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启微典案001 | 胃痛古代医案概览

本周我们已围绕“胃痛”一症,从中药、方剂、验案、实案多个层次进行了学习。

今日“启微典案”栏目,我们特别梳理历代典籍中关于胃痛的诊治脉络和典型医案,帮助大家进一步回顾和总结。

明早8:00另有“启微医理”诵读卡分享给各位,请注意查收!

祝周末愉快,下周一,我们不见不散!

1. 唐以前胃痛与心痛混称,多以叙理为主,罕有医案记载

“胃脘痛”的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是多和“心痛”并用或混用,如“心痛胃脘痛”、“胃脘当心而痛”等表述。汉代张仲景取法《内经》,明确“胃脘当心而痛”的部位是在“心下”,临证拟定了诸泻心、建中、柴胡、枳术汤等,作为治疗胃脘痛的方药。晋代王叔和在《脉经》中沿用了仲景“心下”的定位,提出“胃中痛”的概念,但胃脘痛仍与心痛混称(如:“胃中有寒,时苦烦、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胀支满,膈上积”)。

2. 宋代以后胃脘痛独立一门,从此与心痛有别,医案偶见于方书中

宋代医学家们在汉唐医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汇集了大量的有效验方。对胃脘痛的治疗,多从脾胃虚冷、气攻心腹及伤寒热病服寒凉太过这一认识出发,常以木香、枳壳、厚朴、丁香、沉香、胡椒、良姜、吴萸、干姜、桂附等辛燥理气之品组方为治。本时期对于胃脘痛医案的书写大多见于方书之中,采用以方类案的形式,如:

“治中焦停寒,脾胃虚冷,心腹疼痛,呕逆吞酸,不思饮食。神曲(炒,三两半),人参(去芦头)、甘草(炙)、干姜(炮)、桔梗(去芦头,微炒)以上四味各三两,细辛(去土,二两),附子(炮,去皮脐,二两),吴茱萸(汤洗,微炒,二两半),麦 (炒,一两半),枳实(炒,去穰,三钱半),肉桂(去粗皮,五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送下,空心、食前。”

---《杨氏家藏方·卷第六·大温脾丸》

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立“胃脘痛”一门,拟制草豆蔻丸、神圣复气汤、麻黄豆蔻丸之方,阐述病机,谓有饮食劳倦而致脾胃虚,复受寒邪所伤而成;其用药多遵益气、温中、理气、和胃之法,并提出在胃痛急性发作时,不仅用药物治疗,且可用刺灸法立止其痛,其治疗方法较宋代医家更为完备。

3. 明代对胃脘痛的认识日趋成熟,医案记录开始丰富

明代医家除对前代医家对胃脘痛的辨证论治进行系统梳理以外,还在此基础上有不少创新。如明代医家虞传明确说明胃脘痛病位实不在于心,创新性的提出胃脘痛的病因是痰食积郁于中,痰血相杂,妨碍升降,七情九气触于内,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如:一男子,年三十五,胃脘作痛久矣,人形黄瘦,食少而胸中常若食饱。来求治,与加味枳术丸,服不效,而日渐大痛,叫号声闻四邻,别父母妻子,嘱付后事,欲自杀。予以桃仁承气汤作大剂与之,连二服,大下瘀血四、五碗许,困倦不能言语者三日,教以稀粥少食,渐渐将理,病全安,复壮如旧。

--- 虞传《医学正传·胃脘痛》

4. 清代对胃脘痛的病机认识更加完善,并在治法上有不少创新,医案记录丰富。

清代的病机学说更加完善,用药继承前人且有所创新。如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痛入络”之说,《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

盛,胃痛喜得暖食。肠中泄气则安。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

桂枝木 桃仁 韭白汁 归须 茯苓块

---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胸痹心痛与冠心病的病证结合与辨证论治 真心痛 可治 明清医家观点
胸痹心痛之治疗探略
治疗胃脘痛的首选方。一般的胃病胃痛,如果...
晚清民国时期医家医案胃脘痛用药规律的研究
胃脘疼痛的中医药治疗(上)
胃脘痛的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