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劝学(上)_ 孔子說:「吾尝終日不食,终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是大聖人,聖的意思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他老人家在這裡說,「我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沒有睡覺,我在這裡想來想去,想自己、想家庭、想國家、想天下,想什麼都無益,最後找到一個結論,不如學也」。這句話的意思很深!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佛家講「思盡還原」,那個根本在修身。所以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呂氏春秋·先己篇》說,「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治身就是修身。「成其身而天下成」,自己把身修好了,最後最高的境界能達到天下平等。「治其身而天下治」,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過失統統都改正過來,那叫治,就是佛法講的斷煩惱!我自己能做到,就影響一家,你一家就影響一國,這一國就會影響天下,這是很有道理的
「為天下者,不於天下」。不在天下,在哪裡?在自己身,這個話講得深刻。所以,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是中國古聖先賢治國平天下的經驗。我們要想修身,「先正其心」。這個心是講的思想、見解,就是佛法講的正知正見。

  「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我們很想自己的見解、思想能得其正,怎麼想也正不了,這原因在哪裡?我們缺乏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我很想有誠意,但是誠意總是生不出來,那什麼原因?你有障礙!誠意是性德,自性本來具足。我們今天誠意不能現前,什麼原因?我們迷在物欲,迷在自私自利,迷在名聞利養, 迷在五欲六塵,意怎麼能誠!

  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念是邪念,錯誤的念頭、不善的念頭。起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誠;起貪瞋痴慢的念頭,不誠。要把這些欲望放下、捨棄,用什麼方法?用「致知格物」,首先從這裡下手。『格物』是佛法講的斷煩惱,『致知』是佛法講的破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住了我們的性德,使我們的誠意、正心不能現前。要從放下做起!放下之後就看破。看破是致知,放下是格物;而後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都在學!

  夫子說他一生學習的過程,很值得我們效法,「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古時候一般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釋迦牟尼佛學習的時間大致上都相彷彿,學成之後,終生從事於教學工作。

  「四十不惑」不惑就是不會再受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換句話說,心得定了,六根對外面的境界,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 觸,意對知,不為六種境界所誘惑。也就是說,順境不生貪戀,逆境不生瞋恚,永遠保持著心地的平等清淨,功夫到家了。夫子三十歲之後,歷事練心,是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提升自己的境界,成就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在世間確實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殊勝、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所以他說不如學也。

「五十知天命」,天命的意義很深很廣,在我們佛門裡面來講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淺而言之,知道業因果報的理論事實。「六十耳順」,豈不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理事無礙」?到七十歲,「從心所欲不踰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的從性德流露出來。這種享受,不但世間人沒有法子跟他相 比,天人也比不上,是四聖法界的境界。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他所講的「不如學也」。這幾句話說明,他立志學聖學賢,他的煩惱逐漸減輕了、遠離了;智慧逐漸增長,境界逐漸向上提升,這是講個人的修養。
  

(恭錄老和尚講演集)

恭录自佛陀教育雜誌 Vol. 347 杂志订阅处: http://www.amtb.tw/magazin/magazin.asp

欢迎转载,请勿妄加评论,因果自负!阿弥陀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軟
明心見性很簡單
小乘、大乘、金剛乘和大道
二、念住品.四
千百年來被嚴重誤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含義是?
日讲礼记解义 卷四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