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父遗稿)古典诗词的平中见奇,淡处知浓  作者:赵洲人

【前言】

   近日搬家,整理家父藏卷,偶见书中夹其所撰诗词赏析文字,纸黄字浅,蛛网粘连,行文逾今二十四年。含泪读罢,钦羡至极,懊悔有加。回想当初懵懂愚钝,师立身边,视若不见,诸多精髓,失在擦肩。偏偏于今又喜好仿诗效词,屡有沟坎、荆棘相绊……悲兮,哀兮,此文沉睡何久,憾莫大焉。

   疼痛之余,灯下敲键,将其录入电脑。不揣冒昧期借诗刊博客一角奉之诗友,一来是以存念,更求共享助于同道;二则亦算不枉先父昔时运笔之愿,略示儿之忏悔,权且告慰。

                                                        ——赵日新

 

古典诗词的平中见奇,淡处知浓

 

赵洲人

 

    在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中,常常看到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写出涵义丰富、情感炽热的诗篇。从文字表面看,平淡无奇,自然朴素,绝无半点斧凿雕饰的痕迹,但我们读后仔细咀嚼品味,就会发觉这些诗篇好像陈年醇酒,其味无穷。为什么呢?毫不奇怪,这就是古代诗人有意追求的一种“平中见奇,淡处知浓”的艺术风格。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谈“冲淡”、“自然”二品,就是平淡。所谓平淡,就是写古诗词时,叙事、状物、写景、抒情都要平平淡淡,自自然然。即不用华丽的词藻,不用难字僻典,不见斧凿的痕迹。由此可见,平淡是诗人追求的一种朴质、淳真的美的艺术境界。但是平,并不等于平庸无奇,而是平而有趣;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味浓。它应当是“理明句顺,气敛神藏,是为平淡。”(以通俗的语言说明道理,文气收拢,凝聚不放,但精神却隐藏其中,这就是所谓平淡。)写这种诗,诗人要由奇而平,由浓而淡。意思说,诗人面对眼前奇特的景致、环境和诗人从中悟出的心神、意趣,高度融合统一,真正达到“神与物游”,“意与境会”,然后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如同绘画,浓妆淡抹描绘出来,方为好诗。写成之后,看不出诗人故作高深,而诗意自深,看不出追求华丽而丽在其中。这种诗“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阅读时就要注意平中见奇,淡处知浓。要从淡如凉水的诗词中,挖掘其中丰富的蕴藏内涵,体味其中炉火锤炼的功夫。阅读时应注意几点:

(1)平淡中见奇境。

(2)平淡中见奇思。

(3)平淡中知深情。

(4)平淡中知深意。

  一、平淡中见奇境。

  奇境的创造不一定要用华丽、惊险的词语,有时用平淡的语言造出的意境也很新颖奇特。宋代梅尧臣的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如他的《鲁山山行》:

适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是梅尧臣漫游河南鲁山时写的一首诗,确实写得清新自然,朴素淡雅,但是意境新奇。“适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写群山高高低低多变化,这恰恰跟我喜爱的自然风光的情趣相吻合。“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我们知道山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变形,诗人说山峰随时随地改换面貌,是因为诗人独行山路,移动脚步,变换方位,看出山形的变化。因山形变换,所以才迷了道路。后来苏轼游庐山时写的《题西林壁》,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佳句,就是由此启发而来。因为用“随处改”这一平淡无味的词语,使读者越嚼越有味,从中可以想象出山峰的姿态。这是一奇。熊爬树使树上的积雪纷纷掉落,可见悠闲暇适,颇有情味。鹿到溪边饮水,可见林空寂静,自在和平。山外有山,山内无人,使读者从中想象环境之幽静和平。这是二奇。“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一声鸣啼,从云外传来,说明很远,打破了山林一片寂静的气氛。告知读者山顶白云深处有人家居住,这是三奇。此处的境界是山上有人家居住,有雄鸡常啼;山下林深空空荡荡,无人事纷扰,如同世外桃源。明代胡应麟说:“梅尧臣之五言,淡而浓,平而远。”

