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宋诗病举隅(37):落调

清朝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提出了“落调”的概念,他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两平也。”由此可知,“落调”就是声调不谐,句中出现了“孤平”“三平”以及“孤仄”“三仄”问题。在今天看来,句中只有一个平声的“孤平”,句尾出现三个平声相连的“三平尾”,是诗病,必须避免;句中只有一个仄或句尾三个连仄的,即“孤仄”和“三仄”,则是“落调”。“落调”现象出现,一般都会同时出现句子“失粘”的情况,故应尽力避免。不过,在这里需要声明的是:“孤仄”“三仄”虽是拗句,但都不是诗病,我们可以不用理会他的存在,当然,了解“落调”现象有助于我们对诗词声律方面的把握,避免“不协”“失粘”等诸多问题。

在这里,我们便着重谈一谈“孤仄”和“三仄”的“落调”问题,并以诗例兼谈一下诗中其他不足之处,以期对读者有一个整体的考量,在诗词创作中吸取经验,避免诗人所犯之病。

一、孤仄。“孤仄”顾名思义,在五言诗中,两平夹一仄,且没有双仄相连的现象。七言诗不能出现“孤仄”现象,否则,此诗一定是出律的。“孤仄”从来就不是诗词的忌讳,故在唐诗中普遍存在。其中不少大诗人,还以“孤仄”这种落调句来表现奇峻之气。譬如杜甫《过南邻朱山人水亭》:

 

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

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

归客村非远,残樽席更移。

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本诗首联叙事,过南邻也。次联写景,见水亭也。下四言情,山人留饮也。描写了水亭的优美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向往归隐的心事。本诗中“相过人不知”“归客村非远”句都是“孤仄”句式,都在本句自救。另外,此诗我这里还有两处之疑,其一,“相近”“相过”两句,“相字”相犯。其二,“残樽席更移”之句似是不通。残樽,残酒也!残酒席“移”至何处?我们从诗中无法得知,自然觉得突兀,而“更”字于此也是无法安置的。若改为“残樽情更兹”兹者,多也。其意一气贯之,与宋陆游《雪中》诗:“残樽已倾尽,试起问东家。”则不差上下了。

又如温庭筠《碧涧驿晓思》: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诗中“香灯伴残梦”“满庭山杏花”都是“孤仄”句。前句“失替”,为特拗句,无须救也,后句亦是拗句,自救是也。本诗是诗人远赴故乡吴中,夜宿驿馆所作。是写诗人羁旅之感。尤其末尾两句,写得别有风致,更显无限寂寥与凄清。《唐贤小三昧集续集》评曰:晓色在纸。《唐诗近体》有云:别有风致。历代诗家对此诗之高格赞赏有加。然此诗意象多为臆造,而问题之隐匿,却鲜有人知。但看“月落子规歇”之句,子规之啼,常在何时?其必曰:五月之望,麦黄之时。李白有诗为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落尽,亦近五月矣。而本诗末尾却道:“满庭山杏花。”杏花盛放,顶多三月而已,此处时间大有出入,可视为“落节”之病。诗人作诗,如发怀乡之感,常用子规之典。倘若时序不对,非但不能加分,反成谬误矣!另外“满庭山杏花”之语,也不严谨,山者,谓之野也。山杏移于庭中,便不能谓之野矣!若以“满庭红杏花”替之,岂不更妙?

二、三仄。三仄是指“三仄尾”,一般是指一句诗中后三字为仄声字的情况。

唐人是并不避“三仄尾”,即使到了清代,虽然对律诗格律要求甚严,但对于 “平平仄仄仄”句式,也只是认为拗律句而已。譬如,清代董文涣在《声调四谱》中便说:“唯上句三字拗仄为‘平平仄仄仄’句,乃正拗律而非借古句者。首二连平亦无夹平之病。”譬如王维《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此诗是王维即事写景之名作。一二句写眼前之景,兼传心中之情。小雨初停,虽是白天,院门也懒得去开。淡淡两句,诗人好静之性情便跃纸上。三、四句可谓神来之笔,平淡之中突见奇绝。经小雨滋润后的苔藓,青翠鲜亮,仿佛要染上人衣。诗人通过运用通感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表露出诗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神韵天成,意趣横生。宋释惠洪在《天厨禁脔(luán)》中说此诗“不带声色”,可谓一语中的。首句“轻阴阁小雨”便是典型的“三仄”句式。也是巧事,本诗末句“欲上人衣来”又是“三平”,斯乃大病也,若末句移一字,以“客”代“人”,其大意末变,还能添得几分乡愁和旅思,未尝不可也。

  又譬如张乔《书边事》: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本诗“蕃情似此水”便是“三仄”句式,显然已经“落调”了。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韵味无穷。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表现了诗人渴望民族大团结的深切愿望。此诗之中,唯颔联中一“春”字碍眼。首句已表明“清秋”时节,颔联又现“春风”,似是前后矛盾。虽然是虚指,究是碍眼。况且,“春风”对“白日”也不工稳。不如“春”字改为“金”字,一则对仗工稳,二则消除误会,岂不两全其美。另,颔联之中有“青冢”一词,典出杜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意思是说,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袁枚《随园诗话》云:“隐僻之典,作诗文者不可用,而看诗文者不可不知。”于我心有戚戚焉,故多此一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入门十八讲
200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鉴赏
《杜甫诗三首》解读与探究
5、杜甫诗三首
特级教师特别说 | 《杜甫诗三首》应该这么学!
映 带(外二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