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桔也是枳


  这是应精鹰之邀,为《中国评书》(第二期)所做的一篇文章。再次贴出,敬请批评指正。
         
            是桔也是枳
                 ——浅探评书和评话的异同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枳”。用这句古语用来形容评书与评话的关系,再恰当不过。评书与评话,是徒口讲说的“说书”类曲艺形式,因地区之不同而名称各异。在北方,京津一带称其作评书,而东北则称其为评词;到了南方,江浙、福州一带叫做评话,而湖北、四川等地则仍叫做评书。之所以有称谓上的“评书”和“评话”之别,可能是江南一带和福建等地流行的各种评话,直承元明以来的“平话”亦即“评话”的表演传统;而北方及西南地区流行的各种评书,主要是蜕化于鼓书“说唱”,或者说由书目到表演包括曲种称谓的形成受鼓书影响较深的缘故。

  由此看来,究其本质,评书和评话实无分别。关于评书的定义,是这样的:“按,评者,论也,以古事而今说,再加以评论,谓之评书。”(张次溪《人民首都的天桥》)因此,“评”就构成评书/评话的主体;没有“评”,这门艺术也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无论是评书还是评话,都必须具有说书底本。而这种底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师承关系口传心授得来的,叫做“道儿活”,另一类是由文学著作发展敷衍而成的,叫做“墨刻儿”。传统评话的底本多以前者为主,系一代代评话艺人口传心授而成;而我们现在常听的评书则多采用后者的形式,像单田芳的许多评书均是他自己改编原著得来,并不是其师传授给他的。

  下面就具体地谈一下评书和评话在一些方面的异同:

  首先说说它们的形成和初期的代表人物。在清朝初期形成了以扬州和苏州评话为代表的南方评话,和以北京评书为代表的北方评书这两大系统。具体说来,扬州评话是继承明代说书的艺术传统,以扬州方言进行说表的曲艺形式。明末清初就有了专业的说书艺人。《扬州画舫录》卷十一曾有如下记载:“评话盛于江南,如柳敬亭、孔云霄、韩圭湖诸人… … 郡中称绝技者,吴天绪《三国志》、徐广如《东汉》、王德山《水浒记》、高晋公《五美图》、浦云玉《清风闸》、房山年《玉蜻蜓》、曹天衡《善恶图》、顾进章《靖难故事》、邹必显《飞蛇传》、谎陈四《扬州话》,皆独步一时。”而苏州评话是运用苏州方言(吴语)进行说表的曲艺形式。在当时的名家有擅说《水浒》的姚豫章和姚士章,擅说《绿牡丹》和《五义图》的黄永年,擅说《英烈》的林汉扬、擅说《三国》的许文安等。北方评书是由王鸿兴时肇始,明末清初为其开创时期。其他支派尚有姜振名所传吴辅庭、哈辅源等,专说《永庆升平》一书;单长德、德月川、张智兰、曹卓如等则以《聊斋》闻名于世。

  关于表演形式和手段,无论是评书还是评话,均讲求“说、演、评、噱、学”五法。演员“集生旦净丑于一身,冶万事万物于一炉”,“讲故事,仿神情,说表评噱不消停,说至紧关节要处,拍案使人惊怔。”这些都是两者的相同之处。然后再以苏州评话和北京评书为例,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区别。苏州评话的叙事为说书人以第三人称之表叙,代言为书中人物用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起脚色”)。脚色借鉴戏曲形式,具有挂口、引子、道白等白口和以虚拟或象征性动作所表演的各种手面。此外,并有韵文形式描景状物,刻画人物的韵白与赋赞,以及描摹各种音响的口技。苏州评话多为一人独说,偶亦有两人为双档的。演出注重说噱,并对人物事件评点议论,以史料时事穿插印证。演员在说噱、脚色方面形成不同风格,有方口、活口、快口、慢口之分。而北京评书则是由一位演员表演,台上有桌椅,桌上摆着醒木、折扇、手帕三样道具。艺人坐着表演,故称之为“坐谈今古”。1949年后,有的演员改为站立表演,变成“立谈今古”。