  《鲁山山行》一诗,没有雕琢的痕迹,就像山水本身那样幽雅,需要细细玩味才能发掘至美至奇的境界。

  再如李白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五言绝句,一直脍炙人口,千古绝唱。《静夜思》用的是乐府诗题。标题三字,说明在寂静的夜晚,诗人抒写思念家乡的感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天的月亮分外明,夜阑人静,万籁无声,月色更显得明亮皎洁。诗人在他乡做客,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有时难免在心里泛起波澜。诗人在睡梦中忽然醒来,睁眼一看,床前一片明晃晃的月光,像银白色的秋霜铺在地面上。一个“疑”字活画出诗人睡得朦朦胧胧,半信半疑的神态。把诗人想象中的秋霜和眼前的月色巧妙地融合起来。“霜”字用得好。既形象说明月色向霜一样白,也说明时间到秋天的季节了。正是秋天寒气袭人,影响了诗人的睡眠。诗人睡不着,引起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句诗人由室内而向室外,由床前而向夜空。“举头”,因为睡不着,只能是朝着床前面对墙上的窗口一看,明月当窗,月光如水,倾泻床前。“望明月”,这时才发现刚才“疑”的错觉,不再怀疑月光是秋霜了。由他乡的明月使人想起故乡的明月,产生游子思乡之情,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呢?想着想着不禁低下了头。

  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勾画出诗人月夜思乡的内心活动,去开拓诗中的意境,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短短四句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口气,写得清心朴素,明白如话,很平淡很自然,但读后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所以明代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真正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二、平淡中见奇思

  在平淡的古诗词中,经过诗人深思、精思、苦思而写出的平淡语言,也有构思奇特之处。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写遥远的牵牛星在银河南岸,明亮的织女星在银河北岸,两星相继很远,只能相望,但不能见面说话的愁怨。明代胡应麟说它“不假(借、用)雕琢,工极天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可是细细思考一下,就觉得此诗构思新奇,想想非凡。诗人写天上的牛郎、织女两颗星相爱,只因隔一条清浅的银河,彼此只能含情相看,可是心里的知情话一点也不能诉说。实际诗人借这个故事影射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诗人自己与情人的相离但不能相见的苦恼。反映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此诗言在天上,意在地上;言在彼而意在此,可见构思之奇妙。诗人把感情投注在织女星上,构思成一个非常美丽动人的形象。貌美:两目皎皎(眼明亮而有光),纤纤素手(双手细嫩洁白)。人勤:日日织素(天天织布)札札不息(织布机声不停)。情深:泣涕好雨(落泪纷纷)脉脉含情(情意绵绵)。写织女星由织布到停机,由停机而流泪,由流泪而凝望的典型动作,看出织女星步步深入,富于变化。叠字的巧用,“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如同连珠滚滚,不仅使声调和谐,增强节奏感,而且也加强描写效果。此时初看是平平淡淡,黄子云说:“《十九首》岂非平淡手;苟非绚烂之极,未易到此。”南朝时宋代的谢皎然说:“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

  再如唐代诗人孟郊的《织妇辞》: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

官家牓村路,更索栽桑树。

                     (“牓”同“榜”,张贴意。)

写安史之乱以后,潘镇割据,朝政昏暗,朝廷大量征收赋税,挥霍无度;地方官吏搜刮民财,以求上级宠爱。使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写出劳动人民的痛苦呼声,为民鸣不平。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可知这对夫妇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可知女主人公对生活没有更多的奢望,只希望男耕女织过上一般的生活。但这点小愿望也难以实现。尽管终日操劳使她“筋力日已疲”,仍是“不息窗下机”。日日夜夜劳动,结果衣食毫无保证,因而她气愤地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提出质问:“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为什么我们终日织丝绸,还穿着破烂衣服。不仅如此,而且“官家牓村路,更索栽桑树。”官家在村旁路口又贴上告示,要农民多栽桑养蚕。统治阶级的贪欲,何时才能结束啊。

