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神话故事,或许折射出古淮方国人的一种复仇心理(原创)
         首先这两则神话故事均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发鸠山》和《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一书,《山海经》最早的成书年代自今尚无定论,一般认为草创于尧舜时,成书于夏,完善于春秋战国,西汉魏晋人又续增并定稿,记载的多是上古民间传说,不是一人一时一地之作,这种分析比较科学,因为殷商时的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了,在此之前的文字应该有一个萌芽期、孩童期,尧舜夏时期的文字符号不可能记载这么复杂的故事,口语相传是绝对没问题的。该书司马迁认为荒诞不经,他著《史记》时不敢引用它,今天的许多学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认为此书有很大的上古地理学研究价值……,因为不是这篇拙文所探讨的内容,故撇开不讲。
    笔者来个大胆假设,这部《山海经》所描述的“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两则神话故事,或许就是淮河流域古先民辈辈传下来的史实加神话故事呢?即西周典籍和铜器上常提到的“淮夷”、“南夷”、“淮南夷”……其方域一般包括今天的淮河沿岸和山东的沂水、泰山、微山湖、东平湖、日照、江苏的徐州、连云港一带,有说是虞舜时期的《尚书.禹贡》为证:“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蚌珠暨鱼,厥篚、玄纤缟。”因为这里近海、多湖泊,所以炎帝的女儿“女娃”才能常常嬉水。



   在这两则神话故事里, 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刑天”是炎帝的大臣,都跟炎帝有关系。
     故事里的 女娃嬉水溺死,魂化“精卫鸟”不停衔西山上的树枝发誓要把大海填平(设定这“西山”就是泰山),因此西山漳水出焉(今天泰山漳水泉依然是游览风景之一。);刑天是炎帝的大臣,民间传说他不满炎帝因战败而屈服于黄帝,独自挥舞“干”(盾牌)和“戚”(大斧)与黄帝大战,不料中计被黄帝一剑砍下山丘般的头颅来,压在大山(笔者认为是泰山)底下,刑天不屈之魂经常在山谷间发出雷霆般地怒吼,血气常常化做阴云布满天空。我认为这个“刑天”与“蚩尤”的性格倒十分相仿佛,都很孔武,个人以为刑天就是蚩尤的化身。民间传说常把两主人公化为一人;或把一人分为两人的情况并不少见。
    一般来说,古代的神话故事往往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现象、灾害、意外事故无法解释、无力抵抗而幻想出来的一种精神“胜利法”,充满着美好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寄托着人类不屈不挠、勇于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属于“浪漫说”。“精卫衔微木,意欲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还有一种神话故事应该属于“叙事说”,譬如《荷马史诗》、《新旧约圣经》、中国的“有巣氏”、“燧人氏”……揭去上面那层神话外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活生生的人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人类社会斗争史”,今天依然在斗。
    那么“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这两则神话故事,属于“浪漫说”还是“叙事说”呢?我们就不得不说说精卫父亲也是刑天领导的“炎帝”了。
    在春秋和战国人写的一些著作里,经常提到上古时期在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之间曾发生过一场大战争。发生那场战争时期还没有成熟的文字或者说牙根儿就没有文字,仍处于“结绳计数”时代,这场战争被人们一代代口传下来,在口传过程中也不停地被“艺术加工”那是肯定的,传到春秋战国时期,被“百家”里的一些“家”们根据自己学说地需要,从而断章取义有意或无意间用文字保留了个大概轮廓下来,也不排除有他们用笔改编或歪曲的地方。所以在不同的书里甚至在同一本书里,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相矛盾。(譬如《大戴礼记.五帝德》里就称“炎帝”为“赤帝”。)个人以为这炎帝就是淮夷族首领蚩尤,因为炎属火,火指南方,淮河流域相较中原地区而言,就是东南方。当然也有的说炎帝和蚩尤是两个不同的人,据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纪》“太史公曰”道:他为写《黄帝本纪》,查阅了《尚书》、《春秋》、《国语》、《大戴礼记.五帝德》、《帝系姓》诸书,并多次去泰山、阪泉、沿海、江淮等处实地考察,采集民间乡老们的有关传说,纵因年代久远难以搞清楚,但是上古时期两个部落间曾上演过一场恶战,在这一点上司马迁倒是坚信不疑的。