  北方评书的讲说表演,由情节的组织到叙述的方法,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处理。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扣子”的使用。作为内容,“扣子”要求“扣人心弦”;作为形式,“扣子”要求“丝丝入扣”。所以才有艺谚云:“听书听扣儿,听戏听轴儿。”“扣子”既是故事发展的关键和人物命运的关键,又是连结情节的针线和制造悬念的手段。而在南方评话中,也有着同样的艺术结构手法和情节处理原则,只不过称谓有别,名曰“关子”。而且,在情节结构的铺陈上,评话在口头讲说的单线叙述中,十分注重内容的贯通与呼应,常常采取“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的方法,以为说表时的情节勾连与穿插,在方便听众欣赏的同时,自然地设置悬念,组织或挑明“关子”。

  在表演叙述方法上,北方评书提出了“十三种笔法”,即叙笔、明笔、暗笔、惊笔、捂笔、伏笔、缝笔、倒笔、插笔、栽笔、原笔、蹬笔、补笔。而 湖北评书则分为明笔、暗笔、顺笔、倒笔、插笔、并肩笔、引笔、比喻笔、辅助笔、惊笔、险笔等。南方的评话在讲说表演的技巧运用上则更为讲究。如苏州评话, 通常将第三人称的叙述称为“表”,将第一人称的代言称为“白”。“表”和“白”均为散说表演。另有“引子”、“赋赞”、“挂口”和“韵白”等,属于韵诵表 演。像“赋赞”也是评书和评话通用的一种表演手段。如“旗赞”、“书房赞”等等。

  相对于评书来说,评话的表演更注重细致和逼真。像《珍珠塔》中陈翠娥下绣楼楼梯十八级,可说十八天,着重刻画人物当时的心情。评书的细致则更多地体现在“书外书”上,即由一段情节衍生出相关的其他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原有情节的发展,给人枝蔓过多之感,因此总归不如评话的细腻。逼真是指通过语言和表演使客观事物活生生地再现于观众的联想之中,构成生动的艺术形象,所谓“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这方面,评话表现得更为充分。像前不久的 “中国曲艺节”汇演上,评话名家吴君玉表演的小段“《水浒》五虎将”,仅仅依靠肢体语言和脸部变化,完成对刘唐、石秀、武松、李逵、时迁五个人的刻画,可谓惟妙惟肖,这就是逼真。而评书演员在表现这一点时,大多只是通过“开脸”的形式通过语言为其作肖像刻画,自然不如评话来得生动。

  评书评话艺人还常常借助口技技巧,对各种声响进行摹拟,以达到渲染气氛、烘托情境的效果。这就是艺人们通常所谓的“八技”。评书界的说法是 指“人喊马嘶、擂鼓吹号、鸡鸣犬吠、状物状笑、咳嗽嘟噜、爆头吼叫、牛羊奔跑、猿啼虎啸”;评话界的说法不尽统一,一说指“爆头、击鼓、掌号、放炮、马蹄、马嘶、木鱼、叫咤”,另一说指“擂鼓、吹号、马蹄、嘶叫、吼叫、哭、笑、嘟噜”。但无论如何,这都说明摹学拟声是评书评话徒口讲说的有机辅助或曰组成部分。

  语言上的差异是评书和评话另一区别。无论是扬州、苏州、福州、杭州评话,均是用方言表演,这就使其听众面过于狭窄,北方听众就无法领会其中 的乐趣。评书中的湖北、四川评书也是如此。惟有北京评书的表演,全国观众至少能听懂大意,虽有些北京土语无法理解,但基本情节尚能知晓。毕竟北京评书的语言是最为接近普通话的。

  在书目的叫法上,评书评话也存在着差异。像表现历史征战题材的,如《列国志》、《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传》、《岳 传》、《英烈》等——评话称之为“长靠书”,又称“着甲书”;北方评书则称为“袍带书”;四川评书则成为“雷棚书”。表现英雄侠义或公案题材的,如《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绿牡丹》、《金台传》等——评话和评书均统称“短打书”。还有表现神异题材的如《封神榜》、《西游记》、 《济公传》等烟粉灵怪类的传奇故事——一般均称为“神怪书”,只有四川评书称其为“清棚书”。

  囿于时间紧张及个人能力有限,只能写下以上文字以作充数。敬请各位朋友批评指正。我想评书也好,评话也罢,都是传统曲艺艺术中的奇葩,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呵护。真诚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这门艺术。好风常吟,愿风且尚香!

[本贴由作者于2003-6-29 9:01:25发表于中华相声论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扬州评话与北京评书:千家万户听说书(清平客)
中国传统曲艺-评书评话
什锦菜】评词、评话、评书
苏州评话杂弹(一):从“不学无术”说起
观点 | 周良:苏州评弹在近代上海的发展
“中篇评弹”创演需仔细思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