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诗人很早就自发地借用自然景物来蕴蓄和抒发他们的情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与自然关系密切的农业民族,中国文人又是些性情温润、心灵细腻敏感的人。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和心灵特性中,中国诗人很早就自发地借用自然景物来蕴蓄、抒发他们的情感。这种特性在诗经时代就表现得非常鲜明。最典型的表现便是所谓“六义”之一的“”。什么是“”?汉代郑众的解释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后来刘勰解释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体以生。”这些解释,虽然都抓住了“”的某些特征,但总的说来都有些含糊。后来朱熹的一种解释多为人引用,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个解释其实仍然有些不得要领,比如说“先言”的“他物”是什么,“引起”的“所咏之词”又是什么?仍是有些不甚了然。

诗歌中的自然景物

其实,所谓“”,就是一种朴素的或者说雏型的写景抒情手法。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言一段自然景物,然后再“顺势而下”地叙事或抒情。根据流沙河先生的统计,《诗经》中使用了“’的有112首,共有兴象389个。“三百八十九个兴象,取材于自然界的有三百四十九个,取材于人事的只有四十个,反映出农耕社会的吟唱诗人着眼之所在。就是那四十个人事类的兴象,说的也是人作用于自然界,如钓鱼啦采薪啦,而不是纯人事。”可见,《诗经》中的所谓“”,就是一种位置比较固定的写景抒情。例如下面《诗经蒹葭》的第一章的“”与写景抒情就没有多大的区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写景抒情的画面

这首诗咏的是爱情的可望而不可及,情感十分苍凉然而诗人并不一开始就直言其情,而是先描绘出一片蒹葭(芦苇)苍苍的景象来“”一下,然后引出他心中实实在在的悲凉之情,说“蒹葭”二句是“”亦可,是写景抒情亦可。当然,《诗经》的“”从总体上看与后来的写景抒情还是有一些区别,除了上面提到的位置固定和灵活的区别外,区别之二就是诗经时代运用这种手法还不太熟练,有时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还有些不相关,还不能做到景与情的“妙合无痕”,如《诗经》开篇第一首《关雎》的前两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是一首咏相思和爱的遐想的诗,但以一只鸟儿在河洲中叫、水草在水中摇摆来引起、渲染这种情感,却还是叫人有些费解。但不管怎么说,诗经的“”已经奠定了中国写景抒情的基础。

诗歌中的唯美意境

在同属先秦的《楚辞》中,写景抒情手法在诗中的地位似不如在《诗经》中那么重要,运用得也相对少些,屈原的“香草美人”手法更多的是一种象征。不过间或也有一些很精彩的写景抒情,如屈原《湘夫人》第一节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就是很精彩的写景抒情,后来的仿效者还很多。又如屈原《涉江》中的“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以环境气候的恶劣来渲染衬托被流放的悲哀,连后来的王国维也为之称赏。而宋玉《九辩》开篇对秋景的描绘:“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则几乎定下了中国悲秋诗的基调。不过,总的说来,楚辞中的写景抒情手法较之于《诗经》,仍然是零散的、偶然的。

秋景

写景抒情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两汉。这一阶段的写景抒情,总的说来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面貌。更由于汉乐府浓厚的叙事性,作为抒情诗之法的写景抒情反不如《诗经》中运用得那么普遍。常为人引用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及《陇头歌辞》中的“陇头流水,流离四下。念吾行役,飘然旷野”等,恐怕要算其中的佼佼者了。不过,汉代的写景抒情较之于《诗经》,毕竟也有些新变,这主要表现在一组称为“古诗十九首”的文人五言诗中。十九首诗中的绝大部分,都有着自觉运用写景抒情的痕迹,似《诗经》中那种景与情不相称合的情形已不多见。如《青青河畔草》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涉江采芙蓉》中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明月何皎皎》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等,其写景抒情已经很明确地融汇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且都能大致与后面所抒之情称合另外,“古诗十九首”已经开始运用繁复的手法,即连续地运用多个而又有变化的写景抒情句来渲染情感。

青青河畔草

如《明月皎夜光》中的第一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就连续运用了七种不同的景物渲染了主人公失意悲凉的情绪,类似这样的情形在《诗经》中是绝没有的。以后,似这种繁复的写景抒情手法在唐诗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另外,十九首中写景抒情的位置也开始有了变化,写景抒情的随机性与情景交错的手法已露出了端倪。如《去者日已疏》中的“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一句,即用在该诗的中间位置。魏晋南北朝是写景抒情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唐以前发展程度最高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写景抒情手法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在曹植、阮籍等人的笔下,已经出现了很多精美的写景抒情句子且明显有自觉追求的痕迹。例如曹植的“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高台多悲风”等就是后人经常圈点的写景抒情句子。

以景抒情

降及晋,一种新时代的“绮丽”、“形似”之风更为隆盛,繁复而精美的写景抒情更是诗人追求的重要目标,例如下面张协的《杂诗十首》其一: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

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

房栊无行迹,庭草凄已绿。

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感物多所怀,沈忧结心曲。

秋景

同是一首传统的思妇之诗,但在张协的笔下,却网罗了如此之多的写景抒情句子来渲染烘托,且刻意精美,这在以前时代的诗中是见不到的。孙矿评云:“此与十九首相远,全是晋人诗。”王夫之说:“二陆虽为陶谢之先,而方在驱除,尤多耰锄棘矜之色。景阳(即张协)亭立其际,独以天光映拂,袚尘土而纳之春柳秋月之前,开人眉目,以获人心,清气荡暄浊,殆自谓也。”可见,从晋开始,伴随着诗坛的绮丽之风,写景抒情也在进一步向着繁复而精致的方向发展。张协之后,写景抒情又经过陶谢诸人山水田园诗的刺激展衍,到谢朓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为唐代写景抒情的高度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严羽云:“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叶矫然称:谢朓诗“高秀绝尘,直开三唐诸公妙境。”这些评价,虽是对谢朓诗的整体风韵而言,但仅就其写景抒情来说,说谢朓诗已开“三唐妙境”,似也不为过。

春柳

如下面二诗: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怨》

疲策倦人世,敛性就幽蓬。

停琴伫凉月,灭烛听归鸿。

凉薰乘暮晰,秋华临夜空。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

折荷葺寒袂,开镜眄衰容。

海暮腾清气,河关秘栖冲。

烟衡时未歇,芝兰去相从。

《移病还园示亲属》

秋景唯美境界

上第一首,俨然一唐绝。前二句写景抒情精美有致,且含蓄隽永。沈德潜甚至说:“在唐人中为最上者。”第二首从整体看,仍有繁重雕琢之病,但“停琴伫凉月”以下四句,景中含情,风华流美,也让我们想起唐人很多类似的句子。当然,谢朓之为谢朓,就在于他的诗从整体上仍处在古诗的凝重古朴与今诗(唐诗)的风华流美的中间位置,且其诗也有着那个时代的繁重与雕琢之病。真要做到风华流美而又气韵浑然,则需要到唐方始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代诗歌核心知识再回顾
古诗中常用表达技巧赏析举例
诗歌鉴赏第二节古诗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点拨
开课了|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古诗中的情景分写浅析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