  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很讲究,修辞学上有一种表达方式叫“呼告”,即作者不露面,不出声,而让作品中的主人公站出来说话。就是让主人公自白,那么所用的语言、心理活动,都是主人公自己的,而不能由作者“代包”。这首诗作者不仅全用“田中女”的语气,而且是采用了她与丈夫诉诵衷肠的方式。因而,读后使人倍感亲切。对他们夫妇的勤劳、善良和生活的痛苦,倍感同情。梅尧臣说:“作诗无今古,欲造平淡难。”这里说的平淡,是指诗歌要有素淡之美,平淡中见功力。这首诗质朴自然,读来明白如话,但从构思到语言却都是在淡中有奇。是对现实生活高度提炼和加工的结果。

  再看南北朝的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地见牛羊。

这首诗描绘了苍茫辽阔的北方草原,歌唱了大草原的丰美。读后仿佛走进了广阔的牧场,那里水草丰盛,野花芬芳,牧人骑着骏马,扬着套马杆,追赶着在草原中时隐时现的牛羊。浓郁的诗意,如画的境界,真令人赏心悦目。“敕勒川,阴山下。”诗一开始,写出敕勒族居住的草原在阴山山脉一带。写出草原所在的位置。“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写大草原坦坦荡荡,无边无垠,沿地平线向远望去,只见天地边缘相接,天仿佛大而圆的蒙古包一样,笼罩着大地。写出草原的特色。之后两句,“天苍苍,野茫茫。”是表现天地空阔辽远的佳句。天高而蓝,因而有“苍苍”之感,草原广阔无边,呈现“茫茫”色彩。然而诗的构思最精彩之笔是结尾一句“风吹草地见牛羊”。它没有把草原多少牛羊全部写出,但读者从风吹草浪起伏的画面中,从隐约处、细微处,却仿佛看见遍布在草原上星星点点数不清的牛羊。这句诗的构思是非常别致新巧的。全诗独到的构思也落脚在这里。诗到此却是天然浑成,自然高妙。明代胡应麟评论《敕勒歌》说:“不知此歌之妙,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苍莽,使当时文士为之,便欲雕缋(同”绘“)满眼。”其中“无意发之”,看似诗人在漫不经心,随口说出,其实是画龙点睛之笔。使诗的境界宏阔,味外有味。

  以上讲的是在平淡中见构思之奇妙。

  三、平淡中知深情

  好的诗词往往用浅白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感情,做到语浅情深,并使之和谐统一。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首平淡中知深情的好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隐居湖北襄阳鹿门山时所写的一首田园诗。先看诗题,题目中的“过”是“过访”之意,乃是顺路而访,并非特意去拜访。“故人”是老朋友。这是描写乡村访友的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从字面看语言极其朴素,意思也极明白,是说故人知道我路过此,就准备招待的酒饭,邀请我至田家作客。语浅意明,我们可以推想,诗人正在出门的过程中路过故人庄,故人听说诗人到此,所以“具鸡黍”邀请,诗人也就应邀而至。暗示诗人与故人交情的深厚亲密的关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一进村,只见绿树密密麻麻地围住整个村庄,青翠的山岭斜立城外,从近而远,从下而上,立体式的描绘出故人庄的优美的自然景色,恰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画,意境优美。写故人隐居的僻静幽雅的环境,来衬托诗人对故人庄的自然风光情不自禁地欣赏和爱慕的心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二句写主人和客人饮酒畅谈。打开窗户,面对着一片打谷场和菜地,二人一边饮酒一边闲谈桑麻的收成。读后使人感到隐士生活的闲时宁静,而且充满农家乐的田园气氛。读着这两句,已经闻到一种乡村风味和泥土气息,在我们眼前仿佛看到打谷场上晾晒的金色稻谷和菜园中翠绿的蔬菜,仿佛听到他们闲话桑麻的欢声笑语。此情此景,二人畅饮开怀自然使诗人忘却了个人的荣辱得失、官场的尔虞我诈。表现诗人对故人田园景色优美所陶醉,对故人隐居生活的闲适所羡慕。诗人和故人的深厚友情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渲染得更为浓郁。正因为对隐居生活的吸引所以诗人最后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两句是告别语,诗人直率地表示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再来观赏菊花和你再饮酒畅谈。古人有重阳节饮酒赏菊的风俗,而这天又是亲人团聚、朋友相会的佳节。如果说开头诗人是“邀”而“至”,是被动;现在诗人主动提出重阳节再会,这正是故人的田园美景和闲适隐居的生活感染了诗人,打动了诗人的心情,就是不邀也要自己来。暗示故人的热情相待,诗人作客的愉快心情,朋友之间的融洽亲密的感情和盘托出。