     现在我们 按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原始社会末期亦即公有制将要解体,私有制即将来临这个交替期,原来的“神农氏世衰……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欺凌诸侯……(黄帝)以与炎帝战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以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氏为天子,代神农氏。”(《史记.黄帝本纪第一》)《山海经.海经卷九》里说是黄帝派应龙杀死蚩尤和夸父。强权就是公理,黄帝战败炎帝和蚩尤后,取代神农氏自登“天子”位。
    史料上有的说蚩尤是淮夷族部落首领;有的说是东夷族部落首领,若从中原地区的角度来看,称淮河流域为“东夷”也没错。为什么说蚩尤就是炎帝呢?因为中原地区的土多是黄色且黄河水也是黄色,所以部落首领称“黄帝”;淮河流域天气炎热,土色也“赤”即红色,所以部落首领称“炎帝”。(《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再如今天的淮南市潘一矿竖井出土的剑齿象、葛氏斑鹿、水鹿、古菱齿象等化石足以证明淮河流域在上古时期总体环境是温暖湿润的,很适合古人类居住,考古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如山东东南部几处旧石器遗址、江苏泗洪草湾遗址、蚌埠双堆遗址、淮南市泥河岸边新石器遗址……《诗经.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春秋时淮河流域依然有大象,估计三国时大别山里还能见到少量大象,《曹冲称象》嘛。北京猿人时,河北省还处在温暖湿润气候呢。
    自汉代起华夏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可能为“尊者讳”起见,故事里的战败者——淮夷族的首领“炎帝”才渐渐地被人们偷换成了“蚩尤”。
    民间传说蚩尤主凶,主兵(与“刑天”的形象仿佛),是大虫变化成的,长对翅膀能飞,铁头铜额,为九黎之长,这个部落人可能掌握了冶炼青铜术,说明生产力很发达,所辖面积也不会小,故有争霸盟主的底气;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应该是八十一个联盟部落),一说是七十二个兄弟,开始是黄帝战败,退到涿鹿没能站住脚,又接着退到阪泉,黄帝联合了炎帝共同抵御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助阵,黄帝请来旱神女魃战败了风伯雨师;接着黄帝又发明了指南车破了蚩尤的迷雾阵,蚩尤转胜为败,被黄帝擒杀,黄帝怕蚩尤的头复原回颈腔再活过来,就把他的头埋在了今天的山东省阳谷县叶街村一个叫“皇古冢”的大土堆下,使他头和身远远隔开。淮夷族人一部分败逃到西部慢慢发展为后来的“羌族”;一部分败逃到黄海一带所谓的“东夷”人;一部分败逃到江南成为后来“三苗”族里的一个组成分子,剩下一部分被黄帝从今天的鲁南苏北逐渐挤压到徐州、到泗县、到泗洪以及沿淮一带,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过程,期间淮夷族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均以失败而告终。(《山海精.大荒北经.黄帝女魃》,《山海经.大荒东经.应龙杀蚩尤与夸父》,也有不同记载。)在这个故事里有个细节引起了我地注意,黄帝联合炎帝似乎是个多余的举动,炎帝在整个故事里是个多余的“道具”,用不上去。所以我说炎帝就是蚩尤,炎帝少女“精卫填海”就是淮夷族人不忘雪耻复仇的隐喻,“刑天舞干戚”的故事折射出一部分淮夷族人不甘心失败的悲愤情绪。在“炎黄之战”的故事里,所谓的雨师、风伯、旱神在今天看来可能是他们的大后方发生了雨灾、旱灾以及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炎帝后方极可能发生了连年干旱才导致了战场上的大溃败。
    1973年考古发掘“皇古冢”最底层遗存,略定为“仰韶文化”,1994年考古发掘“仰韶文化”的上层,发现部分城垣是“龙山文化”,2006年全面勘探冢的最上层是“汉代文化”,人文绵延竟达数千年,2008年原贵州省苗族学会会长王朝文说:有文献记载、考古支持、民俗佐证(苗族有些文化、风俗和传说跟淮河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皇古冢就是蚩尤首级冢。上古时期阳谷地区是东夷部落(也就是淮夷部落)集团的中心。他或许因种种原因不愿往蚩尤和炎帝实际上是一个人这方面想吧?或许因传统习惯使然牙根儿就没往这方面想。
古书旧刊(淮上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身首异处:战神刑天成断头将军,他的头颅被黄帝斩杀后哪里去了?
中搜-深州社区-民间流传的十位魑魅魍魉 [10P
《山海经》记载的十大上古大神:刑天、帝俊、少昊、蚩尤、太昊、娲皇
刑天舞干戚
无头族“刑天”可能并非神话
有关《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神话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