动方面。并不是欲望。

眇=一只眼睛盯着=洞悉观察=观察能力。

徼=晋秦豫(老子活动范围)三地人们捣药用“徼窝”,指动手能力。

那么:

无欲以观其眇=未知之道(无、起因)的探索发现看我们的观察能力。

有欲以观其徼=已知之道(有、动果)的运用实践看我们的动手能力。

结论和论据都是关于“起因动果”,也就是关于“未知之道和已知之道”的论述。

脑子再笨也应该想到作为开篇的论点同样是关于“未知之道(起因)和已知之道(动果)”的论述。

所谓,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同步。

而,只要认真读过全部《道德经》原文的人,就应该记得“道常无名”这句话。

前边我们已经分析过,无=起因。名=体现。

道常无名=道常说的是关于起因的体现=道常说的起因引起的事物运动变化=道常说的是未知之道。

至于,“名可名”中的“名”,由于,名=体现、展现。

那么,有名堂有内涵的道=已知之道。

或者说,因为人们心知肚明,它们才体现出“有名堂有内涵”的特质。

可见:

道可道非恒道=未知之道可以探索发现,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

名可名非恒名=已知之道可以运用实践,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

哪有什么“道说不清”或“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

五,整篇文章翻译过来:

由起因引起的未知之道,可以探索发现,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由动果引起的已知之道,可以运用实践,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

未知之道属于万物的起因,已知之道属于万物的动果。所以通常情况下,未知之道的探索发现看我们每个人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强,就可以发现更多原因),已知之道的运用实践看我们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强,就可以更好的运用道产生的动果)。

未知之道和已知之道这两个方面都是同一个事物运动变化当中的不同形态,它们都是同一个道的不同组成,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多样性(玄之又玄)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关键所在(众妙之门)。

这才是真正的解读第一章。而且理解起来思维流畅,概念清晰。根本不会磕磕绊绊懵懵懂懂的“连猜带蒙”的瞎解读。

如果真的希望解读《道德经》,一本《读懂“道德经”》会真正帮助你们矫正对古文语境的正确认知。而不是古今语境相互干扰和混淆。

,“使民无知无欲”,古文语境指:使民众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无)多多认知(知)和思索(欲)。而现代语境概念是:使民众糊里糊涂最好。

弄的本来是要“为民开智”的老子成了“愚弄百姓”的教师爷。否则他写一本“道学”就是让人愚昧,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可见,古今语境并不相同,需要解读和翻译。

一本《读懂“道德经”》让你解读道学再无忧无虑。

道=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果的过程

《读懂“道德经”》一本真正解读老子思想的书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对道学完全不懂所以道学研究完全再使蛮力 并非贬损而是陈述
悟道,是国人思想体系中根深蒂固的传统
《道德经》第一章精准解读
《道德经》难以读懂的三大原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道害死了多少道学研究者
“悟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中因果逻辑的研究而不是灵光一现的顿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