  孟浩然的诗给人的印象是淡,古人评孟诗常用“自然”、“冲淡”、“古淡”的评语,但孟诗的好处绝不仅是淡,它虽淡,但淡而有味,淡得有情。清代沈德潜说:“语淡而味终不薄。”清人黄生说此诗“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宋代苏轼评论孟浩然诗的特点是“韵高而才短。”“韵高”指诗歌的思想情调高,“才短”指艺术才华短。这一评论也适用于《过故人庄》。这首诗显然不以出众的艺术才华惊人,而以情深意浓,思真词实动人。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有深厚的感情。它如话家常,但是并不客套,而是一片真心。它深入浅出,但并不浅,而是淡而有味。《过故人庄》一诗表现高尚的思想情操和真实的生活感受,所以在平淡中含深情。

  四、平淡中知深意。

  在古典诗词中,有些诗从表面看很平淡,看不出有什么深意,但反复吟咏,细细品味,觉得深意却藏在其中。在诗词中探求深意并不是贴标签,强行拔高,故意求深,而是在吟咏玩味中发掘其中固有的隐藏的含意。不在字里行间里细细琢磨是不能发现真谛的。且看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的动乱时期,在动荡的社会中,他断断续续做官十三年,最后绝别仕途,回归田园。《归田园居》就是他在归隐后的第二年所写,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叙述诗人归田的原因,描写归田后的生活和快慰心情。诗的基调是轻松平淡,但寓意却深远。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这八句说: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就缺乏那种适应世俗的气质,因为本性是爱山川自然。但是落入了象罗网一样的官场中,整整误入仕途十三年(三十年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辞彭泽县令回家,前后恰好十三年。做官十三年,自己始终向往着山川田园,就像笼中鸟眷恋着旧林,被困在池里的鱼想归故潭一样;最后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开荒南亩,回归田园。这一段是诗人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其中有对自己性格的剖析,有对官场风尘的反思。从表面看,这一段没有惊人之语,可以说写得直白、平淡,但仔细品味,就会使人发现诗句中是直而藏曲,平而见险,富有深意。

  首先,诗人本性爱自然山川,但是却落入尘网做官,做了官又屡次产生回归田园的念头。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理是令人费解的。一般来说,仕途遇挫折,会产生退隐的念头是正常的,这种人隐居后如果一遇机会还是要出仕做官,“达则兼济天下”;若没有机会,就退隐,“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的进退观。还有些人以退为进,以隐士之清名为高,得到朝廷的禄用。陶渊明和他们有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根本点在于“退隐”和“归隐”上。陶渊明是“归隐”,归而不复。陶渊明回归田园实际上是回归本性,他的本性决定了他必然要回归田园。

   我们从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中看出他不是始终做官,而是时断时续。陶辞去江州祭酒官后,一归就是六七年。后来做镇军参军的时间也不长,最后做彭泽县令只有八十多天。在从他做官期间写的诗中也流露出归隐的心情。如“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商歌是指出仕,耦耕是指田园生活,等等这些都说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受什么挫折,而是本性使他决定的。

  其次,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这并不是轻描淡写的随便比喻。“笼中鸟”、“池中鱼”不单是没有自由而且还没有安全,有任人宰割的危险。“尘网”、“樊笼”不只意味着受官场的拘束和限制,更主要的是在仕途中充满阴谋诡计和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使人惴惴不安。诗人在直率的表白中,隐藏着诗人对仕途的憎恶,对自然的依恋,对炎凉世态的感受。这一切都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却使读者用想象去挖掘诗的深意,去领会那奇、那险,从而可见陶诗的平中见奇的特点。正如苏东坡所说:“陶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一段写田园景色及诗人归田生活。先写近景,占地十余亩的小宅院、八九间的草屋、房前的桃李、房后的榆柳,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座农家小院,用俗而又俗的家常话,创造的意境却是淡泊、宁静、自然、质朴、不事雕琢。接下写远景,远处有隐隐约约的小村子,炊烟在上空飘着,有时传来狗吠鸟鸣的声音,为宁静的农家小院增添了色彩。诗人写田园景色的美,写田园生活的和平安宁气氛,正是批判了官场的黑暗,来表达厌弃“尘网”、“樊笼”也就越显得龌龊和令人噁心。诗人最理想的安静场所就是“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院里门前,没有车马喧闹和官事杂务的纷扰,自己在空屋里也有闲暇的时间,表明诗人已经摆脱官场的“尘网”束缚,而有了自由时间,说明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说自己以前长期在官场“樊笼里”痛苦生活,现在才能脱身回到乡村田园生活,在精神上得到最大的安慰,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而什么喜悦,因为他经过十三年的奔波苦难之后,像一只从“樊笼”里飞出来的小鸟,看到家乡的山岗、田野、村庄、炊烟,他才真正懂得,现在是重新开始一种艰苦的,然而也是自由的新的生活。这两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多少情、多少意都隐藏在不言之中,可见陶诗寓意深远。

  再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诗》共二十首,诗前有序(略),据诗序文可知都是酒后所写,是归隐之后的作品,并非一时之作。《饮酒》其中第五首《结庐在人境》是古今传诵的名篇。诗在开头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人世间,总是要听到车马喧闹的,但诗人却听不到车马喧闹的声音。“车马喧”正是官场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为何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离官场,抛弃荣华富贵,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会觉得十分僻静、坦然。可见陶渊明身退隐居,心也隐居。诗人素怀“大济苍生”之志,“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十三年间三次为官,三次归隐,可见陶渊明年轻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次做官正是为了实现济世苍生的抱负。但当他看到官场风波险恶、世俗污浊,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选择了洁身自好,隐居田园,躬耕垄亩的生活道路。“结庐在人境”四句,表现他思想上摆脱官场的干扰而产生的喜悦心情。这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前人赞赏“奇绝不可极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在东篱边随便采菊,可见无杂事缠身和干扰,可是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说明心气和平,对外物无所用心。接着写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神与物游”的诗句。苏轼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苏轼所说的“境与意会”的“境”,此刻是宁静安闲,“无车马喧”的环境;此时的“意”,是“羁鸟”返回山林,“池鱼“回故潭的情意(感受),诗人自己回到田园。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结束全诗。“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田园生活(即秋天、夕阳、篱边)。“真意”未明说,用“忘言”进一步说明这不必说就明白的真意。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真意”实质就是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讨厌官场,喜欢田园生活。走洁身自好的归隐道路其实就是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从上述可见,“平淡”是诗的一种风格,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风格。须知要达到平淡的风格,诗人必须花费很大的工夫。“平淡”决不能误解为“平淡无味”,而是淡而有味,淡而醇,淡而真,淡而美,淡而奇,淡而浓。宋人葛立方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金人元好问也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种平淡诗没有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生活感受,是写不出来的。如果以为平淡诗没有深文大意,是一种浅薄之作,没有艺术价值是错误的。这之中,首先要有鉴别过程,区别是属于平庸无奇,淡而无味,还是平中见奇,淡而知浓,需要很好的鉴别,才能舍皮毛而得精髓,透表面而知神韵。

 

 

                                 1989.9.10 完稿

 

。                 (2013年5月19、20、21日,儿赵日新录入电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中浓与淡的语言风格
名人与高考——陶渊明篇
山水田园诗常见思想感情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他是李白的偶像,王维、王昌龄的至交,一生未仕,以隐士终身,留下的这首诗妇孺皆知
陶渊明田园诗概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